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憲法是根本法”教學設計為例,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用真實的社會情境設計,以議題為內核,以情境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讓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境議題化,通過完成情境任務,努力追求學科的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在探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涵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增強其法治觀念。
1. 感受憲法權威,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體會憲法對于國家根本問題的確認和保障,樹立憲法信仰,弘揚憲法精神,培養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2. 學會運用憲法精神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自覺恪守憲法原則,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從而培養核心素養,增強法治觀念。
3. 理解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地位和法律權威,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
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學習掌握必備的課本知識,更需要了解、理解并認同當下的國家政策。但由于初二學生很少參加法治實踐,對憲法的距離感較強,理解度欠缺,導致部分學生的法治素養不強。
同時,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在眾多價值呈現和選擇下,中學生更需了解國家的法治狀況,感受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培養憲法意識,為樹立法治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教學重點:憲法是根本法。
2. 教學難點: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漫步憲法公園》視頻。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公園,但憲法公園,是普通又特別的存在。我們都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學習憲法就在當下。接下來,我們就圍繞“憲法為什么是根本法”這個總議題,一邊漫步在“憲法公園”中,一邊學習憲法吧!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主題。通過生活中普通卻又不普通的憲法公園引入本課總議題,引發學生對憲法的學習興趣。
子議題一:憲法和其他法律在內容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
活動一:頭腦風暴,辯論開場
(1)情境呈現:保護長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
(2)教師提問:長江“十年禁漁”要不要寫進憲法?
(3)學生活動:展開辯論。正方、反方代表發表自己的看法,辯論過程中允許調整自己的立場一次。
(4)學生達成共識:長江“十年禁漁”不應該被寫進憲法。雖然“禁漁”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但是對于國家而言,它是一個具體的事情。可以考慮在其他具體法律中添加或者調整,但不適合被寫進憲法。
(5)教師小結:人們的日常行為和國家發展需要很多法律法規來約束和保護,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統領大局,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應該發揮其他具體法律的具體作用,完善法律體系。
活動二:文本查驗,追根溯源
(1)文本準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
(2)學生活動:參考表格,尋找相應具體法律法規中的內容,進行對比,探討憲法的內容和普通法律的內容有何相同或不同之處。
(3)學生達成共識: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憲法規定的是國家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內容通常是國家生活中的一般性問題,是對刑事、民事、行政等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規定,是憲法的具體化。
(4)教師小結:我們可以看出,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問題。憲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必須穩固。
【設計意圖】知識的功能性、價值性在于真實的體驗與運用。在文中,子議題一設置了辯論和回歸文本的活動環節,從探尋到求證,引導學生在討論探索中聯系生活,從自身對憲法的部分理解走向對憲法文本的直觀體會。通過引導學生重視憲法文本,理解知識,可以達成其對文本研讀的共識,進而增強其憲法意識和政治認同。
子議題二:憲法的法律效力和其他法律有何不同?
活動一:文本延伸,求證進階
(1)教師提問:找一找哪些法律上有“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八個字。
(2)學生分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
(3)教師追問:這八個字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有這八個字?
(4)學生回答:其他法律是依據憲法制定的,如果沒有憲法作為根本依據,就會出現法律體系的混亂,出現法律違憲的現象。
(5)教師: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是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因此,憲法的規定具有原則性的特點,各種法律制度是對憲法規定的具體落實。
活動二:新聞再現,思考領悟
(1)情境呈現: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的過程。
(2)教師提問:為什么要廢除勞動教養制度,這一制度的廢除具有什么意義?
(3)學生討論:因為勞動教養制度不符合憲法的原則和精神,侵犯了公民權利。
(4)教師追問:勞動教養制度在歷史上也曾經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不過,為什么勞動教養制度違反了憲法原則就會被廢除?
(5)師生小結:一切法律法規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活動三:模擬體驗,合憲審查
(1)教師提示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三款: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審查……
(2)情境呈現:舊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4年5月1日起生效)第二十五條:“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2004年5月1日生效,即“同命不同價”問題)
(3)探究活動
①對照《憲法》,判斷情境中的規定是否同憲法的規定相抵觸,并用憲法相應規定佐證。
②小組討論,時間5分鐘。
③討論后請代表發言。
(4)學生得出結論并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結果為舊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被判無效。殘疾賠償金應統一標準,不能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分別予以衡量。
得出上述結論的理由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5)教師展示相關的新聞報道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徹底結束了“同命不同價”城鄉二元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差異的歷史。
教師總結: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其他法律不得與憲法相違背,若違憲則無效。
【設計意圖】通過文本的再研讀,設計“合憲性審查”的任務式環節,引導學生思考憲法與其他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授課內容并不局限于知識層面,在探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悟公民享有的提請審查建議的權利,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子議題三: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為什么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
活動:重溫過程,感受差異
(1)情境呈現:對比我國現行憲法的產生過程和民法典的產生過程。
(2)教師: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感受其中的區別并思考為什么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要更加嚴格。感受其中的區別并思考為什么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要更加嚴格。
(3)學生回答:更加嚴格可以使憲法的內容具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同時,可以保障憲法的長期穩定性。
(4)教師小結: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更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健康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分享,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憲法權威,體會法律的規范和對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總結】
(1)教師播放視頻:《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宣誓》。
(2)教師提問:為什么要進行憲法宣誓?
(3)學生回答:作為根本法,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我們的國家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
(4)教師追問:請同學解讀總結圖示,再次感受憲法權威。(總結圖示如下)
(5)教師總結:今天我們解讀了憲法,感受了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權威,是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捍衛憲法尊嚴,建設法治中國,絕不只是國家的事,更需要我們每個公民的維護與踐行,這樣,我們法治中國才會更堅固、更長久、更現代化!
【設計意圖】選用身邊真實的人與事,通過憲法宣誓的視頻,震撼、感染學生,引導他們感受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效力,讓其體悟憲法的尊崇地位,樹立憲法信仰。
點評:
這是一節憲法教學課程,學生固然要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可是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呢?核心素養的要求是什么呢?我們教師可以怎么設計呢?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提供了一些線索。
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高質量的教學形態,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圍繞議題展開活動,用知識回應、澄清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塑造價值觀。
憲法是根據生活的需要產生的,同時也是為生活服務的。本教學設計設置了“新聞再現”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教材上的憲法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和事件,同時設置了一個遞進式的論述情境,引導學生不只停留在知識本身,更關注不同情境、不同任務下的不同角度。
設置“合憲性審查模擬活動”,從靜態的憲法介紹到動態的憲法權威﹐將書面的憲法規范轉化為現實的憲法秩序,挖掘知識的價值性,開發有價值的議題,用情境和任務驅動,讓知識有價值,讓學習有價值,從而使學生真正認同憲法、踐行憲法。
價值性是對價值觀的影響和熏陶,知識性是對知識本身的認識和感受,借助議題式教學,讓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努力實現從知識到情感到價值觀的上升和蛻變,最終教會學生做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點評專家:本刊特約編委 王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