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非語言交際理論研究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20世紀80年代,中國受到國外研究熱潮的推動,開始關注到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研究,直到1999年,畢繼萬出版了《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一書,首次將非語言交際與外語教學研究聯系起來,全面探討了非語言交際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也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啟示。如今,針對海外漢語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研究不夠全面,研究領域也有待拓展,更是缺少韓國文化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研究,值得研究者們引起關注和重視。
本研究從學習者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方面出發,對在韓國開展的初級漢語課堂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出學生和教師易出現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問題,并結合理論探討出漢語教師的應對策略。筆者期望能夠通過本研究使得廣大國際中文教師意識到漢語教學中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和培養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必要性,從而優化漢語課堂,促進韓國漢語教育的推廣和發展。
研究理論
一、非語言交際理論
非語言交際是人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形式之一。語言學家Samovar在研究中提到,非語言交際涉及所有在一種交際情景中發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對環境利用形成的非語言刺激。這些刺激對發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1999年,國內學者胡文仲將非語言交際定義為“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的統稱”。而楊平給出的定義是:“非語言交際是指交際者運用身體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對方傳遞信息、表達特定語意的過程。”非語言交際的種類繁多,本研究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選擇以畢繼萬對非語言交際的分類進行研究。將非語言交際行為分為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四個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二語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二、非語言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的關系
第二語言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語言知識,更要向學生傳授非語言交際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方法,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和意識,從而實現二語教學的目標,讓學生真正地習得語言。
Cooper在《教師課堂交際》中提出,教師傳遞的每一個信息都會受到非語言交際的影響,課堂交際環境下的非語言交際能夠傳遞語言無法傳遞的信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二語教學是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教師作為本項活動的“主持人”應該熟練掌握非語言交際行為,合理使用非語言交際手段設計教學,增進與學生的溝通。在日常與學生的相處之中,教師也應時刻保持合適恰當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注意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樹立為人師表的正面形象,展現目的語國家向上精神,通過教師的言語行為影響和引導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非語言交際中的中韓文化差異
中韓兩國文化同屬亞洲文化圈,韓國作為中國的友好鄰居,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文化的相似有助于兩國的交流和互動,但也由于文化差異太小常常被交流的雙方所忽略。因此,我們在韓國開展漢語教學活動時,應提醒教師和學生注意文化差異,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引起師生之間嚴重的交際障礙。
中韓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交際障礙主要分為語言交際的問題和非語言交際的問題。語言交際問題常常在交際中會第一時間被發現和解決,但非語言交際問題自身常常難以發現,交流對象也很少能及時提出問題,使得在此領域頻繁出現交際障礙和文化沖突問題。例如,中韓體態語的不同,現代中國人沒有低頭鞠躬的禮儀,但是在韓國會以相互鞠躬的方式進行問好;韓國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希望回答問題或遇到問題時,不會像中國課堂中那樣使用舉手的動作表達;中韓生活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有午休的習慣,韓國卻沒有。中韓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漢語課堂中,非語言文化差異也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廣泛了解不同文化、謹慎進行課堂行為,有效避免非語言交際問題。
漢語課堂中非語言交際行為問題
一、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對非語言交際理論的認知不足
自2012年起,每年有上百名漢語志愿者教師前往韓國開展漢語教學,是韓國中小學漢語課堂的主要力量,也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非語言交際行為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重要部分,需要漢語志愿者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課堂上引起關注。通過對近年來相關文獻和對漢語志愿者教師的訪談研究,我們發現教師們大多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理論的掌握僅處于了解階段,缺少深入理解研究,更在實際運用中缺乏理論支撐。由于漢語志愿者教師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認知不足,教師在備課時難以發現隱藏的文化差異,教學中也難以約束自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利于漢語教學的推進,不利于塑造正面的教師形象和中國形象。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忽視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不利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更不利于師生之間友好關系的建立。
二、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對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了解不足
在漢語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語言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漢語志愿者教師常把傳播中國文化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結合,重視語言交際文化的講解,卻忽視了對非語言交際文化及文化差異的解釋。例如在講授數字時,漢語志愿者教師常常選擇使用手勢幫助學生理解,忽視了中韓兩國在比畫數字時的手勢有所不同。但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理解教師的目的,因此大多不會向老師指出其中的問題。韓國課堂上,學生習慣坐在座位上回答問題,而中國課堂上學生需要起立回答問題,如果教師和學生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異,學生會覺得教師不尊重自己,教師也會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從而產生誤解影響師生間的友好關系。從示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行為是開展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恰當地通過非語言交際技術講解知識、組織活動,可以加速課堂進度,幫助漢語志愿者教師解決語言不通的困擾。但如果教師在使用前缺乏對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的了解,必然適得其反,出現課堂問題。
三、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對漢語學習者的非語言行為反饋不重視
在漢語教學中,師生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均會表現出非語言行為。漢語志愿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自身非語言行為的運用和表達,也要關注到學生的課堂非語言行為反饋,比如學生的眼神、表情、學習態度等。如果漢語志愿者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些信息,在課堂上馬上化解處理,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和對教學的推進,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際互動,給學生留下良好的教師形象。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大多是新手教師,處于關注生存階段和情境階段,教學工作的重點是教師和教學,缺少對學生學習情況、道德品質和情感需求的關注。在韓國,很多學生會在課下主動與老師交流,嘗試使用剛剛學會的漢語和自己本能的非語言行為向老師訴說自己的事情,希望與老師做朋友,得到老師學習上和生活上的正確指導,但漢語志愿者教師沒有對此引起重視,沒有把握了解學生、關愛學生的機會,甚至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失望情緒,影響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漢語課堂中非語言交際問題行為的解決策略
一、培養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漢語志愿者教師培養上,要提醒漢語志愿者教師注意教學中非語言交際的應用,一方面通過課程培訓指導教師養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教師終身學習,不斷深入研究專業理論知識、廣泛了解世界文化知識,從而幫助漢語志愿者教師夯實理論知識,指導教學實踐,重視非語言交際技能在課堂上的應用和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行為反饋的觀察。
在漢語志愿者教師自我成長方面,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嚴格根據一名國際中文教師的基本準則要求自己,向他人展現出代表中國的精神面貌。在工作中,漢語志愿者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做好學生的榜樣,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己和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多與同事討論學習,不斷反思教學、打磨教學,在教學中熟練運用非語言交際技能,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意識
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教授語言知識,還需要進行非語言交際教學。漢語志愿者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意識,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通過非語言交際行為輔助語言交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和練習已學習的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減輕學生出現交際障礙和文化沖突的可能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地引導學生了解非語言交際技能、運用非語言交際技能,課上課下增加與學生的交際機會,以教師自身的言行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非語言交際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重視漢語教學中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應用
非語言交際行為作用于教師,也作用于教學。對外漢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了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地運用非語言交際技術。在語音教學中,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同時使用手勢模擬、夸張發音、口型演示、“吹紙法”練習等非語言方式講解和演繹;在漢字教學中,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使用實物釋義、卡片認讀、動畫演變等方法結合講解開展教學;在詞匯教學中,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選擇非語言交際行為中的行為模擬、實物展示、圖片展示等輔助學生理解生詞、掌握生詞;在語法教學中,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選擇結合環境的情景教學法、結合體態的動作法等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對語言點的練習運用。而在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提高非語言交際技能改善教學環境、設計體驗活動、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多元化地展示文化知識,向學生傳達真實的、多彩的、有內涵的中國。與此同時,漢語志愿者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非語言行為反饋,并根據學生的行為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赴韓漢語志愿者教師是韓國國際中文教育和推廣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大多數的漢語教學任務,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作為海外漢語教師,他們經受著文化沖擊和工作壓力,堅毅好學、陽光開朗是他們的優點,但他們的經驗不足也在工作中展露無遺。非語言交際行為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一種,能夠有效地幫助漢語教師開展教學、彌補語言、化解文化差異,因此,非語言交際能力是教師和學生必須掌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之一,也是漢語志愿者教師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我們將通過本研究改善漢語志愿者教師課堂中的非語言交際問題,讓漢語志愿者教師意識到非語言交際理論和在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在教師培養上、教師發展上、教師工作上引導漢語志愿者教師深入學習非語言交際理論,充分運用非語言交際技巧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意識。
本研究在理論上彌補了非語言交際行為在韓國漢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的不足,在教學實踐上為漢語志愿者教師總結出了課堂中容易出現的非語言交際問題行為及解決策略,有利于提高韓國漢語教師的基本素養,促進漢語教學的質量提升,推動韓國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