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勤
【摘 要】“三頻共振”的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發展評價是以課程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創建課堂行為觀察量表、設計過程性衍生融合任務、研制階段性多元測評工具三種路徑,建構“三頻共振”的評價場域,形成課程評價新樣態,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等進行多方位檢驗,學中有評,以評促學,賦予課程評價新內涵,從而有效達成課程學習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實現課程育人價值。
【關鍵詞】三頻共振 課堂觀察量表 衍生融合任務 多元測評工具
教育評價是教育的指揮棒,是確保課程育人價值實現的關鍵一步,事關教育發展方向。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發布,“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1]49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實際的課程評價,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定位偏差,課程核心素養引領不足。原有課程評價目標指向有偏差,無法滿足新標準、新課程的要求。二是載體缺失,過程評價任務設計匱乏。原有課程評價比較重視知識、方法等顯性要素的測評,缺少綜合、完整的現實性任務。三是知行脫節,學生實際行為踐履欠缺。紙筆測試是原有階段性評價的主要形式,注重知識習得,忽略學生對正確價值觀、規則等理解內化后的實際行為表達。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1]50為此,開展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發展評價的實踐探究有現實意義。推行“三頻共振”的素養發展評價,從關注學生知識習得的結果,走向關注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實現知、情、行的和諧統一,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
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形成課程評價新樣態
“三頻共振”的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發展評價是以課程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標,通過創建課堂行為觀察量表、設計過程性衍生融合任務、研制階段性多元測評工具三種路徑,厘清核心素養與評價內容的相互關聯,形成課程評價的新樣態(見圖1) 。
在素養發展評價過程中,“三頻共振”評價通過聚焦問題、孕育孵化、統整要素、迭代設計等,解決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發展為何評、評什么、怎么評的問題,從而對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進行多方位檢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實現課程育人價值。
二、以“三頻共振”為場域,賦能課程評價新內涵
教師通過建構“三頻共振”的場域,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賦予評價新內涵。
1. 頻道一:課堂行為觀察量表—觀照核心素養起點
課堂學習行為觀察量表應聚焦核心素養,設計系列指標,引領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指標作為‘導向標先于學習而呈現,有利于指引學生學習的發生、持續開展與不斷優化,促使學習目標可視化”[2],從而激勵學生不斷改進與完善,促進素養發展。
(1)梳理要求與指標共通之處,常態化習得素養
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對于小學生而言,是相對抽象而理性的,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教師將這些素養要求簡單灌輸,學生難以理解、內化和習得。
梳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和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共通之處,可以將理性抽象的素養要求,轉化為可理解、可達成的三級三段式測評體系:一級指標對應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二級指標是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勾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際行為要求;三級指標是具體細化的若干個可觀可感的表現性觀測點。它們與課程核心素養中的部分要求高度一致,是課程核心素養真實落地的具體表現。
例如,“維護課堂秩序”既是核心素養“法治觀念”目標,也是常規課堂要求。我們將“維護課堂秩序”的素養要求,細化為學生可理解、可達成的學習行為。對照一級指標“法治觀念”核心素養要求,把相應的二級指標設定為“維護課堂秩序”,具體通過“提前進教室、發言先舉手、別人說話不插嘴、不高聲喊叫、不隨意走動、不影響別人”等觀測點,引導學生在日常課堂學習行為指標的引領下,常態化習得素養。評價的內容各有側重,通過不同的角度、層面共同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促進素養的習得與發展。
(2)借助三份觀察量表,開展課堂學習行為測評
教師將核心素養的高位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課堂學習行為,對學習態度、課堂紀律、行為表現要求用觀察量表呈現,助力學生了解核心素養中相關內容的具體要求,并在實際課堂中理解、內化。
①“窗口式”自評:在現狀寫實中自我畫像
“窗口式”自評,是將與課堂行為有共通之處的核心素養、評價指標梳理在表格中,描述不同環節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有清晰的目標引領。表格留出若干窗口,讓學生根據相應指標評判個體學習行為的達成度,并在空白窗口中自主評價記錄,通過自我評價、同伴協商評價等對照、觀察、記錄不同個體學習的真實狀態。
通過“窗口式”評價,學生既感知、理解了課堂行為要求,又發現了行為問題,在同伴、教師的友情提醒下不斷調整行為,在“窗口”中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也在自我畫像中看到努力的方向。
②“劃記式”互評:在同伴交互中鏡面診斷
“劃記式”互評,是一種封閉式評價,是在表格中規定不同環節的學習行為,允許學生在量表所限制的范圍內進行勾選或者標識。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行為觀測點,以低段學生“健全人格”中的二級指標“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為例,具體的學習行為表現有眼睛盡量看發言人、別人沒說完少插嘴、聽的過程中有微笑點頭等動作這些具體的觀測點,并在“常常做到”“大部分做到”“基本做到”和“繼續努力”中進行互評。
“劃記式”互評以每月課堂學習為單位,采用同桌、小組互評的方式,給學習伙伴進行鏡面診斷。學生互相診斷也是給自己照鏡子,不僅明晰課堂中的具體要求,同時也了解素養發展中的自我表現與發展前景,在診斷、對比、修正中不斷提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③“遞進式”多元評:在進階記錄中螺旋上升
“遞進式”多元評,是將核心素養相關指標轉化成層層遞進的學習行為,后一個層級的要求是前一個層級的進階。以“健全人格”核心素養中的“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為例,教師根據素養指標要求,將學習行為表現劃分為“收集整理”“分享交流”“吸收反思”三個層級,每個層級下面又有清晰的行為表達,分別是“根據理解梳理整合,根據任務收集資料”“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愿意主動與同學交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吸收他人分享的內容”。如此,把素養目標分解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子目標。學生每完成一個子目標,就會在相應的評價中獲得自信、鼓勵與激勵,教師以此慢慢引導學生螺旋上升,不斷精進發展。
教師采用三種觀察量表,著力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現場狀態,對學習行為進行動態的、多元的、可持續的評價,實現評價指標生活化、評價方式多樣性、評價主體多元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共同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從而觀照核心素養起點,在起點上求發展。
2. 頻道二:過程性衍生融合任務—發掘核心素養增點
研發各種相互交叉、滲透的延伸任務,以一個具有驅動性的任務為起點,記錄學生在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可以實現價值共生,并產生新的問題,實現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的動態剖析,動態監測學生的素養發展。
(1)架構邏輯關聯,提升核心素養可觀測度
“核心素養是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而成的內在品質,具有內在的不可觀測性。要把內在的不可觀測的核心素養加以科學地測評,就必須把核心素養轉化為外在的可以觀測的行為表現。”[3]因此,我們需要在核心素養和評價之間架構起一座可以聯通的橋梁(見表1)。
表1在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學段目標、學習主題、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質量描述和評價方式建議之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把核心素養的內在品質轉化成可以檢測的行為表現,把抽象的核心素養落實在具體課程內容的評價方案中。
(2)研發衍生融合任務,進行動態習得發展檢測
①手賬式表達,讓素養形成“可視化”
手賬式表達,是指學生對知識、概念、事件等理解后,通過制作連環畫、觀課筆記、思維導圖,或者用圖片、樹葉等作品來記錄、表達和展示個人的理解和創意思維。通過繪制圖表、寫下關鍵詞等形象、直觀的表達,教師能發現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及其獨特的創意表現,引導學生發現潛能,讓素養形成變得可見、可感。
②情境化模擬,讓素養習得“具身化”
情境化模擬,是指教師依據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習評價的需要,通過微話劇表演、案例剖析、情境對話等具體、直觀的活動,在評價手段的輔推下,幫助學生發現感知、互動體驗、調整適應、強化踐行,使素養自然內化(見表2)。
學生在勾連生活的情景中復現經驗,身心自然投入,評價成為學生意識表達的具身體現,學生在持續強化過程中健全自我人格。
③議題式辨析,讓素養發展“內生化”
議題式辨析,是指教師以新課標為依據,遵循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生活性與邏輯性相融、隱形性和操作性契合、典型性與適切性互通的原則,以學生生活為起點,將事件轉化為議題,學生在議題辨析時融入相應評價,推動生命體內自我發展,形成價值認同。
例如,在開展六年級上冊“權力違法必追責”的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感興趣、關心的問題設定議題,學生根據過程性學習評價單主動參與議題的多向性辨析,在辨析中明晰議題觀點,逼近事物真相,并探尋法院作出判決的法律依據。在議題辨析過程評價中,強化法治認知與法治理解,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生長與運用,幫助學生達到知行一致,促發學生核心素養,推動學生成長。
教師制訂看得見、摸得著的評價指標,開展過程性衍生融合任務,切實讓學生“浸入”現實性任務中,運用已有經驗分析問題,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從而發掘核心素養增點,實現素養習得與發展。
3. 頻道三:階段性多元測評工具—促發核心素養遠點
階段性測評不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記憶性測評,“學業質量評價既連接課程與教學,更連接學生的現在和未來……要讓學業質量評價成為……‘學習體檢和‘成長體驗。”[4]研制小學道德與法治階段性多元測評工具,通過評價讓學生看到素養發展更遠的前景和坐標,更應使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
(1)厘清關聯之處,實現素養的精準測評
學生通過教材不同主題內容的學習,逐漸習得不同層次的核心素養。因此,階段性測評工具研制的內容素材主要來自教材,工具結構要素緊扣核心素養,以水平目標為核心,通過多向細目表厘清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學業水平質量要求一一對應的邏輯關聯,精準設定測評目標,解決階段性測評“評什么”的問題。教師通過改革、創新考題的方式,把簡單、機械的填空、判斷、簡答,轉化為將識記、理解、運用融為一體的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綜合題,以解決階段性測評“怎么評”的問題。
例如,三年級下冊階段性測評卷中的題目。
以“探訪古鎮之旅”為情境,在“準備篇”“出行篇”“探訪篇”“分享篇”中有機融合三年級下冊學習內容。在“準備篇”中以“出行方式我選擇”為驅動任務,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圖中列舉的交通工具里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 ? ?),并聯系課文內容學習判斷爺爺小時候會選擇的出行工具是(? ? )。通過兩種不同出行方式的對比,寫下自己的感受。
此類開放性題目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硬背,可以更好地檢測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分析、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不同出行方式的對比中,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厘清核心素養要求與多元測評工具之間的關聯之處,在核心素養要求的指引下,關聯課程學習內容,可以清晰地檢測學生階段性學習后的素養發展狀況,在情境中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2)研制多元測評工具,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效
核心素養導向的階段性多元測評工具的設計,強調創設真實的情境、提供現實的驅動任務、描述兩難的真實案例等,引導學生運用課程中所學的知識、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準備好充分的素養。
①主題測評,從單一走向豐富
主題測評是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從學業質量標準出發,將學科知識、能力的考核用大主題、大情境統領,在特定主題及相關情境中,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無痕完成多方位測評。主題測評方式活潑多樣,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及學習規律。多元化評價內容的設置,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社會時事緊密聯系,重視考查學生生活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②習題評估,從零散走向整體
習題評估是學生完成不同階段學習的系列評價載體,構建開放的評價運作范式,探索合理、多樣的評價方式,提升課程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將以往零散的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整合為相對聚焦的綜合任務,讓評價載體從單兵作戰的“零散”走向有關聯的“整體”。
③項目學評,從平面走向立體
項目學評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整個學評過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帶著任務完成評價,以評促學,不斷完善用已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綜合素養,也更為全面立體地呈現評價過程與結果。
例如,教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3課“請到我的家鄉來”時,教師統整兩課時內容,將本課四個話題以家鄉風光鑒賞會、家鄉特產發布會、可愛“家”人推薦榜作為項目的驅動性任務,組織學生收集、整理家鄉有關自然風光、特產物品、可敬可愛之人的資料,課堂上小組成員通過實物、照片、視頻等展開匯報,并將評價落到微項目匯報全過程。
整個項目化學評過程以核心素養為軸心,不同評價路徑結構要素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全面關注學習過程與成果展示,更好地促進課程核心素養的習得與發展。
綜上所述,“三頻共振”的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發展評價,讓評價嵌入教學過程和學生成長過程,通過梳理核心素養與課堂學習行為的共通之處,架構核心素養與過程評價方案的匹配之處,厘清核心素養與階段性測評內容的關聯之處,打通了核心素養與具體評價載體間的壁壘,為素養落地開鑿了順暢連貫的通道,以評促學,以評育人,實現學生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曾文婕.評估促進學習何以可行——論學習為本評估的符號媒介和社會媒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1):120-128.
[3] 韓震,萬俊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03.
[4] 惲敏霞,何永紅.引領區域教育發展的學業質量評價改革研究 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中小學學業質量評價研究[J].上海教育,2022(33):50.
(作者單位:浙江·嘉興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