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閱讀教學在語文課堂中越來越受重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小學生處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加強這一階段學生的閱讀教學指導,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不斷改進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教育領域的關注度愈來愈高,語文教師會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但是部分語文教師并沒有真正明白閱讀教學的本質,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教師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但是,由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在部分教師的教育理想中根深蒂固,讓閱讀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這種側重知識點講解而忽視知識吸收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閱讀資源比較匱乏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使用的閱讀材料通常為語文教材。離開語文教材,大部分學生一般不會主動接觸其他閱讀材料,加上小學生的心智發育不成熟,在課后閱讀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困惑,形成消極的閱讀心態。由于閱讀資源比較匱乏,學生無法在僅有的閱讀材料中豐富精神世界,以至于降低了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時代的發展推動著教育事業不斷前進,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加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優化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
(一)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的效果
要想提升教育工作效果,當然離不開語文閱讀。學生能夠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積累語言知識,體會閱讀材料的深刻內涵,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提高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的課堂教學的不足日益顯露,而教育界也在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模式,閱讀教學變得至關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還能夠進一步理解語文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二)符合當前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幫助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長期閱讀,培養其獨立閱讀能力。此外,新課標還將小學階段劃分為三個學段,依據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設置不同的閱讀任務。總體而言,學生需要在小學階段背誦約160篇(段)優秀詩文,循序漸進擴大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新課程標準還推出整本書閱讀的新要求,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積累整本書的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總體來說,在新課改大環境下,學習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習成效的唯一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閱讀重難點,靈活運用語文知識,不斷提升語文核
心素養。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路徑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且接受能力很強。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閱讀教學工作,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興趣。
(一)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唯分數論的教學觀念在教師的觀念中深根固柢,這導致即使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部分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依舊采用“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形式太過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讓學生對教師產生閱讀依賴感,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其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為此,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要求下,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必備條件是打破教學常規,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讓教師從“灌輸者”轉變為“服務者”和“引導者”,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手術臺就是陣地》這一課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手術臺就是陣地”的含義,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需要改變以往自己教得多、學生想得少的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圍繞課文題目提出相關問題,如“陣地”是指什么?是誰把手術臺當陣地?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答案,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點評學生的學習成果,將語文課堂歸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閱讀的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去年的樹》閱讀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急于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是安排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每個人有機會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過多干預學生的學習,通過“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將語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二)擴展閱讀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備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要想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就需要在相同的時間里融入更多的知識,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文知識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引入相關閱讀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在掌握課文知識的同時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學生除了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外,還要了解歷史,銘記歷史。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甚少,為了增強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擴展文章內容,先給學生介紹圓明園的由來,讓學生對圓明園有一個初步了解。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好奇——圓明園作為藝術瑰寶,究竟是如何毀滅的?隨后組織學生帶著疑問自主閱讀課文,引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自覺擔負起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文章的同時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有助于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又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牛郎織女》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深度分析和綜合考量教材內容,并借助信息技術等手段搜集與本文題材相關的閱讀材料,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等民間故事。在課文教學結束后,安排學生展開閱讀,擴展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為其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素材,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三)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且自控能力弱,若教師的教學方法太過單一,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枯燥感,喪失學習語文的熱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提高閱讀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趣味性的閱讀教學方式,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1.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以其直觀性、交互性和圖文并茂等特點備受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具體的閱讀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激發學生的情緒、興趣和注意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為例。大部分學生沒有親身體驗過西沙群島的自然風光,因此教師可以將多媒體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起來,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習空間。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西沙群島的相關視頻、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西沙群島優美的景色。之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從文章的字句中了解我國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又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蟋蟀的住宅》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巧妙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觀看多媒體播放的有關蟋蟀住宅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自由閱讀課文,通過閱讀來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建筑過程,體會蟋蟀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優秀品質。在借助多媒體展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圖文并茂的學習方式,在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提升了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2.采用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這就要求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獲。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教材文章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從中獲得感悟呢?從新課標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有效應對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發展學生思維,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在探討和分享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含義。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的閱讀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篇科普類說明文,學生自主理解文章內容是較為困難的,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在文中找出答案:
問題一:什么是納米技術?納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樣說明的?
問題二:作者在介紹納米技術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問題三:納米技術的發展前景如何?
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在交流的過程中融合思想,進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積極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閱讀教學為例。學生進入二年級后已基本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時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共同理解課文知識。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找出答案:
問題一: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么樣?
問題二: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么樣?
問題三: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問題四:小蝌蚪是在誰的協助下找到了媽媽?
在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探究可以促進優差互補,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他人的肯定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實現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就目前情況來看,仍有不少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欠缺主動性和系統性。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著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步驟,將閱讀教學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課前預習,二是課中學習,三是課后拓展(這里重點說明課前預習和課中學習)。學生能夠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大致了解文本內容,待到閱讀時,則可以著重學習文章中的疑點和難點,調動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率,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憶讀書》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教師需要在課前安排學生進行自主預習,鼓勵學生采用動筆的閱讀方式,除了在文章中標注出疑點和難點外,如何理解“宴桃源豪杰三結義,斬黃金英雄首立功”“分久必合”“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還可以摘抄積累文章的優美詞句。通過課前預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學,學生也可以在閱讀中解決疑難點,收獲積極的閱讀學習體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不僅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個人進步的關鍵。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深入探討閱讀教學改革方案,不斷完善閱讀教學體系,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旨在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