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洲
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也帶來了創新需求,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與科幻題材藝術作品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共通之處,科幻題材藝術作品可以從傳統元素、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全人類共同價值三個角度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相互借鑒、融合。二者融合有利于文明自信、自強,有利于科幻作品創作,也有利于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向世界。
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與? ? ? ? ? ? ? ? ? ? ? ? ? ? ? ?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聯
一、宏大敘事觀
科幻題材作品通常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因此,構建一個龐大的世界觀是科幻作品創作的必由之路。在一個完整世界觀的支撐下,作品中的劇情、主旨、視聽效果可以合理推進,更容易使作品產生真實感與崇高的美感,
“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稱,人類文明新形態包含著人類歷史上、現實中的經驗積累,也有對未來的憧憬與規劃,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所有門類的全局性思考。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藝術化表達需要一個宏大敘事觀來支撐,科幻題材藝術作品正是一個良好的媒介。
二、立足現實
科學是科幻的元文化,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主要致力于展現人類的前沿科技成果。縱觀科幻題材的各個分類,無論是嚴格遵循科學原理的“硬科幻”,還是創意性較強的作品類別,無不是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進行合理推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科幻題材藝術作品的主體不是科學技術,而是通過科幻作品的形式表達情感或象征意義,此類科幻作品與現實的聯系更為密切。
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概念。其中無論是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還是倡導文明多樣、文明交流,都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對于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現實因素的表述,科幻題材具有很強的先天優勢,從接受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的觀眾更容易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共鳴,科幻作品中的現實因素通常也是作品中的點睛之筆。因此,現實因素可以看作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另一個內在關聯。
三、展望未來
科幻題材的藝術作品中自然不會缺乏對未來的觀照與設想。這種設想通常以推理或幻想的形式出現。例如,在冷戰時期,西方小說家關于“核冬天”的科幻作品,便是基于現有理論的推演,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詩云》中將恒星改造為計算機的劇情,則更多帶有想象因素。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前瞻性,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歷史超越,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創新發展。文明總會不斷向前發展,面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人類文明新形態從宏觀角度給予世界一個帶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同樣地,社會如何演進、人類如何發展,也是科幻題材藝術作品關注的重點。綜上,對未來的觀照是人類文明新形態與科幻題材作品結合的必要條件之一。
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與? ? ? ? ? ? ? ? ? ? ? ? ? ? ? ?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融合、共進
一、中國傳統元素的加入
科幻題材藝術作品的關注點主要在未來和前沿科技上,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在形式和精神內核等方面促進科幻作品的創作。例如,在2022年的國產科幻短片《終級體驗》中,融入了大量傳統道教元素,短片中的U盤與桃木劍結合,香爐等物品也成為電子元件,一系列創新給觀者帶來了新奇的體驗。以上僅是形式上的創新,從作品的內涵方面看,科幻作品所營造的未來世界中,中國傳統文化將以何種方式延續,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如今,西方的主流科幻題材如賽博朋克、元宇宙通常會營造一個傳統崩塌瓦解的社會,這也從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的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在不同科技水平時期都展現出強大的包容力和歷久彌新的活力。在信息技術呈指數式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不應被科技解構,而是要以適當的形式與科技共同進步。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適應未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這種探討在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現。在科幻作品中,可以給傳統習俗賦予新形式,也可以假設傳統觀念與科技的沖突與融合,還可以從宏觀角度入手,在未來世界觀中討論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存在方式。經典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描述的潛水艇在小說問世的百年后真的出現了,科幻作品這種所謂的“預言性”實質上反映著科幻作者對未來的合情推理。所以,傳統文化與科幻題材藝術作品的融合,其價值不僅在于形式上的創新,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推演。
二、超越賽博朋克,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
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在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勞動異化、人的異化,資本邏輯下單純追求人與人的物化關系和資本增殖的發展模式,忽視了人的精神需要,不可避免地造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失衡,精神層面往往會出現道德滑坡、價值觀迷茫,以及缺乏對自身的肯定等問題,這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危害。在此種語境下,科幻作品所描繪的人類文明形態多陷于悲觀與毀滅。
在歷史上,西方科幻誕生之初就攜帶著科技悲觀主義的基因,只有特定時期和個別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出積極樂觀的格調。上文提到的賽博朋克題材脫胎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科幻新浪潮”。賽博朋克類型的科幻作品通常建立在科技高度發展、人類沉醉于科技、勞動高度異化、人與自然顯著對立的世界觀中,也反映出資本主義世界在科技發展的洪流之下依然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賽博朋克的出現固然一度豐富了科幻的內涵,但它在過去40年里的統治地位反而越來越成為科幻多元化發展的阻礙。
超越賽博朋克,不僅是科幻題材藝術作品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歷史性超越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對西式民主的超越,以共同富裕實現對勞動異化、人的異化的超越,以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實現對價值觀迷茫的超越,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超越。如今,科幻題材藝術作品在內容上逐漸同質化,想要打破這種同質化,關鍵在于精神內核的更新,在創作中堅信人類文明會有一個光輝美好的未來,突破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悲觀情緒,在創作中融入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核心內涵,給觀者呈現更有深度、更具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
三、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藝術作品的傳播,既是文化輸出,也是價值觀輸出。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中必然會融入作者的價值觀念,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觀察現存的科幻作品可以發現,即使是在設想中的未來世界,其中的價值觀念依然很難脫離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例如阿西莫夫作品《基地》三部曲中,描述了一個由大量機器人服務極少數人的星球,這種假設也是源于資本主義世界的價值觀。綜上,科幻題材藝術作品顯然是價值觀引領的主要陣地之一。
在價值多元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將會直接影響到文明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中國的科幻作品也需要在展望未來的同時融入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期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崇尚公平正義,追求民主自由,諸如此類命題不僅是現實要求,也是對未來的規劃。在近期的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中,已逐漸融入全人類共同價值,例如電影《流浪地球》中的“飽和式救援”最終由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完成,在這段劇情中,作者并未將視角鎖定在主人公或個別國家,而是通過主人公的團隊以小見大,展現各國人民共同面對災難的場景,最終將主題引向各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與? ? ? ? ? ? ? ? ? ? ? ? ? ? ? ? 人類文明新形態融合的意義
一、彰顯文明自信,賡續文明自強
文明自信是人們對自身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包括對自身文明的理論依據、價值理念、豐厚資源、價值貢獻等方面的自信。文明自信立足文化自信,是對文化自信包含的價值理念和文明意義的升華。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融合,可以給受眾展示美好的未來世界,增強人民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進步的信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科幻作品創作的素材庫,同時也是彰顯文明自信的資源依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黨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在實踐中證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概念可以充分融入科幻題材的創作中,更多相關作品的出現也會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明自信提供動力。
科幻題材相較于其他題材,其獨特價值在于對未來社會的探討,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不僅能帶來美的體驗,也能引領觀者展望未來,啟迪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想象是科學進步的動力,在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中不應只有對自然科學的想象,也可以加入更多對社會科學的假設。由此可見,科幻作品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可以成為理論的先導,激發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發展,賡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明自強。
二、有利于國內科幻作品創作
科幻題材在中國的興起已成為一種趨勢。國內科幻題材文學作品起步尚早,并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相關理論研究,經過長期發展,國內科幻文學已形成歷史科幻、現實主義科幻、核心科幻等獨特類型。而科幻題材影視作品在過去受到電影工業、市場等多種因素限制,發展進程陷于停滯。近年來,多部優秀科幻作品的上映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的極大進步,也讓市場看到了科幻題材電影的潛力,給予科幻題材影視良好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主旋律”藝術作品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人民對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辨識度與認可度也逐漸提高。科幻題材藝術作品在嚴謹的公式定理和豐富的想象力背后,更需要一個精神內核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使觀者體驗到新奇感的同時產生共鳴,引起思考。綜上,無論是從市場角度還是藝術服務于人民的角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融入將會是科幻題材藝術作品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三、在全球舞臺上爭奪話語權
人類文明新形態既關懷人類文明的前途命運,又具有真正普遍的文明價值追求,具有廣泛而深遠的世界意義。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向世界,不僅需要政治、經濟手段的推動,也需要文化形式的“軟輸出”。西方國家的科幻作品起步較早,并通過文學、影視等多種形式開辟國際市場,其價值在于,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了雄厚的科技實力,同時也在向其他國家輸出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如今,中國的科幻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質量,都擁有了走向世界的能力。通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概念的融合,科幻作品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與包容,增強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同時也可以使中國科幻作品擺脫西式思維的束縛,探索出屬于自己的新路。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科幻在全新的歷史階段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從實踐中可得,在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中呈現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科幻發展中的重要創新。科幻題材藝術作品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精神內核,同樣可以促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傳播、創新,可見二者的結合是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科幻作品創作和評論應積極將人類文明新形態納入視野,將中國科幻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作者簡介:
李林洲,1998年8月出生,男,漢族,山西晉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藝術管理。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