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蘭



Tongliang Dragon: A Postca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龍年春節,央視《新春非遺之夜》《東方時空》《甲辰春來 福暖四季》等節目紛紛聚焦“銅梁龍”。三條英姿勃發的銅梁“競技龍”更是在央視春晚微電影《爭春》中驚艷亮相,為全國觀眾送上新春的問候與祝福。
“銅梁龍”不僅是獨具銅梁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和引領開放的文化名片,其承載的包容、奉獻、忠誠、堅毅和自信,更契合了時代精神特質。
“銅梁龍”的起源與演變
以舞龍祈求平安和豐收,自古以來就是銅梁的習俗。當地文化學者綜合考古和傳說發現,銅梁龍燈文化最遲起源于唐宋時期,而最早可能起源于距今上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并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志·風俗篇》,生動記載了銅梁龍燈會的盛況。
銅梁民間藝術家結合火龍、小彩龍、正龍的優點創造了有皮有肉有骨架的大蠕龍,并形成了涵蓋板凳龍、草把龍、柑子龍等30多個品種的“龍氏家族”。銅梁大蠕龍24節龍身、50米長,寓意24個節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其變化無窮的動作套路,展現巨龍騰飛的意蘊與雄姿。而名氣最大的當屬銅梁火龍,龍在火中飛,人在火中舞。在漫天飛濺的鐵水鋼花中,把神龍的千姿百態與精神氣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1983年,銅梁龍燈參加重慶市首次龍燈匯演,由當地民間老藝人扎制的大蠕龍以端莊、古樸的彩扎風格和大氣的龍舞表演一舉奪魁。次年,在重慶解放碑參加元旦街頭表演,大受歡迎,從此譽滿山城,應邀赴英國、比利時等國家演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聯歡活動籌備指揮部留意到《人民日報》關于重慶雜技團赴法演出龍舞的報道,邀請“銅梁龍”加入慶典群眾游行方陣,表演獲得一致好評。
1993年,原國家體委將民間舞龍納入體育競技項目,由銅梁創作編制的《舞龍競技規定動作規范》被確定為舞龍競技規定動作,銅梁小蠕龍被確定為國家競技舞龍比賽標準龍具,標志著“銅梁龍”從地方雜耍項目進入體育競技的“國家方陣”。
2006年,“銅梁龍”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龍舞龍燈在傳承民間工藝特色、吸收歷代名師名匠制作技藝精髓的同時,加入新的時代內容,讓非遺文化綻放出時代光彩。
此后,“銅梁龍”相繼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海世博會、北京世園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等表演,還出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最具中國象征的龍文化典型代表之一。
騰飛的銅梁龍,是藝術,更是精神,是銅梁文化傳承和奮發圖強的生動見證。時光流轉,龍文化和龍精神早已融入銅梁人的血脈之中。
“龍產業”的蓄勢與崛起
“今年高樓火龍火得‘出圈,28支舞龍隊舞遍16個省市,收入超過千萬元。”2024年以來,銅梁龍燈會、銅梁龍舞、龍燈彩扎和龍燈產業同步發力,實現龍文化產業的開門紅。
“銅梁龍”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銅梁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的創新實踐。為用好用活“龍文化旅游名城”這張名片,銅梁出臺了《關于加快龍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銅梁區以龍文化為魂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動龍文化產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形成了以龍舞表演業、龍燈彩扎業、龍燈會展業、龍燈旅游業和實景劇場等為核心的產業格局。
氣勢恢宏的大蠕龍、典雅靈秀的荷花龍、活力靈動的競技龍、激情四射的火龍……春節期間,大型非遺實景劇《追夢·銅梁龍》持續上演,銅梁龍舞品種全景式呈現,為觀眾帶來極具沖擊力的視覺盛宴,可容納上千人的劇場場場爆滿。
彩扎產業是銅梁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現已建成龍燈彩扎基地6個,開發龍燈龍舞系列產品120余種,產品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還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集彩扎、教習、研發、展演、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文化產業鏈條,并通過“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文化興、產業旺、農民富,是銅梁提速龍文化產業的基本遵循。通過打破產業邊界,將龍文化元素嵌入景區景點建設、旅游商品研發、產品制造包裝等領域,實現了農文商旅產業的融合發展。黃桷門龍燈彩扎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燈藝術專委會授牌“銅梁龍燈彩扎基地”,太平鎮坪漆村龍燈彩扎廠被重慶市文化和旅游委授牌“市級文化產業基地”。
如今,銅梁已建成玄天湖景區、奇彩夢園景區、銅梁龍景區3個以龍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一個年年都有龍燈會、周周上演火龍秀的全球龍文化研究基地、龍文化產業集聚地和龍文化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崛起。2024年春節期間,“銅梁龍”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北上哈爾濱上演冰火之舞,遠赴英國倫敦推廣重慶文化,參加央視春晚非遺大聯歡,川渝春晚特邀出鏡,“巡游”全國十省市,實現了銅梁龍與世界“共舞”。
銅梁龍燈龍舞產業的火爆“出圈”,激活了銅梁文化旅游的空前活力,各種演出邀請絡繹不絕,很多隊伍的火龍展演訂單排到了2024年底。
“龍文化”的傳承與賦能
非遺文化是流動的文脈,傳承的薪火。銅梁通過對龍文化的創新轉化與活態傳承,推動“銅梁龍”走出重慶、走出國門,并以其獨特的精神內涵,為發展蓄勢,為開放賦能。
非遺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銅梁對龍文化的傳承和對龍文化產業的探索與實踐從未停止,先后編印了《銅梁龍舞藝術》《銅梁龍燈》《龍舞基礎與技能》等校本教材,命名了一批大、中、小學為銅梁龍舞藝術傳承實驗基地,全區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龍隊。銅梁區非遺保護中心、銅梁二中、銅梁職業教育中心三個龍舞傳承基地獲批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銅梁龍舞的大旗已逐漸被年輕群體扛起。
為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銅梁龍文化,銅梁除了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慶衛視、湖南衛視、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還與重慶衛視合作拍攝《黃絲瑪瑪城市真探》,深度探訪銅梁龍舞的演進脈絡;與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合作,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走遍中國》《藝覽吾“遺”》等節目錄制,大大提升了銅梁龍文化的影響力。
近年來,“銅梁龍”先后參加了全國農民運動會舞龍比賽、全國體育大會舞龍比賽、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暨水上雙獅挑戰賽等重大節慶和賽事活動,始終引領著全球競技舞龍的發展方向,成功摘得2019年第十八屆“群星獎”、2021年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國家級大獎,人民教育出版社還將“銅梁龍”編入了即將出版的《中華傳統體育》教師用書。
“我們在保加利亞演出時,還未開演就圍滿了觀眾,演完掌聲經久不息。”競技舞龍隊員王浩說起國外演出經歷依然興奮不已。“銅梁龍”應國外官方或民間邀請,先后赴美國、法國、以色列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銅梁龍文化品牌影響力早已突破重慶本土范圍,逐步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銅梁龍”歷經歲月淬煉,凝聚成龍鄉逐夢前行的鏗鏘步履。銅梁正以國家龍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為契機,傾力打造世界級的龍文化IP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龍文化旅游名城。
圖/銅梁區文化旅游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