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曉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開展和推進 “新工科” 建設,先后形成了 “復旦共識” “天大行動” 和 “北京指南” 的新工科建設 “三部曲”[1]。傳統工科專業要以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實現注入式教學向任務和項目驅動式教學轉變。高職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育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前提,大學課堂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是提升學生思政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更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以實際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前提下,傳統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必行之路。
目前,已有學者針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探討研究。翟芮[2]基于協同育人機制,以高職英語課程特征和教學目標為切入點,探究課程思政改革路徑;徐曉多[3]闡述了高職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同時從課程團隊、教學資源、思政融入方式和思政考核等方面闡述教改實踐情況;盧沛刁[4]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為落腳點,探索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路徑;唐鵬[5]通過優秀文化和典型人物案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探索高職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入方法。
高職院校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本文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鋼結構施工技術》為例,針對高職院校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的痛點難點,深入挖掘思政教學資源,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教育部和各高校多措并舉,積極引導和推動各傳統工程類專業的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
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要求達到 “專業技能傳授和意識形態的巧妙結合、無縫對接” 的效果,而傳統工程類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掌握、技能傳遞和現場實操,課程思政資源匱乏,生硬地引入思政點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將會影響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
《鋼結構施工技術》課程具有知識繁雜、實踐性強、側重于應用等特征,內容涉及鋼材性能、鋼結構連接計算、連接構造和現場安裝等涉及鋼結構工程施工全過程的內容。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教師往往將大部分課時安排講解專業知識,忽視了課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本身對思政課程不熟悉,課程思政目標不明確,導致課程思政內容切入較突兀生硬,很難保證課程思政教育的質量。
傳統工科課程教學的學生最終成績一般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提問等表現以及課堂課后作業組成,考核專注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考察和教學評價。然而,課程思政的考核和評價直接反映思政教學是否有效實施,是否達到預定目標,在考察學生政治觀念、學習態度、情感體驗、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同時,考察教師的課程設計、目標設置、教學氛圍、價值引領等方面的成效,完善工科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對應《鋼結構施工技術》課程不同方向的思政目標,結合相應教學模塊的內容,分類挖掘課程思政案例,梳理課程思政元素。
以 “鋼結構特點和應用” 為模塊化任務,選擇中國建造的典型鋼結構建筑和中國冶煉制造鋼材技術的發展為核心,推薦《中國橋》等紀錄片作為課外延伸知識點,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結合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選擇工程案例,例如北京鳥巢體育館、港珠澳大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講述工程建設期的周邊故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激發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懷。
立足 “鋼材特性” 這一教學模塊,搜集因材料問題導致的反面工程案例,以圖片、視頻等案例素材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責任感。在一項鋼結構工程的設計、制作、施工的每個環節,沒有足夠的責任心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都可能導致工程質量或安全問題,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結合國家時事應用耳熟能詳的典型鋼結構工程,讓學生感受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國家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歸屬感以及對未來就業崗位的責任感。
提煉工程典型案例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列舉建筑施工類專業中大國工匠的科研成果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動力。例如中建一局三公司的全國建筑行業 “大國工匠” 高峰,獲得 “魯班獎” 工程項目經理、中國建筑勞動模范、全國建筑行業 “大國工匠”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建筑工匠等榮譽稱號,在這一份份榮耀背后,是作為勞動者的初心和堅守,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延續。通過敘述這類典型人物的生平和項目科研創新成果,激勵學生們的創新熱情。
結合鋼結構構件制作安裝等材料模塊,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正面、反面的工程案例和思政案例資源庫,引導學生培養工程思維能力。例如鋼結構的連接計算和構造模塊,除了針對焊縫連接和螺栓連接的計算之外,還需要基于實際情況,考慮各種連接構造要求,學生自身需要代入施工角度,考慮連接構造安裝的可行性,繼而進行鋼結構連接模塊的專業知識學習。
《鋼結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鋼結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為了明晰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針對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開展學情調研,針對我校長期合作企業開展企業用人要求調研,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鋼結構施工技術》的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如下: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真摯的愛國情懷;具有愛崗敬業、勇擔重任的專業素養;強化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精神;拓展工程視野,追求工匠精神。
建立由黨組織、班主任和專業帶頭人為引領,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為主體的立體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定期參加課程思政培訓、主題黨課、師德師風培訓,開展集體備課、觀摩教學、企業實踐等活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企業一線學習觀摩,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和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視程度,使得教師在扎實開展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自覺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采用項目教學法,將《鋼結構施工技術》課程知識內容分解為多個課程模塊,分組分配教學任務并延展思政案例,根據每個教學模塊的知識特點,找準切入時機,積極拓展線上線下思政教學空間,達到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的思政教學效果。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開展全方位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
利用學?,F有的智慧職教平臺建立線上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在每次課程教學任務發布的同時發布思政案例的介紹、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搜集案例周邊故事,拓展自身視野。另外,利用平臺進行課前學情調研,課后復習測試、拓展測驗中也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鍛煉技能的同時提高思政素質。
線下課堂中根據學情調查結果區分課程重難點,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分小組匯報教學任務完成情況,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完成階段性任務的方式提高課堂參與度。在每個階段性任務完成知識掌握的同時,厚植相應的家國情懷、專業素養、工匠精神、創新能力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養成吃苦耐勞、團結協作、責任意識等良好品質。
在傳統的理論知識期末考核評價的基礎上引入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實施 “知識+能力+素質+思政” 全方位綜合評價體系。知識考核包括基礎知識和綜合知識,主要由期末考試和平時作業組成;能力評價包括工程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包括現場施工方案和施工管理報告的編制思路;素質考核表現在平時學習態度、小組匯報時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及PPT 制作等方面;思政評價可從課堂小組討論表現、報告撰寫、期末考試思政題目表現等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考核的目的不是約束學生,而是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掌握思政教學效果以及產生情感共鳴,及時改進課程思政教學融入方案,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
在 “新工科” 建設背景下,本文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鋼結構施工技術》為例,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進傳統工程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并實現同頻共振,專業技能與價值引領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工科類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的方向。在授課過程中,將愛國、敬業的思政元素與課程理論知識相結合,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思維能力,為基礎建設行業輸送德才兼備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