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能亮
(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杭州 310012)
該項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含2 棟200 m 超高雙子塔,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面積185 485 m2,地下3 層。單個基礎面積約2 500 m2,混凝土方量約15 000 m3,筏板厚度3.3~8 m不等。如圖1 所示。該筏板混凝土強度等級C40,抗滲等級P8;該基礎采用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摻量300 kg/m3,粉煤灰摻量40 kg/m3,其余材料摻量論文不再詳述。

圖1 某超高層項目筏板基礎剖面圖
為規避溫度裂縫,需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對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溫度T0進行控制,避免混凝土內部溫度過高;
2)對混凝土內部溫升值Tmax進行模擬計算,并采取措施控制內部溫升值,避免其與入模溫度疊加引起內部與表面溫差過大,從而導致裂縫產生;
3)對混凝土表面保溫層材料進行選擇,并計算確定其保溫厚度δi,避免里表溫差過大。
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基礎四周均被防水材料、磚胎膜和地基土包圍,若不考慮基礎四周的散熱和熱損失條件,即水泥水化熱全部轉化為溫升后的溫度值,則混凝土的水化熱絕對溫升值可按式(1)和式(2)計算。
式中,Tmax為混凝土最大絕熱溫升值,℃;T(t)為澆完一段時間t,混凝土的絕熱溫升值,℃;mc為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用量,根據配合比,取300 kg/m3;C為混凝土比熱,取0.96 kJ/(kg·℃);ρ為混凝土的密度,取2 400 kg/m3;e為常數,取2.718;m為與水泥品種、澆筑溫度等相關的系數;t為混凝土齡期,d;Q為水泥水化熱總量,kJ/kg,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28 d 水化熱量為375 kJ/kg;F為混凝土中粉煤灰摻量,根據配合比,取40 kg/m3。
本項目計劃4 月上旬開始澆搗混凝土。根據往年歷史天氣記錄,杭州5 月上旬平均溫度為20 ℃,m值取0.362[1]。根據式(1),可計算不同齡期的水熱溫升值。
實際大體積混凝土并非完全處于絕熱狀態,而是處于散熱條件下,溫升值比按絕熱態計算要小。不同澆筑塊厚度與混凝土的絕熱溫升亦有密切關系,混凝土塊厚度越小,散熱越快,水化熱溫升值低,反之越慢。當混凝土塊厚度在5 m 以上,混凝土實際溫升接近于絕熱溫升。混凝土內部實際溫度按式(3)計算。
式中,T0為混凝土澆筑入模溫度,根據同時期其他部位混凝土入模溫度,取25 ℃;ζ為不同澆筑體厚度的降溫系數。
本項目3.3 m 厚度區域因混凝土分層澆搗,利于散熱,計算時取3 m。因8 m 厚度區域中間有內凹電梯底坑,有利于散熱,且電梯底坑周圍筏板可理解為“U”字形的3.3 m 折板構造,計算溫升可參照3.3 m 區域,不再另行計算。
根據式(1)和式(3),計算混凝土不同齡期實際熱溫升值,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齡期混凝土實際溫升值
混凝土表面溫度,可按式(4)計算:
式中,Tb(t)為齡期t時,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本文取t=3;Ta為齡期t時,大氣的平均溫度,℃,設Ta=20;H為混凝土的計算厚度,H=h+2h′;h為混凝土的實際厚度,m,h=3.3 m;h′為混凝土的虛厚度;λ為混凝土的導熱系數,取2.33W/(m·K-1);K為計算折減系數,可取0.666;β為模板及保溫層的傳熱系數。δi為各種保溫材料的厚度,m,本文計無保溫層時的表面溫度,因此,δi取0;λi為各種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W/(m·K-1);βa為空氣層的傳熱系數,可取23 W/(m·K-1);ΔT(t)為齡期t時,混凝土內最高溫度與外界氣溫之差,ΔT(t)=Tmax-Ta。
筏板基礎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擬采用6 mm 厚瀝青礦棉氈+4 cm 草袋或毛毯敷設于表面進行保溫養護。瀝青礦棉氈導熱系數取0.035,草袋或毛毯導熱系數取0.14。
根據式(4)計算不同齡期混凝土表面溫度,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齡期筏板基礎混凝土表面溫度
根據表1 和表2 可知,齡期9 d 時,里表溫差達到最大值24.74 ℃<25 ℃,其他齡期里表溫差均小于第9 天,滿足理論防裂溫差要求。
當保溫養護達到第18 天,表面和環境溫差為18.33 ℃<20 ℃,之后表面和環境溫差均小于第18 天,滿足防裂溫差要求,即第18 天可開始撤除保溫措施,開始灑水保濕養護。
盡管經計算,混凝土里表溫差、表面和環境溫差滿足防裂要求,但齡期9 d 時里表溫差接近25 ℃,且局部混凝土厚度達5 m 以上,實際溫升可能接近絕熱溫升,在實際施工時里表溫差可能突破限值。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埋置冷卻水管可將大體積混凝土最高溫度降低10 ℃以上。所以本項目擬在超過3.3 m 板厚區域布置循環冷卻水管,以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升。
冷卻降溫系統供回水原理如圖2 所示。冷卻水管豎向和水平間距均不大于1 000 mm;在8 m 厚筏板位置,沿豎向均勻布置7 道冷卻水管,除3.3 m 板厚之外區域,冷卻水管豎向根據板厚和布置間距進行調整。

圖2 降溫系統供回水原理圖
如圖2 所示,筏板基礎的所有水平冷卻水管均通過豎向總管連成整體,降溫系統分別設2 個進水總管和出水總管,1#進出水總管將面層3 道水平支管連成整體,2#進出水總管將底部4 道水平支管連成整體。水平支管采用DN32 鍍鋅鋼管,豎向進出水總管采用DN65 鍍鋅鋼管。鍍鋅鋼管可防止后期鋼管在混凝土內發生銹蝕。混凝土覆蓋最底下一道水管時,開始通水降溫。冷卻水管使用完畢后,采用高一個強度等級灌漿料注漿填充密實,以確保基礎質量。
降溫系統工作期間,每間隔2 h 將進水口和出水口互換,以保證不同部位混凝土降溫均勻,有益于保證混凝土的整體裂縫控制效果。當監測發現溫差過大時,應在冷卻水箱中加冰塊,降低進水溫度,提高降溫效果。
1)測溫點布置。本工程在筏板內布置13 組測溫點,3300mm板厚設4 組,4 300 mm 板厚設1 組,6 500 mm 板厚設1 組,8 000 mm 板厚設2 組,5 200 mm 板厚設2 組,6 000 mm 板厚設3 組。每組測溫點的豎向測點間距不大于2 000 mm。
2)溫度監測頻次。混凝土澆搗后12~24 d 進行第1 次測溫;第1~4 天每4 h 不少于1 次;第5~7 天每8 h 不少于1 次;第7 天至結束每12 h 不少于1 次。當基礎表面與環境溫差小于20 ℃,可停止測溫[2]。
論文選取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3.3 m 板厚區域測溫點(1#測溫點)和8 m 板厚區域測溫點(7#測溫點)各1 個,根據實際數據總結其內部溫度和里表溫差變化規律,如圖3所示。

圖3 1#測溫點和7#測溫點溫度變化曲線圖
據圖3 所示,可得結論如下。
1)1#測溫點和7#測溫點均在第6 天達到最高溫,71.8 ℃和72.9 ℃。之后以1~2 ℃/d 速度下降,與理論溫升值第6 天溫度接近。
2)受限于澆筑速度,第4 天混凝土澆筑至表面,混凝土覆蓋表面后3 d 左右溫度達最高,之后以1~2 ℃/d 速度下降。
3)混凝土里表溫差最大為22.2℃<25℃,滿足防裂溫差要求。第17 天開始表面和環境溫差開始縮小至20 ℃以內,可撤除保溫養護層,開始灑水濕潤養護。
4)雖然8 m 板厚度區局部混凝土厚度在豎向和水平向超過5 m,理論上其內部溫升接近于絕熱溫升值,但因其內部布置了冷卻水管,內部溫升未見明顯異常,里表溫差小于25 ℃。
經實踐,該大體積混凝土基礎內部實際溫升和里表溫差與理論計算值接近,且滿足防裂溫差要求,有效規避了溫度裂縫出現。相關技術措施在本工程中應用效果良好,在進度和質量方面體現出較大的應用價值,可為其他類似工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