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芳
2022年,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進程中,黨中央及時提出我黨中心任務:一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既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也是新思想核心要義。次年2月,黨中央再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既是重大理論創新,又是最新重大成果。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特征、現實意義等問題,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具有獨特的超越性和時代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發展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這種建立在資本高速發展、成熟基礎上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等變革,將人類社會推進到工業化發展新階段。現代化理論的根基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此從其方法論看,現代化本質:一種自然歷史發展過程,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所決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一現代化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革命性的批判的產物,是目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快速增長和周期性危機,從而尋求走出這一周期性危機的過程中所創立的。它包括生產力質的飛躍、生產關系的變革、機器工業的普遍性、商品經濟的繁榮、世界市場的發展等,同時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思想。資本主義在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中也面對了種種矛盾,如種族矛盾等,對于上述這些矛盾的解決,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而產生的現代化理論認為通過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解決資本主義由于階級沖突而導致的混亂狀態,實現生產力的高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社會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等,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這一理論實現具有可能性,這也是其內在邏輯要求。
就中國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就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就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將現代化理論與國情、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中國鮮明特征、中國特色、中國本質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預先就設計好的一條道路,而是在中國具體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摸索、反復實踐、總結凝練、開拓進取的一條具有嶄新生命力的康莊大道。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社會變革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面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進程,我們始終要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始終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戰略布局,讓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原動力。而對于這樣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其形成是有其歷史脈絡的: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首次闡述:我們不但要把……受壓迫受剝削的中國,變為……自由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先進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文中首次揭示要實現現代化就要建立一個有利于實現現代化的嶄新的社會制度,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就是工業化。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工業化列入長期奮斗目標,同時周恩來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如果我們不建設起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不能擺脫落后困……不能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四個現代化”概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科學合理對國情、時代主題做出正確判斷后,我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轉折。“此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所確立的任務目標都沒有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主題。”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會長麥克唐納時提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同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政治局會議上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括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還用“小康之家”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1982年首次把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表述為“小康”;1987年進一步把現代化戰略分“三步走”;1997年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2002年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12年以來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經驗,針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實際出發,實現了新的飛躍、創立了新思想,創新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進一步豐富、拓展、創新了現代化的理論內涵。不斷推進“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要求,也是對現代化理論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同時還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在14億多人口的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創新能力、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等持續增強。2021年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占全球總量比達18.5%,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減貧目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創造了世界之最,為世界脫貧工作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10年間中國建成了規模最大的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體系,在2021年我國人均壽命提高至78.2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與日俱增,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度、認可度位居世界第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模式已邁出堅實的步伐,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超越性
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呈現出多元性、多樣性,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本質特征,它既不盲目嫁接也不移植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中國人口規模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在如此規模巨大的人口大國,制定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方式方法等,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自身的獨特性、超越性。
首先,共建共享的中國式現代化。西方國家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是以資本為中心不斷推進現代化的實現,其結果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矛盾的突出等問題,與其相對比,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到黨執政興國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對現代化理論協調發展思想的豐富與發展。“共產黨人的任務是消滅私有制,要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貫徹執行人民至上思想,始終把實現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不斷促進公平正義、防止兩極分化。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充分性,鼓勵勤勞致富,推動科技創新,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民生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其次,全面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出: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和精神財富。所以社會發展的成果必然應該由人民群眾所共享,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同樣精神匱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現代化。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條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推動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的教育質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國文化事業和產業全面發展、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可持續協調發展。
最后,和諧和平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把經濟發展的臨界線、人類行為的最大空間指數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生態文明建設更彰顯其系統性、整體性、建設性、協同性等特征,綠色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主要模式,區域綠色發展大格局已經形成。同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很多國家都以殖民擴張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財富的富足,通過戰爭轉嫁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危機、矛盾,從而實現本國的經濟發展。不同的是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寫入憲法且自古就有“國雖大,好戰必亡”等箴言,鄭和下西洋為世界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不是戰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面對世界之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一帶一路”帶動周邊國家共同發展,通過G20峰會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面對“世界之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過程中,謀求中國自身的發展,又以中國自身發展的良好態勢維護、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努力為人類和平、世界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價值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道路選擇就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什么樣的模式,這也是當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艱難抉擇。我國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摸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新道路,它自覺克服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發展的缺陷,開創了一條新的、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和道路,尤其自身的時代性和價值性: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彰顯制度優越性。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歷史上出現的各種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它的偉大在于運用自身實踐發展驗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又為其增添了新的理論內容和原創性的貢獻及智慧。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區別其他制度的根本標志,是我國社會制度的最大優勢。現代化強國關鍵在黨,實踐經驗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現代化,更沒有偉大復興。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兩個維護”,始終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這樣才能確保方向不變。同時,在與世界各種制度的比照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公平和效率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彰顯了其巨大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集體智慧、集中力量辦大事,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完善制度,凝結價值共識、整合資源從而確立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回應時代、回應人民,從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使社會主義制度的效率、公平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中國在解決自身改革發展問題的同時始終與世界緊密聯系,影響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政治上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益發展壯大,責任和擔當越來越凸顯。打造同一個地球村、命運共同體,顛覆國強必霸的邏輯,始終為構建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做出努力和貢獻。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其他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經典現代化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源于自身制度、觀念的滯后性,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西化”,也就是按照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來實現自己國家的現代化。從地域上看,經典現代化理論來源于最先實現現代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后發現代化國家則成為其發展模式的學習產物。從性質上看,經典現代化理論實際上是對歐美資本主義發展理論的經典化。從實踐上看,經典現代化理論所謂的實踐經驗,也僅僅是對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驗的抽象化,并不能簡單照搬、移植到所有國家或者地區。為此,所謂經典現代化理論無非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理論總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資本擴張、侵略等。
反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經驗、成就來看,它完全不等同于經典現代化理論所論述的西方現代化經驗模式,反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共同富裕思想,生產力的發展不是以少數人的利潤為目的,而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最終目的,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導向。縱觀中國發展歷史,總結發展經驗,中國共產黨所做的努力、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人民謀福利,人民群眾才是共產黨執政興國最大底氣,“小米加步槍”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獲得了勝利,在新時代的今天,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關心人民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突出矛盾,不斷改善民生問題、教育問題、醫療衛生問題等,不斷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標,讓現代化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中國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強盛的現代化,這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性巨變,也是世界發展的重大轉折,它將會成為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的進步力量,帶來國際力量對比的重大變革。我國的現代化一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二不同于經典理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這會為世界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具體的經驗、發展模式、發展過程中的智慧和方案。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推動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轉型,快速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不斷擴大內需市場和加快培育建設完整的內需體系,建立以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為主要目標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同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全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推動全球治理體系不斷調整和完善。我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包容和諧、和平崛起等特質可以有效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互相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改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不合理的方面,為構建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有效的中國力量。
總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還有其深刻的本質特征、時代價值。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規律性與多樣化的統一、理論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形成了“人民至上”“協調發展”“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為理論內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為人類實現現代化、為世界現代化理論寶庫做出了原創性貢獻,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作者簡介:
鄧紅芳,女,河北保定市人,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理論與建設。本文系基金項目: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項目號NXSZ20220128)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