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俠
數學新課標中指出,“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學生是否能準確運用豐富的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講解、討論、質疑,直接影響到其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數學思維周密性、邏輯性和豐富性的發展。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注重“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注重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教學和評價應圍繞學生學習展開。評價要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效果進行監控,并為教與學的改進提供依據,因此,讓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尤為重要。筆者發現,在數學習題中,直接列算式解決問題的題目變少了,讓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據、闡述推導過程的題目增多,題目類型變化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學習的過程、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掌握程度。
1.反思與矯正,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課本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例題:“無需解答,請從下文幾個‘小朋友給出的不同解答方法中判斷誰的方法正確,并說明理由”。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首先要讀懂題目,明確數量關系;其次,要求學生分析每一個“小朋友”的做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確;最后要對正確的答案闡述理由。這樣的題目,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11種一步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表征、圖畫表征、動作表征和符號表征,幫助學生建立每一種一步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及結構,再通過拓展、變式等形式建立兩步解決問題的結構。在語言表達的基礎上,讓解決問題的模型建立起來。
2.讀懂與判斷,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意識、數據觀念是“統計與概率”領域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以評價題目分析為例,針對“結合以上數據,你能發現什么”這樣的統計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這類問題的解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需要“用數據說話”。結合數據的現實意義,從關注單一數據本身到關注數據整體,通過比較或計算等方式獲得更多信息。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完成從依靠感性經驗判斷到運用理性思考尋求答案的過程,讀懂數據并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決策。要讓學生養成基于數學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基于數據表達現實問題的能力,積累在錯綜復雜的情境中探索事物本質、關聯和規律的經驗。
“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讓學生學會在面對現實世界的現象或問題時,能夠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將實際問題抽象化,運用符號表達、建立模型,進而對模型進行邏輯分析、推理和計算,然后把結果用多數人能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有條理、清晰地表達,在表達中闡述自己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