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欣

教不會的生字,讀不懂的題目,寫不完的功課,讓原本平靜和諧的家一秒變成雞飛狗跳、爹娘暴怒的“角斗場”。稍加分析,多年教學實踐得出的共識是,閱讀能力決定學習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根本能力。閱讀能力不僅在語文學習中是核心,在任何學科中都是最重要的基石。
有人認為,不讀書的人只能生活在當下的現實和經驗的回憶之中,而讀書的人則可以同時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空維度里。這就意味著,閱讀能力是一切思維、想象、創新的重要根基。一般來講,青少年可以從提高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三方面著手,持之以恒地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的確在語文學習中發現了不少“笨小孩”。這些孩子語文成績差,對漢字的分辨存在困難。例如,偏旁部首“礻”“衤”“讠”分不清;漢字“甲”“由”“牛”“午”經常混淆;字母“b”“d”和“p”“q”分不清;數字“6”“9”和“5”“2”也分不清。凡此種種,反映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錯字百出,閱讀速度緩慢,且閱讀理解的準確度大大降低,語文成績自然很差。同時,有些孩子還伴隨著朗讀費力、口齒含混不清、朗讀速度慢等問題。在閱讀或朗讀的過程中,讀錯字、漏字、加字、別字、倒念、斷句障礙就成了慣常,這時文字在他們眼中扭曲畸形,仿佛會跳舞一般躍然紙上。有些孩子書寫漢字或數字歪歪扭扭,被戲稱為“螃蟹爬”。有著以上狀況的孩子就更不用說深度理解或語法造句、寫作文了。更嚴重的是,因為閱讀能力“低下”,不只是語文成績,其他科目如英語、數學、物理等也會大受影響,成績一塌糊涂。
每當班里出現這樣的孩子時,老師頭疼,家長心急。有些老師和家長會簡單粗暴地把這些孩子歸類為“笨小孩”,并用更多的作業進行警示和督促。根據我的教學觀察,每年班里總會有1—2 個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孩子很機靈并不笨,就是學習不咋地。問題出在哪兒?
一些學者1996年在山東省進行調查,估算出兒童閱讀障礙在中國的發生率為4.55%—7.95%。換言之,一個30 人的班級中,可能有2 名閱讀障礙兒童。參考以往的教學經歷,總能尋到些蛛絲馬跡:孩子不笨,智商沒問題,但在聽說讀寫的基本學習能力方面的確很吃力很費勁。相關學者認為,人類患有讀寫障礙的概率在以字母為語言的國家為15%左右,在中國等象形文字國家約為10%左右。美國學者施威茨研究發現,發展性閱讀障礙發生率約為5%—17%。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家薩莉·施威茨研究認為,美國大約有20%的人存在閱讀障礙問題。北京師范大學舒華教授認為,按照10%的發生率統計,我國約有1500萬兒童受到閱讀障礙的困擾。
據此,學校老師和家長該做的是及時發現閱讀障礙者,并用科學方法對待和指引這些孩子學習,絕對不能簡單粗暴地給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貼標簽,更不能嫌棄、放棄他們。語言的冷暴力和家長的熱暴力不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挫折感、失落感,甚至導致孩子自暴自棄。這個教育過程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知識、見識和能力。老師自身要不斷學習,除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外,還需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等教學理論和方法;家長也要不斷提升家教理念,學習教育方式、方法,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談到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北師大李虹教授提出“等待失敗效應”的現實教育困境,即在觀察和等待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者其實已經出現閱讀障礙的狀況,且極有可能已經錯過了干預和矯正閱讀障礙的最佳時機。比如,某個小學生雖然很努力地想完成作業,可還是經常寫不完,在班級未完成作業的“黑名單”上長期霸榜,家長和老師都認為這個孩子非懶即笨,還略帶點蠢。直到五年級,該生才被專業機構確診為閱讀障礙者。此時,該生已經在閱讀障礙的折磨下痛苦地學習了很多年,因為錯過了矯正的最佳時期,糾正起來也比較費勁。家長和老師是不是可以從這個案例中領悟些什么呢?
如果孩子確實患有閱讀障礙癥,那他這輩子是不是就沒有出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老天給你關上一扇門,必然會打開一扇窗。換言之,閱讀障礙癥患者其實很多、很普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同時,他們自身的特點和能力并非一無是處。羅納德·戴維斯在《閱讀障礙的禮物》一書中歸納出閱讀障礙者可能擁有的八種異于常人的天賦異稟:獨特的事物感知和理解方式;對周圍環境有敏銳的覺察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傾向于用圖像思考而非文字;具有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和感知問題;擅長將思維過程可視化;擁有豐富的想象力。
天賦異稟用好了可以成就一個人的豐功偉業。我們熟悉的愛迪生、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都曾因為學習困難、成績不佳而被認為是“笨孩子”。據一份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成功的企業家也是閱讀障礙患者,該比例甚至達到三分之一。戴維斯總結的這些非凡能力如果能用對地方,反而會成為激發他們創新、創造、創業的巨大能量。由此可見,從人生的大維度看問題,閱讀障礙并不能阻擋孩子們走向成功。在百折不撓的學習過程中,他們極可能領略常人不能見識的東西:想象力、空間構建推演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度思維能力……這些天賦異稟無疑會讓他們在日后大放異彩。雖然他們的成長道路充滿荊棘,但這并沒有妨礙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成績斐然。
我們該做的是:識材辨材,因材施教。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和家長。這話從狹隘視角理解會讓很多老師覺得不舒服,但從大格局角度理解,卻頗有道理。關鍵在于,老師和家長們是否有“識材”“辨材”的能力,是否有采用適合教育方式的本領。不要糾結于當下的語文成績,更應該看到孩子的特點和能力,跳出問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據說,閱讀障礙的孩子在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方面很有點小天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