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明 馬愛國
(山東天華建筑安裝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091)
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全球變暖、地球氣候環境的快速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成為世界性議題,并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有力助推了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轉型與調整。其中,以 “雙碳” 為代表的概念近年來持續受到關注,并給許多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綠色環保的大趨勢下,2020年9月,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2030年 “碳達峰” 與2060年 “碳中和” 的目標,在 “雙碳” 目標的驅動下,我國建筑市場、建筑產業正迎來一輪變革與升級潮,即如何更好地踐行低碳綠色的要求,提升綠色施工能力和水平,顯然成為建筑行業的從業者與相關企業必須思考的重大命題[1]。而以 “雙碳” 為重要背景,對智能建筑綠色施工的可行性模式加以研判,顯然也符合業界需求,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雙碳,即 “碳達峰” 與 “碳中和” 的簡稱。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日趨顯著。比如,氣候變暖使得全球的海平面不斷上升,南北兩極的冰川正加速消融,各地的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具有獨特智能化標識的智能建筑,如何適應 “雙碳” 要求與趨勢,切實改進智能建筑的綠色低碳模式,無疑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方面,智能建筑本身就具有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特色,這一點從智能建筑的設計理念、施工方向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證實。比如,新型智能建筑都是以低碳材料、低碳技術施工完成的,其對環境的影響遠小于傳統建筑;另一方面,智能建筑加速綠色施工的轉型升級,符合智能建筑走向未來的大趨勢,將極大提升智能建筑的產業影響力與經濟效益,為智能建筑更好地 “開疆拓土” ,升級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眾所周知,智能建筑與人們熟悉的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存在一定的雷同之處,其底層邏輯都是借助高階的信息技術載體和工具,對傳統的建筑模式加以改造,使之具備自動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特色與風格,更好地滿足未來人群的使用需求。
因此,智能建筑在 “雙碳” 背景下必須加速綠色施工的轉型工作,必須從低碳綠色的創新中獲得接續發展的能量,確保此類建筑在市場、環保、人文等方面取得兼容效果,以更好地形成產業競爭力與品牌價值。換個角度說,也只有推進綠色施工與低碳施工,智能建筑才能滿足消費市場需求,才能更好地參與建筑行業競爭,獲得良性發展的 “源頭活水” 。綠色施工是智能建筑發展的基本趨向,符合未來建筑變革的現實要求,與項目投資方、施工單位的綜合利益存在很大的契合點。因此,各方需要群策群力、勠力同心,將智能建筑的綠色施工模式推廣和運用作為重點,確保綠色施工的現實價值得到充分展現和釋放。綜合而言, “雙碳” 目標的確立,為智能建筑施工轉型發展帶來了顯著壓力,與此同時,也蘊藏著無窮的動力和契機,這是智能建筑迭代創新的重要機遇。
以 “雙碳” 目標為重要驅動力,在智能建筑施工的進程中,施工單位需要把握低碳綠色的現實要求,統籌施工各方面的要素,實現標準化、規范化與一體化施工。首先,雙碳背景下的智能建筑施工需要實現 “標準定量” ,其中工期、施工進度、管理周期的統籌要精確到位,確保施工品質得到提升[2];其次,施工單位要開展廣泛的先期調查,制定標準化的施工計劃與方案,對施工材料、施工人員、施工設備、施工損耗等進行充分把控,降低施工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升綠色施工水平;再者,施工單位要秉持技術性思維與問題導向,積極開展高效的施工統籌管理,實現標準化定制、定量化施工,這樣可以更好地展現低碳綠色屬性,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例如,一些大型的智能建筑施工項目,在工地施工過程中會發生大量的設備故障、材料損耗、物料拋灑等問題,這些問題輕則導致施工成本的上升,重則拖累項目進度,甚至使項目陷入混亂。除此之外,智能技術施工過程中大量運行的機械設備,也會帶來電力、能源的消耗,許多不必要的損耗不僅推高了施工成本,也不利于綠色施工的深化。基于此,施工單位要結合具體問題制定全面的管控方案,按照標準化定量要求,強化對智能建筑施工流程的管理。比如,使用傳感器收集和分析數據,并與現場環境進行交互,解決常見的施工設備故障,同時,確保施工物料得到精細化使用,提升施工用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整體成本。智能建筑項目部要協調各方需求,開展有效的督查巡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通報并嚴肅處理,實現 “以儆效尤” ,切實推進標準化、定量式施工,為綠色施工、低碳管理創造良性條件。
以 “雙碳” 目標為行動導向,智能建筑的施工單位必須時刻樹立低碳綠色理念,并將其貫穿于施工作業的全過程,使之最大化發揮效益和功能。一方面,施工單位要客觀分析項目施工的進程、成本與目標,制定一體化的施工方案和路線圖,為綠色施工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另一方面,施工單位要制定各個階段的施工計劃與分目標,從施工進程入手,提升綠色低碳施工的效率、品質,確保綠色施工要求得到真正貫徹落實。此外,施工單位要疏通施工關鍵環節,做好 “抓細抓小” 的工作,規避各類阻礙綠色施工的因素,切實保障綠色施工、低碳施工工作[3],實現智能建筑施工作業綜合效能的最大化。
要從智能建筑施工作業的角度入手,推進低碳綠色的施工場地建設,助力 “綠色工地” 的實現,為智能建筑如期施工、竣工創造良好條件。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和管理模塊,施工單位可以結合智能建筑特點,在施工現場布設自動化鋼筋加工中心、泥漿處理中心、焊煙凈化器等,對施工材料進行一站式集中處理,比如鋼筋加工、泥漿處理、耗材處置等。通過這樣的現場處理,不僅可以減少廢物廢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還能避免多余耗材的浪費,可以實現循環利用。當然,借助智能化平臺和相關終端,施工材料的一站式處理可以由施工管理控制系統開展線上管控,既精確、高效,又能避免人為隱患。因此,將智能建筑污染消滅在施工環節,能夠避免工地對城市產生二次污染,提升施工綜合效能,將關鍵性的環節聯動起來。因此,地方的重點智能建筑建設工程要積極推進 “綠色工地” 建設標準的落實,為 “雙碳” 目標實現貢獻力量,同時確保施工項目的降本增效。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的建筑形態,與傳統建筑在作業模式、施工要求、投產用途等方面皆存在很大的差異。施工方要切實把握 “雙碳” 的時代要求,在日常施工的過程中破除傳統思維的束縛,將智能化的施工技術和綠色施工要求相結合,提升施工精細度,推進關鍵性要素的有效控制。一方面,智能建筑的綠色施工工作要符合低碳化要求,致力于施工要素的有效集成,確保綠色低碳的施工材料、施工裝備、施工設施等實現集約監管,并且要千方百計地砍掉多余的施工項目和流程,以此滿足安全生產、精細管控的要求;另一方面,綠色施工工作要突出智能化革命的特色,以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作業為重要創新支點,改進傳統的施工范式,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施工進程和水平,體現綠色、低碳的優勢。
在施工開始前,技術人員要借助智能化平臺和相關數據系統,開展施工的綠色低碳項目分析,著重采用節能減排的技術和設備,比如太陽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統、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等,盡可能減少施工作業對當地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提升施工要素控制的精細度與環保指數。此外,智能建筑的綠色施工還要求合理化施工方調度施工計劃,切分施工工作流程和環節,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與開支,在確保施工目標如期完成與安全作業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的統籌。總之,施工方要圍繞智能建筑的施工要求和特點,推進施工關鍵性要素的優化控制,提升施工工作的精細度,確保綠色施工效果得以展現。
智能建筑以智能化為核心標志,尤其是智能技術的運用使得此類建筑的特色更為鮮明,也更受市場、消費者的青睞。但從施工角度看,由于智能建筑大多工期長、投資大、涉及面廣,因此施工的操作與管理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如何將智能技術與施工作業現場聯結起來,確保技術賦能優勢真正得到凸顯,無疑是給施工單位提出的現實課題。從智能建筑施工的需求入手,施工單位要預先謀劃,著力打造智能化的施工平臺,以智能技術統籌施工全過程,對施工各個要素加以分析,運用一體化、系統性思維開展施工控制,確保智能技術真正產生功能和作用,真正助推綠色施工的開展。從現實需求入手,施工的智能化與低碳化要同步落實,確保項目施工符合 “雙碳” 目標及要求。智能建筑項目打造智能化的綠色施工平臺,可以以施工現場為基點,將人員管理、設備管理、視頻監控、遠程監督、風險管控、隱患管理和質量管理統籌起來,確保智能技術成為綠色施工的 “催化劑” 。
例如,施工單位要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借助大數據、智能化平臺、施工數據庫等,打造項目智能施工平臺,為本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整體施工工作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將施工前的建筑檢查、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施工后的驗收和維護等統籌起來,設計綠色施工的技術標準,定期開展智能化評估與篩查,對存在的綠色施工問題加以糾正,確保綠色施工舉措落到實處。以智能化平臺為支柱,綠色施工能夠快速推進。比如智能綠色建筑可以采用模塊化施工、自動化施工等方法,提升施工效能,減少材料、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其中,模塊化施工是指將智能分解成若干模塊,進行分別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期,降低非必要損耗。而自動化施工則是利用智能化設備和技術,實現施工過程的自動化控制和數據采集,這樣可以確保施工在低碳綠色的區間內推進,確保技術賦能的優勢得到充分顯現。
新時期,智能建筑的發展展現出勃勃生機,其根本特點是信息技術與建筑工程的有機融合產生了全新的建筑樣態,使得建筑物具備了智能化、自動化屬性,極大擴充了傳統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價值。從這樣的背景入手,智能建筑的施工單位要圍繞 “雙碳” 的根本目標,設定有效的智慧施工管理模式,確保施工綜合效率的提升,確保綠色施工成為常態,杜絕不利因素的干擾,提升施工品質[4]。
首先,施工單位要對固有的施工流程和步驟加以 “重造” ,提高施工的整體效率,對部分施工環節進行整合、合并,降低成本與開支,使之更加契合綠色施工需求。例如,工程項目部成員要定期開展管理問題研討與分析,對綠色施工存在的問題、疑難點加以總結,不斷匯總問題、形成對策,夯實綠色施工根基,確保施工作業穩步推進;其次,施工單位要設置專門的綠色施工管理小組,實現 “權責統籌” ,建立高效的問責機制,即 “誰施工,誰負責;誰管理,誰擔責” ,讓非綠色施工、規避非低碳作業行為,傳播綠色環保的工作風尚,增強綠色施工的深度,提升其影響力;再者,要充分利用新興的綠色施工管理平臺和相關載體,對綠色施工進行有效引導,培養施工人員的專業化素養與低碳綠色作業能力,確保綠色施工理念實現無死角滲透,例如,施工單位在現場施工過程中,可以使用BIM 技術追溯任何一處施工原材料的走向與用量,這樣不僅可以保障施工材料的 “量入為出” ,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提升施工人員踐行綠色施工的自覺性,自內而外地激活綠色施工各要素,確保低碳綠色的施工要求真正落到實處,轉變為施工舉措。借助有效的智慧型管理,智能技術的現場施工可以確保綠色屬性,能夠突出低碳環保的特色,對提升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大有好處。
綜上所述,在 “雙碳” 目標的驅動下,新時期智能建筑的綠色施工工作要提上議事日程,同時也要得到建筑行業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智能建筑的項目施工單位要提升重視程度,全盤考慮綠色施工要求與方案,運用智能技術、智能平臺與智能化思維推進施工改造,確保施工材料、施工步驟、施工技術、施工人員都契合綠色要求,符合節能環保趨勢,為智能建筑更好地融入 “低碳化潮流” 提供支撐,確保智能建筑的建設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