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良 侯慶澤 吳曉龍 趙坤宇 魯彥
關鍵詞:黑龍江省;PM2.5;時空分布;氣象因子
前言
大氣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導致的大氣污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環境問題。2013年中國開始進行國家尺度的大氣污染治理,先后頒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大氣環境質量呈現逐年好轉趨勢。在“十三五”期間,中國PM2.5防治取得明顯的成效。然而,全國年均人口加權PM2.5暴露濃度水平(2019年,48ug/m3)仍然超出WHO指導值(10ug/m3)4倍有余,99%的人口暴露在超過WHO指導值的大氣環境中;PM2.5污染的歸因疾病負擔影響依然存在上升風險。黑龍江作為一個中國東北方大省,幅員遼闊,工農業發展穩步前進,因此工農業生產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也十分嚴峻。此課題對黑龍江省2015年-2019年13個地級行政區域的PM2.5濃度時空分布特征展開了研究,以期為國家全局PM2.5污染監測以及黑龍江省開展區域性PM2.5污染精準治理提供可靠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 1研究目標
黑龍江省13個地級城市:大慶市、大興安嶺地區、哈爾濱市、鶴崗市、黑河市、雞西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七臺河市、齊齊哈爾市、雙鴨山、綏化市、伊春市。
1.2數據來源
大氣污染物PM2.5濃度數據來源于真氣網(ht-tps://www. zq12369. com/)氣象數據從網站rP5Weather網站(https://rP5. rul)下載,該網站的數據來源于NOAA官方網站。
1.3評價方法
依據中國《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濃度限值進行評價。季節劃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1月和2月為冬季。采暖期為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其余月份為非采暖期。
1.4統計分析方法
使用SPSS2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中位數(M)、百分位數(P25、P75)、最大值(Max)、最小值(Min)表示;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相關性;檢驗水準:Q=0.05。
2結果與討論
2.1黑龍江省PM2.5濃度時空分布特征
2.1.1黑龍江省PM2.5濃度年度時空變化特征
黑龍江省PM2.5省年均濃度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總體趨勢,在2015年和2017年超過國家二級標準(35ug/m3)。如圖1所示,在2015年-2019年黑龍江省13個地級市中,五年中年均濃度最高的城市均為哈爾濱市,且五年都超過了國家二級標準,最高年均濃度為2015年的69.33u9/m3,這是由于哈爾濱市作為黑龍江省省會城市,在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已超過千萬級別,且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工業基地之一,其工業區與生活區相較其余地級市更加龐大與密集,所以工業生產與人為活動導致PM2.5濃度相對更高。大慶市、大興安嶺地區、鶴崗市、黑河市、牡丹江市都表現為逐年下降,哈爾濱市、雞西市、佳木斯市、七臺河市、齊齊哈爾市、雙鴨山市、綏化市、伊春市等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年均變化趨勢。所有地級市中哈爾濱市下降濃度最高,幅度最大,2019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27.9u/m3,降幅為8.05%,這是由于《哈爾濱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實施與穩步落實,使得PM2.5污染得到有效改善。
2.1.2黑龍江省PM2.5濃度采暖期與非采暖期時空變化特征
黑龍江省采暖期PM2.5濃度在40~50u9/m3之間,明顯高于非采暖期,約為非采暖期的兩倍左右。如圖2所示,各地級市采暖期PM2.5濃度均值也明顯高于非采暖期。在研究期間,綏化市與伊春市PM2.5濃度呈略微上升趨勢,鶴崗市、雞西市、佳木斯市、雙鴨山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余地級市呈現下降趨勢。
在采暖期,哈爾濱市濃度較高,處于60~95ug/m3范圍,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伊春市濃度較低,處于35ug/m3以下.其余地級市處于30.64~66.71ug/m3。在非采暖期,所有地級市濃度均值都較低,總體都處于10~30ug/m3。
出現上述結果是由于,黑龍江省采暖期的大規模供暖導致PM2.5排放量遠遠高于非采暖期,加之采暖期穩定的天氣條件導致PM2.5不易擴散;而近年來,多數地級市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與政府連續頒布的《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及《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方案規劃有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推進鍋爐改造及淘汰,嚴控燃煤污染;升級改造治理設施,嚴治工業企業污染;推行綠色交通,嚴管機動車污染;強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嚴防城鄉面源污染等措施。
2.1.3黑龍江省PM2.5濃度季度時空變化特征
黑龍江省2015年-2019年PM2.5季均濃度,冬季處于46.15~56.74ug/m3,夏季處于28.01~31.67ug/m3,五年的總季均濃度呈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研究期間的冬季呈上升趨勢,而其余三個季節呈下降趨勢。
如圖3所示,在春季,13個地級市季均濃度最高的是哈爾濱市,范圍為37.91~48.10ug/m3,大興安嶺地區最低,范圍為11.88~23.14ug/m3,13個地級市總季均濃度范圍為17.38~44.38ug/m3。
在夏季,13個地級市季均濃度與同年春季相比下降幅度明顯,季均濃度最高為鶴崗市的14.36~47.90ug/m3,最低為大興安嶺地區的8.94~16.25u9/m3,所有地級市總季均濃度范圍為12.79~25.94ug/m3。
在秋季,13個地級市季均濃度與同年夏季相比上升趨勢明顯,季均濃度最高為哈爾濱市的23.77~75.30ug/m3,最低為黑河市的12.67~29.33ug/m3,13個地級市總季均濃度范圍為20.40~50.04ug/m3。
在冬季,13個地級市季均濃度與同年秋季相比進一步上升,季均濃度最高為哈爾濱市的77.49~103.41ug/m3,最低為黑河市的21.76ug/m3~33.51ug/m3,13個地級市總季均濃度范圍為28.69~91.75ug/m3。
出現上述結果是因為冬季的黑龍江省供暖以及在棚戶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散煤使用量大,而相關散煤燃燒的污染治理措施例如改用電、新能源、潔凈煤或再生能源,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環保型鍋爐等未大范圍落實,從而導致PM2.5排放量大,加上氣溫低、大氣穩定、逆溫頻發,從而導致冬季PM2.5濃度最高;夏季無供暖需求以及散煤使用,加之氣象條件適于污染物的擴散,所以濃度最低,而春秋兩季屬于夏冬兩季的過渡季節,所以濃度適中。
2.1.4黑龍江省PM2.5濃度月份變化特征
如圖4所示,2015年-2019年全省或各地級市PM2.5月均濃度總體呈不規則“U”型分布特征,1月到5月逐漸下降,5月到9月濃度變化趨于平穩,9月以后又逐漸升高;同年月均最高值總體出現在1月、2月、11月和12月。
在研究期間,污染較輕的有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雞西市、佳木斯市和伊春市,污染較為嚴重的有大慶市、鶴崗市、牡丹江市、七臺河市、齊齊哈爾市、雙鴨山市和綏化市。黑龍江省污染最為嚴重的為哈爾濱市,在研究期間每年1月、2月、11月、12月都超過75ug/m3。
2.2主要大氣污染物與氣象因子對PM2.5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與不同氣象因子都會影響著PM2.5的濃度變化,主要大氣污染物和氣象因素與PM2.5濃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1。
2.2.1主要大氣污染物
如表1所示,黑龍江省PM10與PM2.5正相關性最強,這是因為二者同源性最強;N02、CO、S02與PM2.5都正相關,這是由于它們會受大氣中的氧化物質氧化,從而促進二次氣溶膠的形成,導致PM2.5濃度上升;不同地級市03與PM2.5相關性不同,原因可能是光照輻射、經度、離海距離、地形地貌與氣候特征等綜合作用而導致。
2.2.2氣溫
如表1所示,研究期間黑龍江省各地級市PM2.5濃度與氣溫都呈負相關,這是由于氣溫的升高會增強PM2.5的布朗運動,使污染物向四周或大氣高層擴散轉移,從而導致PM2.5濃度降低。經研究發現,氣溫在1-12月呈倒V型變化趨勢,而PM2.5則與之相反呈現正V型變化。當5-9月氣溫較高時,PM2.5濃度也相對應的較低。在1月和12月,氣溫達到谷值(-17.47℃和-16.46℃)時,PM2.5濃度也到達峰值(53.54ug/m3和50.04ug/m3)。
2.2.3氣壓
氣壓是代表大氣穩定的關鍵指標,它表示大氣的運動劇烈程度,如表1所示,黑龍江省13個地級市都與氣壓呈現正相關,這是因為當近地面氣壓較低時會形成上升氣流,促進PM2.5的擴散與降低,而當氣壓較高時會形成下沉氣流,抑制污染物的擴散,增加污染物的積累。進一步研究發現,氣壓在1月、11月和12月達到峰值(999.55hPa、999.54hPa、1000.20hPa)時,PM2.5濃度也達到峰值(53.54ug/m3、48.54ug/m3、50.04ug/m3)。而在5-9月氣壓較低時,PM2.5濃度也相對較低。
2.2.4相對濕度
如表1所示,相對濕度與PM2.5濃度整體呈現顯著弱相關,但進一步研究發現,相對濕度低于80%時,隨著相對濕度的上升,PM2.5濃度也上升,而當相對濕度大于80%時,PM2.5濃度會隨著相對濕度的上升而下降,這是由于相對濕度對PM2.5濃度的影響具有雙重影響,在相對濕度小于80%的條件下,顆粒物會吸附在水分子上出現吸濕下沉現象,導致污染物濃度上升,而當相對濕度更大時則會阻礙云凝結核過程,影響大氣中顆粒物新粒子的成核和老粒子的成長,導致PM2.5濃度降低。
2.2.5風速
如表1所示,風速與PM2.5濃度呈現顯著負相關,這是因為風速較小時大氣較為穩定,不利于PM2.5的擴散,風速較大時則相反,進一步研究發現,隨著風速的遞增,PM2.5濃度逐漸下降,在風速較小(1~2m/s)條件下,PM2.5濃度也達到峰值(46.20ug/m3),而當風速較大(>7~8m/s)時,PM2.5降到谷值(16.46ug/m3)。
3結論
黑龍江省2015年-2019年PM2.5年均濃度在2015年和2017年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省年均濃度及超標天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采暖期濃度是非采暖期的兩倍左右,采暖期超標天數整體低于30天;PM2.5濃度呈現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在月尺度上呈1-5月逐漸降低,5-9月無太大變化,9月以后逐漸上升;超標天數與濃度變化基本保持一致。從空間分布特征來看,所有地級市中污染最輕的是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伊春市,污染較為嚴重的是哈爾濱市,所有地級市PM2.5濃度在春、夏和秋季呈下降趨勢,而冬季呈上升趨勢。PM2.5濃度與PM10、N02、CO、SO2、氣壓呈現顯著正相關,與氣溫、相對濕度和風速呈顯著負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當相對濕度大于80%時,PM2.5濃度會出現降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