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麗

期末測評,五年級的犇犇數學又掛了“紅燈”。爸爸拿過試卷后發現,凡是分數應用題,試卷上全是空白。爸爸的火氣騰一下就上來了:“這些題為什么都沒有做?”
犇:“不會!”
爸:“為什么不會?”
犇:“不會就是不會,要知道為什么不就會了?”
爸:“你還犟嘴,考前給你講了那么多分數應用題,你就一點兒渣沒掛住?”
犇:“掛住了,但是你講的那些題一道都沒考,試卷上這些題一道沒做過。”
爸:“沒做過,你不會用腦子想一想?”
犇:“想了,還是不會。”
爸:……
犇犇這種情況并非個例。這樣的孩子之所以交“白卷”,是因為平時不動腦筋,遇到難題就等大人輔導,給出現成答案。到了考場上遇見“熟臉題”,他們會憑借記憶列式,倘若碰見“生臉題”,只能束手無策,像犇犇一樣“交白卷”了。
輔導,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引導。孩子是作業的主體,家長輔導的意義,不在于“魚”——給孩子現成答案,讓他們“聽明白”,而在于“漁”——從方向、方法上引導孩子動腦,讓他們自己“想明白”。
分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應用題的一大難點。但難點都是相對的,有三把“密鑰”可以破解。家長輔導時,只要讓孩子握住這三把“密鑰”,再難的分數應用題也會“迎刃而解”。
密鑰一:建模型。什么是模型?簡單地說,模型就是一類事物的模樣。比如,牛馬羊是動物的模型,自行車、汽車、火車是車的模型。模型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是人抽象思維的結果。就小學數學而言,數學模型就是依據事物中的數量關系建立起來的數學關系式,“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是數學應用的基本途徑。”比如,行程問題的模型:距離=速度×時間;工程問題模型:工程量=工作效率×時間。分數應用題模型:分數=部分/整體,或寫成:分數=部分÷整體。
有人說,這不就是一個公式嗎?對,公式就是人們俗稱的數學模型。之所以叫模型,是因為這個公式中的兩個量——“部分”與“整體”,不是現成的,需要人運用數學思維進行數學抽象才能得來。
例1:小紅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共200 頁,第一天看了80頁,占全書的2/5。
在這個問題中,整體是全書共200頁,部分是第一天讀了80頁,分數是80÷200=2/5。
例2:光明畜牧場養了900 頭肉牛,養了3600 頭奶牛,肉牛占奶牛的1/4。
在這個問題中,整體是奶牛的數量3600 頭,部分則成了肉牛的數量900 頭,分數是肉牛數量占奶牛數量的比例900÷3600=1/4。
由例1 和例2 不難看出,數學里的“部分”和“整體”,可以指一個事物,也可以指兩個或多個事物,但最終的“分數”,不是比較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背后的數量。
小結:解分數應用題,腦中首先要抽象出哪些是“整體”,哪些是“部分”,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密鑰二:定類型。由分數模型:分數=部分÷整體,我們可以得出兩個變式模型:部分=整體×分數;整體=部分÷分數。
現實中,不管問題有多么復雜,都可以歸結為以下這三種基本類型。
一是求分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
二是求部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
三是求整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
例3:五年級有男生20 人,女生25 人,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分析:已知“部分”是男生20 人,“整體”是女生25人,求分數,用除法。
解:分數=部分÷整體=20/25=4/5。
例4:小紅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共200 頁,第一天看了全書的2/5,看了多少頁?
分析:已知“整體”是全書共200 頁,“分數”是2/5,求部分,用乘法。
解:部分=整體×分數=200×2/5=80(頁)。
例5:光明畜牧場養了900 頭肉牛,是奶牛數量的1/4,奶牛有多少頭?
分析:已知“部分”是奶牛900 頭,“分數”是1/4,求整體,用除法。
解:整體=部分÷分數=900÷1/4=3600(頭)。
小結:不管多復雜的分數應用題,都是在這三種基本類型上發展或綜合而成的。“整體”“部分”“分數”三個量,給出其中兩個,求其中一個,只要弄清楚三個量分別指的是什么,已知什么,然后就可以套公式了。
密鑰三:找分數。通過對前面的例題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分數模型中,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分別對應著“部分”和“整體”,也就是整體平均分成了幾份(分母),部分占幾份(分子)。這樣,在比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中,找出對應分數,就成為解題的關鍵。
例6:小紅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2/5,還剩120頁,這本書共多少頁?
分析:已知“部分”剩余120頁,已經看過的分數是2/5,求整體。
在這個問題中,如果直接套用模型,整體=部分÷分數=120÷2/5=300,那就錯了。因為這里的2/5 是看過的,而120 頁是剩下的,二者并不對應。所以,要找出與“120頁部分”相對應的分數才行。根據分數的意義,我們知道“整體1”就是整本書的頁數,看過了2/5,剩下沒看的當然就是1-2/5=3/5 了。這時我們再套用模型公式就可以了。
解:整體=部分÷分數=120÷3/5=200(頁)。
列成綜合算式就是:120÷(1-2/5)=120÷3/5=200(頁)。
小結:“部分”與“分數”一定要對應才行,如果不對應,就利用“整體1”找出對應部分。
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可以借助線段圖找出對應分數。
例7:果園里有棗樹280 棵,比梨樹棵數的3/5 多10 棵,兩種樹一共有多少棵?
分析:第一層,要求兩種樹一共多棵,先要知道兩種樹各自有多少,現在已知棗樹280棵,只要再求出梨樹有多少就行了。第二層,這個題就轉向了求梨樹的數量,轉成了分數應用題——使用密鑰一:建模型。第三層次,部分是棗樹,整體是梨樹,這個問題就轉成了知道部分求整體——使用密鑰二:定類型。現在只要使用密鑰三,找出對應分數就行了。
棗樹280 棵,棗樹比梨樹的3/5 多10 棵。這個分數比較復雜,我們可以借助線段圖來尋找。

第1 步:先畫出一條線段當作“整體梨樹”,將“整體1”平均分成5份。第2步:比照著梨樹的分數畫出3份棗樹,因為棗樹比這3份還多10棵,然后再向后延伸一小段,當作10棵。這樣,數量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3/5表示的“部分”是280-10=270(棵)。
這樣,梨樹棵樹(整體)=270÷3/5=450(棵),最后,兩種樹的棵樹=280+450=730(棵)。
列成總合算式就是:280+(280-10)÷3/5=730(棵)。
家長輔導孩子解分數應用題,不是列出式子給他們“講明白”,而是要引領他們手握“建模型”“定類型”“找分數”這三把密鑰自己去打開數學思維的大門,借助線段圖,明析數量的整體和部分,找出和分數對應的“部分”,就可以用“不變”的分數應用題模型,解決“萬變”的分數應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