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蘭



Liangping Distri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和最重要保障。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都來自農村,職業教育“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
近年來,重慶市梁平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梁平職教中心)通過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用新農人建設新農村,用新模式營造新場景,繪就了有力量、見神采、顯底氣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新農村與新農人雙向奔赴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創新引擎。隨著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鄉村旅游、“互聯網+訂單農業”等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傳統鄉村人才已不能適應現代化新農村發展的需要。梁平職教中心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搭起新農村與新農人雙向賦能的鄉村大舞臺。
梁平職教中心始終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破難題、促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跳出職教看職教、立足產業辦職教”,探索形成“圍繞產業辦專業、圍繞專業辦企業,課堂教學車間化、實習實訓生產化,校企辦學雙主體、合作育人全過程”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
在梁平的田間地頭,常常會看到梁平職教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師生的身影。眼下,初花期的油菜正是進行病蟲害防治、補肥等管護的關鍵時期,但梁平蔭平鎮三壩村的種植戶因為作業強度增加、缺技術、缺人手一籌莫展,梁平職教中心于是將科教融匯課堂開到了鄉村一線。
2月27日,梁平職教中心農機設備應用與維修專業的十余名師生前往蔭平鎮三壩村開展油菜公益植保服務。在成片的油菜花海上空,3架植保無人機在學生嫻熟地操作下來回穿梭,將營養液均勻噴灑到油菜枝葉上,僅用了5個小時就完成了700余畝油菜的“飛防”工作。
以職業教育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對提高鄉村人力資本存量至關重要。梁平職教中心不斷深化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教學改革,探索“導師幫扶—訂單式培訓—企業實踐—達標考核—競賽錘煉”培養培訓模式,將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的現代課堂植入田間地頭,提高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契合度,讓新型職業農民在鄉村振興舞臺上大顯身手。
梁平職教中心攜手重疆無人機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共建無人機應用與維修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成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范例。通過設立農業植保無人機售后維修點,打造無人機維修實訓室,致力培養集產品營銷、植保服務、售后服務、科技創新為一體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拓寬學生多元化的升學就業渠道,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梁平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同向發力,培養出了大批會技術、懂運營、善創新的新農人,實現了人才、土地、資金、產業的良性循環和新型職業農民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
“田保姆”和場景化深度賦能
2023年12月15日,在“田間學院”出海國際產教融合項目研討會上,梁平職教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負責人分享了“田保姆”賦能鄉村振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梁平職教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順勢而生、因勢發展,已成為梁平破解鄉村空心化和人才缺失,重塑鄉村產業發展模式的關鍵抓手。該學院設立電商直播、農機設備應用與維修、工業機器人等10個專業,建有140畝智慧農場教學基地,2000余畝高標準化農田實訓基地,牽頭建成“川渝梁隴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并以“田保姆”形式托管儀隴縣馬鞍鎮5000余畝的高標準農田。
梁平職教中心在全國首創校企人員互派和互聘科技特派員機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和橋頭鎮、長壽、墊江、合川以及四川儀隴縣馬鞍鎮、大竹、渠縣等地進行戰略合作,在托管服務、生產經營、全域旅游、直播電商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讓更多新農人挑起了“金扁擔”。
水稻托管業務是梁平職教中心營造鄉村振興新場景的生動實踐。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將農田托管過來,面向社會招募產業負責人,由產業負責人按照種植要求開展托管服務。目前,產業學院的植保能力可達3000畝/天,先后在重慶和川陜冀等地實現社會化托管服務近70萬畝,將科學的管理和專業的知識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收益,平均每畝增收70多公斤。
水稻托管社會化服務模式成效顯著,得到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當地農戶的高度認同,成為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的20個經典案例之一。梁平職教中心培養的新農人也因為極強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成為梁平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新生力量。今年2月,梁平職教中心拍攝的《新時代的職業種地人》短視頻獲評教育部“鄉村振興你我同行”50個優秀案例之一。
職業教育的深度賦能,將曾經貧窮落后的鄉村變成了一方生金沃土。一個個有激情、有夢想、有情懷、有想法的年輕人紛紛走出校門,在家鄉的土地上揮灑汗水,收獲希望。
職教端與產業端高度契合
2023年4月,梁平職教中心與石柱縣橋頭鎮、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陶然居集團等聯合開辦的“萬企興萬村”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在橋頭鎮掛牌成立。
這是一所植根在田野的學校,也是用職業教育點燃鄉村人才引擎的實踐范例。根據橋頭鎮產業發展實際,打破傳統職業教育模式,量身打造智慧農業、旅游服務、電商直播三個特色班和一個土家山寨菜品創新工作室。學院按照“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解決了企業專業人才缺失的困境,也為當地辣椒、莼菜、臘肉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和渠道支持,打通了土地和市場的連接通道,讓群眾過上了“靠技生金”的新生活。
為適應現代鄉村發展,梁平職教中心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過優化農村產業空間布局和新技術的落地實施應用,向產業鏈條前端、后端延伸,促進產教研深度融合,幫助鄉村產業強龍頭、興業態、樹品牌。
按照“守正創新、校際互動、校企聯動、專家引領、同仁互培”的思路,學校牽頭舉行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中職學校同課異構、同仁互培教學診斷與改進活動,來自四川省開江縣職業中學、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重慶市綦江職業教育中心等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的11所中職學校160余名教師,聯合開展中職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交流活動,讓職業教育更加契合鄉村產業的未來方向。
梁平職教中心主導成立的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和全國工商聯人才中心產教融合示范實訓基地,牢牢把握鄉三農服務、農文旅融合、智慧農業技術推廣運用、農村電子商務運營等發展需求,推動人才培養鏈、科技推廣鏈、農業產業鏈精準對接,促進鄉村產業協同發展。學校成立了大疆無人機應用與維修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農村電商直播實訓室、濕地城市導游實景教學實踐基地等校內外實訓室(基地)24個,實現了鄉村振興專業實用人才的精準培養。
學院組團帶動、群眾對接聯動、與民踴躍互動、農文旅融合拉動等全面合力,不僅拉長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制造、銷售等產業鏈條,也實現了職教端和產業端的雙向支撐與融合發展。
圖/梁平職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