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式教學在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中是如何規定的呢?
1. 議題及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的規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之基本理念的第三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中是這么說的: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由此可知,開展議題式教學應該是從高中課標中首先倡導的。
有了要求,便給出了相應的教學提示。高中課標第三部分“課程結構”中提出,基于必修課程強調實踐體驗的要求,采取內容與活動相互嵌入的組合方式。強調社會實踐活動并不意味著減少學科內容的學習時間,而是要求采取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學習學科內容。為此,在對接內容要求的教學提示中,以議題的方式提示課程內容,并提出多種活動建議,供課程實施時選擇。
那么,議題式教學在課程內容中是如何提示教學的呢?
在課程內容之必修課程模塊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一共設置了7個議題,分別是“怎樣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怎樣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衰”“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不同國家、地區的歷史各具特色是否有悖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社會主義為什么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為什么能”“為什么要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必修課程的第2個模塊“經濟與社會”中有6個議題,分別是“為什么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什么‘兩只手’優于‘一只手’”“怎樣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為什么發展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從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必修課程的第3個模塊“政治與法治”中有11個議題,分別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怎樣高揚永不褪色的旗幟”“如何理解依法執政”“怎樣看人大代表的作用” “ 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和睦相處”“我們怎樣當家作主”“公民參與立法有什么意義、有哪些途徑”“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必修課程第4個模塊“哲學與文化”中一共有11個議題,分別是“哲學有什么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什么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人們為什么有不同的價值觀”“面對價值沖突如何選擇”“勞動對實現人生價值有何意義”“怎樣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統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文化創新靠什么”。
綜上所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到“哲學與文化”結束,在必修課程結構中一共提示了35個議題。
在必修課程中提出的35個議題之外,高中課標在第二個部分選擇性必修課程之模塊2“法律與生活”的教學提示中,也羅列了一個議題,即以“常回家看看為什么要立法”為議題,引用自己的經驗或家人的感受,說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此外在第六大部分“實施建議”當中,針對教學與評價建議列舉了一些案例,這些案例都相應地設計了一個議題。比如,在“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建議中給了一個案例,與之對應的議題是“如何理解校訓的價值追求”;第二個建議“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給出的議題是“‘互聯網+’時代的理性抉擇”;第三個建議是“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給出的議題是“‘疏堵’措施的評析和建議”;第四個建議是“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給出的議題是“成功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發展狀況”。
2. 議題及議題式教學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課標”)第六部分“課程實施”之“教學建議”的第四點“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中提到“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為此,義務教育課標在第四部分“課程內容”中的第四學段,即初中學段的五大學習主題的教學提示中列舉了35個議題。
在第一個學習主題“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教學提示中列舉了5個議題,分別是在“青春期的煩惱”“社會中的我”“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在社會中成長”;第二個學習主題是“法治教育”,這個學習主題里一共有16個議題,分別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憲法是根本法”“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奉法者強則國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認識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中國式協商民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進村委會、居委會”“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遠離違法犯罪”“如何鑄牢自我保護的防火墻”“建設美麗中國”“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聯合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三個學習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列舉的議題有5個,分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何在”“見賢思齊,見善則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如何理解‘學以成人’”“如何理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第四個學習主題是“革命傳統教育”,也列舉了5個議題,分別是“開天辟地大事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鑄就偉大改革開放精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五個學習主題,也即最后一個學習主題,是“國情教育”,其中列舉的議題有4個,分別是“我們的美好生活”“于變局中開新局”“新夢想,新征程”“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綜觀高中課標和義務教育課標,我們可以發現,高中課標和義務教育課標當中都列舉了不同數量的議題,小學階段沒有列舉議題。這說明,我國對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小學生并沒有明確的進行議題式教學的要求。
由此可見,議題式教學是針對中學生的。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小學學段是不是不能開展議題式教學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在小學學段可以開展“話題”教學,教師可以引用單個話題,也可以引用多個話題,比如,在低學段可以就某一個話題讓學生一起來議一議,在高學段可以用多個話題,甚至是復雜一點的話題,對學生開展教學。
國家為什么這么重視議題和議題式教學呢?這一教學方式在思政課堂中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呢?
1. 議題式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抓手
2019年3月1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庇纱丝芍颊n是引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引領學生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議題式教學圍繞學習主題展開—從課標當中也可以看出來,以這些議題開展教學是十分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的,進而能夠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當中。除此之外,它還有利于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以便我們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2. 議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在北京發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對于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來說,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更新教學方式,圍繞“議題”展開活動設計,在教學中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與方法,并給學生提供表達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學科內容。
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學生在這三個方面提升了,也就意味著核心素養也跟著提升了。
3. 開展議題式教學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重要渠道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的時候對青年學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語重心長地囑托青年學生要“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同年5月10日,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作為為青少年鋪好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底色和亮色的中小學思政課,應怎么做才能為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打好基礎呢?
我認為,要通過中小學思政課程,對處在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進行精心引導和栽培,并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讓思政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最好的辦法是讓師生在課堂上一起來議一議、聊一聊、談一談。
因為議題具有開放性、引領性、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的特點,所以議題式教學可以采用圖說故事、分享感悟、查閱資料、搜集材料、專家講座、問卷調查、訪談、征文比賽、調研、討論等方式組織活動,教師要在活動中鼓勵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利用手中的素材,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方案。這為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可能。
4. 議題式教學是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思維創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
另外,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還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因此,思政課上得好不好、效果怎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在不斷創新,思維方式是否在不斷革新。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小學生,其身心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采用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議題,并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從而提升思政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