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凝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綜藝節目在傳統的娛樂方式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過去,中國對于韓國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文化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引發了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韓流”文化在中國的現狀,以及它對于中國社會和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年輕人和青少年。本文主要從“審美”和“價值觀”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并將研究重點放在年輕一代的觀眾身上。通過對韓國綜藝節目、音樂、電影等方面的審美影響進行分析,本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年輕人對韓國文化的熱衷。此外,本文還將探討這種文化交流對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本研究有助于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促進文化多樣性和相互理解,以建立更加和諧的國際社會。
隨著時代的快節奏發展,一切事物都在經歷更新換代。綜藝作為影視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逐漸隨著大眾潮流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相比較于中國1990年火熱的《正大綜藝》《曲苑雜談》等綜藝節目,一些來自韓國的新型綜藝模式更能滿足當下年輕人的需求。早年間,中國大多數的節目結構偏向于高質量的觀賞性文藝作品展示,例如小品、相聲、快板或戲劇表演。但在如今韓流主導的時代下,大量老式國產綜藝不再對年輕人有吸引力。中國綜藝行業一時陷入低谷期。
近年來,韓國綜藝以明星體力競技為主。每一期設置的游戲關卡都有所不同。風趣幽默的節目效果是他們的主要路線。恰恰是這種類型的新綜藝,成功抓住了更多人的眼球。在吸睛的同時,他們也在內容中添加了對于本國文化習俗或山水美食等眾多介紹。這既達到了優質的效果,又為本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宣傳。可以說,韓國的綜藝制作走向逐漸成為一個于家于國雙贏的現象。
韓式綜藝的選題更是偏向熱血性或懸疑類。劇情的設計可以令熒幕前的觀眾更加富有參與感和新鮮感。韓式綜藝的成功,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關注。本篇文章筆者主要是想從近期的熱門事件來對韓化綜藝進行分析,并討論此類現象帶來的影響。
韓式綜藝引進的形式
作為中國四大地方臺之一的浙江衛視,率先試水對韓綜進行一系列的引進。《奔跑吧,兄弟》借鑒原韓國綜藝Running Man,成為首檔從正規渠道引進的韓國大型戶外競技類真人秀綜藝。節目組在原型基礎上加以改編潤色,使該節目播出初期就在國內影視業中掀起了不少水花。
《奔跑吧,兄弟》的興起,在業內帶起了一波“仿”韓潮流。短短幾年間,中國的綜藝市場瞬間改頭換面。大量風格相似度極高的綜藝涌入各大視頻平臺,很快便取代了中式傳統綜藝,一舉成為主流。觀眾對于如此新穎的事物更是充滿好奇與憧憬。正是這一點將韓式化國綜推上了金字塔的頂尖。
然而,在時間的推移下,戶外競技類綜藝的市場逐漸飽和。偶像團體競演養成真人秀節目逐漸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21世紀以來,K-POP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只增不減,韓國國內類似選秀不斷。這類綜藝的精髓便是將選擇權交給觀眾,通過每一次舞臺投票累計來決定該偶像是否能夠成團出道。
國內某視頻平臺也效仿韓國打造了這樣幾部綜藝。但在其中一檔節目中引起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曾在20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出現過的“倒牛奶”事件竟再一次出現。起因是由于選秀綜藝的吸引力度過大,在國內引起了超高關注度。贊助商為了借勢售出產品,將投票的二維碼藏在牛奶蓋子中。而粉絲們為了打榜投票,購買了大量牛奶,并雇人批量擰下瓶蓋保存,卻丟棄牛奶。事件發酵后,始作俑者卻表示:幾十萬瓶新鮮的牛乳由于離開密封環境,無法長時間保留。因此,造成了如今聲名狼藉的“下水管道倒牛奶”的事件 。
“韓流”主導下的影響
一、主體審美走向
從古至今,大眾對于外貌、身材等要求在不斷更替。在古代,男子大多以血氣方剛著稱。但隨著選秀綜藝的引進,大眾對于男性又有了不同的定義。此類綜藝的定位明確了當,受眾群體是年輕女性。資本為了特意迎合女性,便在男性參賽者的面部上做了一定的改變。外貌作為最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自然是重中之重。一改往日風范的男性濃妝艷抹著出現在大眾面前。這一巨大反差感使人在短時間內產生視覺上的快感,從而起到獲取流量的效果。
在長期接受新風格的狀態下,大眾的傳統審美也在緩慢地改變。擁有足夠多的曝光度后,越來越多的人對于過分女性化的男偶像進行效仿,以此來獲取利益。久而久之,觀眾對于審美的判斷失去主動權,這間接造成了社會性的審美發展阻礙。以《偶像練習生》為例,男偶像們利用每一次公演舞臺或VCR來隱晦地散播自己日常生活的習慣或妝容,對觀眾進行一定量的新型審美灌輸。自此節目結束后,“小鮮肉”一詞成為膾炙人口的詞匯,也成了評判男性外在的另一標簽。
審美的體現不只是在外貌,更是在對于人內在的評判。面對男性審美走向更多元的狀況,不少權威媒體紛紛下場,繼新華社表明“娘炮是一種病態文化”后,人民日報也曾評論道:“涵養現代社會的男性氣質,關鍵是塑造有勇氣、有擔當的內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所謂的男子氣質不僅僅是體現在一個人的外表形象或穿衣打扮上,更是體現在涵養氣質上。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在邊塞扎營駐守,不論風雨交加、不論風餐露宿的解放軍戰士,抑或在國際賽事上身披五星紅旗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們都是贊不絕口。從廣大群眾對于熱血男兒的推崇上也可以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不是外在條件,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群眾對一個人的評價。自始至終,對于男性應有的氣質并沒有標準答案。從“文質彬彬、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至“碧血丹青、俠肝義膽、高大威猛”皆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形象。歷來擁有一些不修邊幅的處事方式或大男子主義思想的男子受到人們的摒棄。同時,女性化的男子也面臨同樣的處境,矯揉造作的風格無法長期吸引觀眾,反而弄巧成拙成為大眾審美負面趨勢的風向標。
二、對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
前文提到,大多數韓式綜藝蘊含著宣揚國土文化的特點。民族文化的有效宣揚,正是培養愛國主義的基石。中國領導人曾在大會上提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人們對于國家或民族的自豪感,是愛國主義的分支,也是最優的體現方式。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因此與家與國樹立正確價值觀尤為重要。在韓綜中,節目的設計方式處處彰顯對國家的尊敬,作為觀眾的青少年或被種下一顆樹立正確三觀和弘揚愛國精神的種子。韓式綜藝借由游戲任務的方式來傳輸,有助于人民從正面看到國家在國際層面或科技發展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大大增強本國居民的民族自豪感。
然而,并非所有綜藝節目都能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個別類型的韓式綜藝引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來說是致命打擊。隨著選秀綜藝在內娛的降臨,偶像idol文化在國內刮起狂潮,無數粉絲紛紛開始效仿他國追星方式。數據顯示,自選秀節目開播以來GOT7的粉絲20歲以下占比19%,20~30歲占比59%,30~40歲占比17%,40~50歲占比5%,50歲以上占比2%。以上數據可以表明,青少年占粉絲總數接近80%。
近年來,更是有狂熱粉絲做出極端甚至帶有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跟蹤明星車輛”“圍堵機場要簽名”“13歲少女偷銀行卡借記卡買大量周邊”等,在互聯網上持續發酵。此類行為對于社會、對于青少年成長帶來惡劣影響。始作俑者們會在網上分享成功達到目的的心得,借以誘惑思想還未成熟的青少年。畸形的三觀會導致青少年產生錯誤的消費習慣和狹窄的世界觀。
中國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一味地模仿韓國綜藝并不是長久之計。新型節目的崛起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推動行業發展,但若無任何創新,很快便會在吃過一波來自觀眾的新鮮感的紅利后,失去吸引力。綜藝節目的核心應該是在取得良好節目效果的同時,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尋找平衡點。
韓國的原版綜藝節目擁有著強大的內核體系,足以保持節目本身的熱度并傳承民族文化底蘊。在此點上,中國的綜藝節目可以取長補短,在學習借鑒韓國綜藝的基礎上也發揮自身優勢,如添加我國更擅長的益智類、文藝類、競賽類等,使引進的綜藝更具本土特色。通過這種方式,綜藝節目可以更好地與觀眾產生共鳴。
內容是綜藝節目的核心,也是關鍵,就如一杯奶茶離不開牛乳和茶一樣。借鑒其他國家的綜藝形式對于中國影視業來說并不是一條新的道路。若想要延長這類綜藝模式的壽命,中國綜藝行業就要汲取外部經驗的精華,將其融入中國文化,使中國綜藝能夠走向國際舞臺,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這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努力,以確保中國綜藝的持續發展。
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是一股潮流,更是一種警示。其他國家在文化輸出和影視產業方面取得的成功提醒著我們,只有虛心接受并學習,才能不斷進步,鑄就中國影視業的偉大發展。
男性形象逐漸女性化,這對社會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審美變化為大眾帶來了更多娛樂化、感官化的影響,使社會審美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然而,在資本的控制下,男性過度女性化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導致一些人為了博取流量而嘩眾取寵。這對青少年的審美觀產生了不良影響。與此不同,韓國文化中的培養青年人民族自豪感的目標尤為明顯。這恰恰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韓國綜藝節目的內涵通常基于弘揚本國文化、增強愛國情懷,這為青少年提供了積極的文化引導,有助于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感。
因此,中國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不僅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還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將文化傳播與本國價值觀相結合,以更好地引導年輕一代的審美觀和文化認同。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惠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