


Xiyong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From Inland Valley to International Hub and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enter
初春時節,西永微電園一派“爭春”景象,企業紛紛抓機遇、定計劃、增設備、趕工期,吹響了新一年沖鋒的號角。一個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正在這里勾勒,一個從內陸槽谷到國際樞紐的“園區樣板”正在這里成長,一個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的“科創智核”正在這里崛起。
18年前,西永微電園還是一片農田阡陌;18年后,這里已成為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在全市“一盤棋”謀劃的大局下,西永微電園高起點建設、高水平招商、高效能服務,生動詮釋了“大品牌帶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通道、大通道帶動大平臺、大平臺帶動大開放”的發展路徑,助力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夢想照進現實。
槽谷變樞紐筑開放之路
中梁山脈、縉云山脈東西并行,長江、嘉陵江南北合抱,在重慶中心城區西部形成一個槽谷,容納了西永微電園、團結村鐵路口岸、重慶大學城等重要開放平臺和標志性區域,集政策、產業、物流、人才等資源于一身。十多年前,西永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鎮,卻有近50個學術機構、百位科學家云集于此,讓這里成為全國重要的學術圣地和科技賦能的創新高地。
2005年,重慶開始謀劃在西永布局電子信息產業。2009年,惠普年產2000萬臺筆記本電腦制造項目落戶西永。隨后,全球知名品牌商宏碁、華碩及代工企業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相繼落戶。2010年,內陸首個、面積最大的綜合保稅區在西永建成投用。封關運行第一年,西永綜保區電腦產量占全市總量的七成。
如何將大批電子產品快捷地運往歐洲,成為當時最大的難題。2010年,重慶聯合原鐵道部、海關總署與沿線6個國家商談,“渝新歐”國際大通道應運而生。2011年3月19日,首趟滿載“西永造”電子產品的“渝新歐”專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出發,經16天時間抵達德國杜伊斯堡。與此同時,重慶大力開拓南向陸海大通道,逐步改變過去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中心的外貿格局,深居內陸的重慶一躍成為國際樞紐。
從最初的惠普、華碩、宏碁三個品牌落地到蘋果、谷歌、聯想、華為等二十余個知名品牌入駐,形成電腦、打印機、顯示器、交換機、路由器、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二十多類智能終端產品體系,西永微電園已構建起從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機,從硬件生產到軟件研發的智能終端產業鏈,以僅占重慶萬分之五的土地,貢獻了全球三成的筆記本電腦、全市近10%的工業產值和超四成的進出口值。
一條條國際大通道推動了西永微電園高水平開放,釋放了“通道+經貿+產業”活力,實現了從單一的加工貿易走向跨境電商、整車保稅等新型外貿業態的多業并舉。今年1月,西永綜保區建成整車保稅出口集散分撥中心,實現了中歐班列整車運輸的雙向貫通。
一組組數字見證了西永微電園的蛻變:2012年、2018年、2021年,園區外貿進出口值分別突破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工業產值僅用5年時間從1000億元躍至2000億元,連續4年成為重慶唯一的2000億級單體園區。
激活產業集群“融”字當先
2月18日,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到西永微電園調研三安意法半導體等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情況,要求園區發揮主戰場主力軍作用,扎實推動“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做好“三服務”工作,推動重點項目按時建成投產。
作為重慶在半導體領域的旗艦項目,總投資約300億元的三安意法半導體項目建設現場正緊張有序地開展作業。在西永,匯聚了業界翹楚華潤微電子、SK海力士、電科芯片、聯合微電子等重點企業近40家,布局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上下游鏈條,形成了涵蓋人才培養、產業孵化、工藝服務的創新生態。園區擁有兩條12英寸存儲芯片封裝測試生產線,一條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制造線及一條配套封測線,在建一條12英寸高端特色工藝線,以及四條8英寸線、四條6英寸線,是全國集成電路高質量發展十大特色園區。
從筆電產業“一枝獨秀”演進到以新型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為主導的“產業森林”,如今的西永微電園正瞄準電子信息“主賽道”,加快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循著這樣的路徑,園區積極行動、創新作為。西永微電園通過整合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汽車整車資源,引導鼓勵園區電子信息制造企業、芯片企業與整車企業協同發展,打通汽車電子從研發到整車應用全鏈條,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兩大萬億級產業融合創新。
西永微電園立足優勢產業做好融合發展,助力汽車產業強鏈保鏈補鏈和降本增效,推動園區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從2023年10月起,攜手長安、慶鈴、賽力斯等整車頭部企業,連續舉辦了4場汽車電子對接會,向整車廠推薦30余款芯片,其中,8款芯片已實現供貨,50余款汽車電子產品與車企達成采購意向,并在T-box等領域開展研發合作。
產業布局謀“新質”篇章
西永微電園的蝶變轉身,源自開放與創新的同頻共振。近年來,園區充分發揮連接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作用,集聚大學、實驗室、企業、人才等產業要素,聯手突破先進技術、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園區企業航天天目(重慶)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攻克衛星星座系統總體設計及集成部署技術難關,一年發射22顆衛星成功組網“天目一號”星座,標志著重慶空天信息產業在低軌小衛星低成本、批量化快速生產組網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該項目因此入選2023年度重慶市十大科技進展。
西永微電園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企業自身的科研能力,更離不開園區以產業為引領、科技為動力、開放為支撐、人才為保障的創新生態。
在園區護航引領下,2023年5月,首家在渝設立個人計算機研發中心的全球頭部計算機品牌企業惠普(重慶)研發中心建成投用;7月,由全球第一大服務器制造企業英業達集團和國內著名服務器制造企業信維電子合作設立的順維研發中心建成投用,打造國內頂尖的大型服務器研發中心;9月,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建成投用,打造西南區域算力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
此外,園區以營商環境之優破轉型和產業升級之難,加快建設張江國家實驗室重慶基地、北大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2023年,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專精特新中小、科技型四類企業數量增速突破50%,建成8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中科院院士工作站,3所研究院自主研發7款芯片,已部分商業化用于國防、通信領域。目前,園區吸引碩士以上人才及相關研發人員近3萬名。
站在新的起點,西永微電園將主動服務和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緊扣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凝聚“芯智”動力,書寫“新質”篇章。
文圖/西永微電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