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松航小學 許田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在對影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形成因素的全面了解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教學策略的有效探究,使學生能在教師有效地引導下,獲得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鍛煉。這樣在數學實用性學科特點得以充分體現的基礎上,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
新一輪課程改革有效推動了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進程,不僅使數學課程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廣泛,同時也使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這一新型的教育形勢下,教師就應積極順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的“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建議,進一步提高對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重視程度,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來進行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策略的多元探究。這樣學生就在教師有效地引導下,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分析、思考與解決,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一種綜合素質能力,其培養、形成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因素。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就應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全面、深刻地分析,以此來奠定良好的培養基礎,獲得有效的培養效果。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科實用性的集中體現,學生數學知識基礎扎實與否,能否對數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地運用,都能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際問題解決效果的好壞。由此可見,學生數學知識基礎是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形成中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因此,學生就應加強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僅要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論知識進行深刻地理解,同時還應對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進行綜合性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在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中,獲得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波利亞曾說,“解決問題過程中,一個好念頭的基礎是過去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這句話就集中體現了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的關鍵地位。實際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對實際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識,以及解決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有效地把握,也才能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進行綜合性的結合。因此,這就需要學生注重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僅要對現實生活進行細致地觀察,同時更應利用自己的知識基礎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奠定自身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
數學應用意識是指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的意識,只有具備了這一良好的學習意識,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能夠利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功利性教學思想的影響下,片面追求數學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認為數學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應付考試,完全沒有將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運用的想法。這就使學生無法將數學學習與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結合,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數學作為一門實用性的教學課程,其最終的目標是通過數學知識的有效運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數學能服務生活、指導生活。而學生作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就應獲得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此來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今后人生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緊密圍繞這一教學目標,進行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策略的探究,使學生在對實際問題的有效解決中,獲得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
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對數學知識進行綜合性的運用,而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奠定又有效地影響著學生數學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學生扎實的數學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就需要教師從數學基礎知識教學入手,通過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夯實,來做好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有效鋪墊。
1.強化數學概念教學。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概念教學是最為基礎、關鍵的一項教學內容,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對其今后審題、解題能力的培養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注重數學概念教學的開展,以此來奠定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
例如,在對“學校計劃建一個正方形的花壇,邊長為2 米,那么學校應準備多少塊磚才能圍成一個這樣的花壇呢?”這一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考查數學知識點的探究,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的正方形周長概念的教學。而學生在夯實自身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就可以結合自身對正方形概念、周長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公式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行這一實際問題的有效解決。這樣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進一步深化了數學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對數學概念的實踐運用。
2.優化數學思想教育。
數學思想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它不僅能深刻地體現數學的本質,同時更能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模型。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就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教育,使學生能在對數學思想的理解與運用中,拓展解題思路,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數形結合思想作為一種將數量關系與直觀圖形相結合的數學思想,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形象化的思維特點,能幫助學生分析題目與梳理解題思路。如“菜地旅行,公交車有6個站點,單程需要準備多少種不同的車票”這一實際問題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數圖形的學問”欄目中的教學內容。當學生面對這一問題時,會感到無從下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進行對這一問題的分析與思考。這樣學生就會將復雜的數量關系轉化為直觀的圖形,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一實際問題,以此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可貴”,一般來講,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思維更加開放、靈活,會具備更加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注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質疑,在提出更有價值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解決思路的創新。
例如,在進行二年級下冊“加和減”的教學時,教師就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要求,“在電器城中,洗衣機900 元,冰箱1500 元,電視機1000元,電風扇200元,根據這一題干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這時學生就會結合已學的數學知識以及具備的解題經驗,開展了積極地思考,紛紛提出了“購買洗衣機與冰箱,一共需要多少錢?”“冰箱的價格比電視機的價格貴多少?”等多個關于加法與減法的數學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了相關數學知識的復習與實踐性運用。這樣學生就在自身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提升了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意識決定行為。在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具有了數學知識的運用意識,才能更加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并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注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從思想認知層面奠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基礎。
1.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實際問題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就應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結合,并以數學思維進行生活問題分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找到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路徑。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運用數學。才能實現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培養,進而奠定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形成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教師為了使學生能站在生活的角度進行方向的認識以及位置的確定,就可以結合現實生活,通過學校平面圖的展示,來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這樣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記憶,有針對性地進行方向的辨認,掌握了正確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同時也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輕而易舉地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重要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發揮自身的言傳身教功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相關生活化問題的解決。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引領下,逐漸地建立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邏輯聯系,并模仿教師自主性地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此促進了自身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與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中學”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理念,倡導教師應積極組織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理解知識,并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踐訓練活動的開展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在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完三年級下冊“數據的整理和表示”這一數學知識后,教師為促進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整理并表示班級周考及格情況”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這一實際問題的解決。面對這一實踐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進行了學習小組的劃分,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學科,不僅要將班級周考中學科考試的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以此了解本學科考試的及格情況,同時還應利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合格率的表示,使數據整理的情況得到直觀的展現。這樣學生在這一實踐性的任務探究活動中,通過所學數學知識的運用,完成了這一活動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解題教學評價中,教師通常都是以作業批改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效果。這一缺乏互動性的教學評價方式,無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數學學習中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以及思考問題思路的拓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就應積極地完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使學生能以評價主體的地位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通過有效的討論和合作探究,來探尋正確的解題思路,進而得出多樣化的解題方法。這樣學生就在不斷評價、反思中,對實際問題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以此掌握更加有效的解題方法,實現解題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對三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中“淘氣去看電影,成人票8 元,兒童票4 元,他有50 元,買了3 張成人票、2張兒童票,應找回多少元?”這一問題進行解決時,學生的解題思路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狀態。面對這一解題情況,教師應在教學評價環節中,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解決方法進行分享、討論,并通過各種解題方法的羅列與分析,進行學生解題思路的拓展。這樣學生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就會從更加廣泛的角度進行思考,以此尋求出最佳的解決問題的路徑,獲得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綜上所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學生素質能力得到綜合發揮的過程,問題解決的效果直接體現著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水平。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認識到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重要性,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學生的數學實踐訓練以及完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等,以此來奠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知識、思想以及綜合能力方面的基礎,使學生能在對數學知識的有效運用中實現實際問題的有效解決,獲得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