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坐在書桌前,苦思許久,突然把筆一摔,推開椅子站起來說:“煩死人了,叫人家寫《快樂的一天》,害得我一點也不快樂。”
原來女兒對于“快樂”這兩個字根本不明白,她跟媽媽抱怨說:“媽媽,快樂的一天是什么意思?是寫我們全家到北京玩的事?是講我跟同學到麥當勞寫作業、打打鬧鬧?還是說我跟弟弟到舅媽家后山摘草莓、做果醬?”
聽女兒這么一說,菊芳本來想對女兒說:“你挑哪個來寫都不錯啊!”但是念頭一轉,菊芳決定換一個說法:“女兒,要不要百度一下,看看什么是‘快樂’?”
不到幾分鐘,女兒開心地找到好幾個與“快樂”相關的詞條。她念了出來:“快樂是內心的感受,一種平和順心的感覺。刷手機、吃零食、賴床,這是暫時的幸福感,不算是快樂。”
“咦?媽媽,刷手機、吃零食、賴床,這些都不算快樂,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老實講,菊芳身為辦公室主管,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只要工作任務達標,內心還是有一種滿足的快樂的,但這種感受怎么跟女兒說呢?
她想了一會兒,決定和女兒玩一個游戲,用“快樂就是……”來造句。
女兒:“快樂就是拿到考一百分的考卷。”
菊芳:“快樂就是做一桌好菜,家人圍坐吃得好開心。”
女兒:“快樂就是幫助同學,替他背書包到三樓教室,希望他受傷的腳趕快好起來。”
菊芳:“快樂就是媽媽和一家廠商協調很久,終于簽下了訂單。”
女兒:“快樂就是全班同學練了很久大隊接力,最終跑贏了。”
突然間,女兒的眼睛閃亮發光,驚喜地說:“媽媽,我知道了,原來真正的快樂是先有努力的過程,接著感受挑戰后的成長,最后得到的那種感覺。”
女兒雖然才十二歲,但對“快樂”的體會并不膚淺。“媽媽,我知道寫哪一段了。到北京旅游,不能算;在麥當勞和同學打鬧,不能算;到舅媽家摘草莓,認真洗干凈后熬出了一罐罐草莓果醬,然后舅媽指導我如何調味、裝瓶,這個過程最符合‘快樂的一天’了。”
看到寶貝女兒找到了下筆的靈感,菊芳非常欣慰,就在女兒專心寫作文的時候。她從經驗出發,總結出了屬于她的快樂真諦:
一、歸屬感。從家人互動、同事相處中感受到“心有所屬”的喜樂。
二、樂趣。解決各種問題,從中得到領悟的樂趣。
三、滿足感。自己分享的經驗得到他人認可,從而獲得滿足感。
四、努力。不勞而獲的感覺不算快樂,只有通過不停地修正改進得到成果,才是真正的快樂。
五、人生意義。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并盡力多做助人的事。
菊芳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列下自己的快樂真諦,有空時,她得讓女兒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