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期末考期間,“勸學名篇加厚戒尺”這類產品幾乎都會在各大網購平臺成爆款。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諸如“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依舊不同程度存在,甚至被一些父母奉為法寶。研究表明,嚴厲體罰兒童會對其大腦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并導致智力下降。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過于專斷,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常采用打屁股等體罰手段,或者干脆用“冷暴力”來懲罰孩子,在孩子表現得很好的時候,他們也很少夸獎鼓勵孩子。這種教養方式為孩子營造了一種壓抑、封閉的成長環境。雖然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有些孩子也會在學校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夠自信,缺乏獨立性和安全感,情緒也比較敏感。

(摘自《文匯報》)
點評: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成長的大環境不斷改善,也推動了家庭養育孩子科學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總有極少數的父母還是管不住自己,動輒打罵孩子,且網上售賣的“勸學戒尺”也在“助紂為虐”,令人唏噓。也許,孩子的某些行為真是不能容忍,一定要讓他認識到錯誤、危害、不可再犯,接受過現代教育的父母有多種管教方法可以選擇,唯有情緒失控的打罵絕對在淘汰之列。毋庸諱言,“打罵”對孩子的肢體、心理傷害太大!網上出售的“戒尺”也不應現身商家的貨架,而應收藏在博物館的陳列柜里。
近年來,學生文具市場蓬勃發展,有的造型獨特,與卡通形象相結合;有的功能新穎,電動卷筆刀、電動橡皮擦、桌面吸塵器等新式文具相繼上市。這些可使用還可把玩的文具,容易分散學生們的注意力。有家長表示:“有的學生上課時,因為玩文具走神。”“新式文具價格不低,孩子們熱衷購買,開銷不小。而且刺激了他們的攀比心和虛榮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還有一些文具存在安全隱患。一位做過專題研究的大學教師指出,一些企業為了生產出質地柔軟、色澤鮮艷、氣味芳香的橡皮擦產品,通常會加入大量的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這種化學物質如果黏附在皮膚上或吸入口中,可能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嚴重時還會誘發重大疾病。

(摘自《人民日報》)
點評:孩子幾乎每天都要接觸使用的文具,首要的是安全,即對孩子身體不會造成傷害。國家對生產學生用品是有技術指標的,作為孩子家長,我們除了希望市場監管部門履職盡責外,也應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幫助孩子把好關:上課時面前不擺放有誘人氣味和花里胡哨的文具,以免孩子心不在焉;不高價購置兼有玩具功能背離了初衷的文具;不購買“三無”產品;發現孩子因使用文具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
前不久,江蘇某縣檢察機關辦理了一起以有償投票為名、專門針對學生家長的詐騙案,全國20多個省市上萬名家長落入騙局。孩子的夢想為何成了“刷錢游戲”?“主辦方”稱,他們會將孩子的作品做成網絡鏈接,家長們將鏈接發到微信朋友圈里讓親朋好友來投票就行了。為了能讓外孫女入選,李女士每天不遺余力地發動親友為孩子投票,但沒過多久李女士就發現,比賽可以通過充值購買“禮物”來增加票數,而點擊“為他加油”這個模塊還可以直接花錢購買虛擬禮物加分,一次最多可加五百分,而且上不封頂。花錢越多,獲得的選票就越多。隨后,李女士和親友分別購買了投票“禮物”,很快,外孫女的票數升到了前列,可沒過多久,排名又落后了。在短短三天的名次波動中,李女士的充值金額達到了上千元,但孩子一直沒能擠進前三名。

(摘自央廣網)
點評:對上文案例略作剖析不難發現,騙子利用了一些家長的虛榮心、貪心,一步一步設下誘餌,吊起入局者的胃口,讓你欲得不能欲罷不忍,被牢牢套住,結果財、名盡失。我們應從這起有償投票被騙案中汲取教訓,別在“為了孩子獲勝”的幌子下失去理智亂了方寸。近年來,手機朋友圈里常有人發視頻或圖片,讓為其參加五花八門競賽的孩子投上支持的一票,多數情況下機主并不了解實情也懶得打探,礙于情面,動動手指就搪塞了。這種拉票如果只是湊個人氣、圖個人緣也就罷了,倘若一不留神被騙子抓住了可乘之機,后果可就難料了。
寒假來臨,一些數字產品成為父母的“陪娃神器”,其中有不少打著智慧學習、智能學習旗號的數字設備。從現有研究來看,過度使用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會在多方面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比如,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影響語言、運動、社會交往等能力。多任務、快餐化的交互模式會讓孩子的生活廣度有余、深度不足,甚至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當然,使用數字產品也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多媒體可能讓學習更有效率。如果結合恰當的游戲化學習策略,數字產品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數字產品的一些固有屬性,決定了它無法替代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有專家指出,很多孩子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都不太會“玩”了。孩子不會“玩”了,說明他的想象力、創造力已經無形中受到了傷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絕不能全是數字設備、電子產品,他們更需要去接觸真實的世界。

(摘自光明網等)
點評:假期里,一些家長苦于不能陪伴孩子,讓平板電腦、手機等“神器”陪娃,難以自律自制的孩子極易被這類電子產品吸引綁定,引發后患。無數成功和失敗的事實都提醒我們: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呵護,“神器”替代不了親子的情感交流,替代不了小伙伴在一起的“氣場”。所謂“神器”只是一種可供人們使用的工具,用得恰當益處多多,過度依賴、使用不當也會深受其害的。點評:田川 插圖:曉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