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摘要】目的:分析鳥巢式護理對新生兒的作用及對神經行為評分與睡眠情況的影響。方法:研究對象:2022年1月—2022年12月產科出生的104例新生兒,通過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各52例患者,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另外給予鳥巢式護理,比較兩組神經行為評分、睡眠情況。結果:①出生時,兩組神經發育行為評分量表(NBNA)評分比較無意義(P>0.05);出生4周內,觀察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②出生時,兩組睡眠時間比較無意義(P>0.05);出生4周內,觀察組睡眠時間較高(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鳥巢式護理有助于改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提高其睡眠質量,效果理想。
【關鍵詞】:鳥巢式護理;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睡眠情況
Effects of birds nest nursing on neurobehavioral scores and sleep status of neonates
LIU Lixia
Xif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Gansu 74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birds nest nursing on neonatal neurobehavioral scores and sleep status. Methods: Subjects: 104 neonates born in obstetrics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22 to December 2022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drawing method, 5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birds nest nursing; neurobehavioral scores and sleep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① At bir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neurodevelopmental Behavior Rating Scale (NBNA) scores (P > 0.05); Within 4 weeks of birth, the NBNA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② At bir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leep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Within 4 weeks of birth, the sleep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P < 0.05); The sleep qualit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Birds nest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neurobehavior and sleep quality of neonates, and the effect is ideal.
【Key Words】Birds nest nursing; A newborn; Neurobehavioral score; Sleep condition
新生兒為出生后未滿4周的嬰兒,免疫力相對較低,身體各項功能處于發育階段,更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出現各種疾病,影響嬰兒的健康成長[1-2]。為了使新生兒安全度過新生兒時期,需要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現階段常規的護理模式主要對新生兒進行相關疾病的護理,對于新生兒的特殊需求如睡眠等關注程度相對較低,整體效果不理想。鳥巢式護理屬于新興的護理方式,主要受眾人群為新生兒,按照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模擬胎兒在子宮的生長環境,對新生兒進行護理,以 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本研究為了探究新生兒接受鳥巢式護理的臨床效果,選取了104例新生兒進行探討,具體內容可見下文。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產科出生的104例新生兒,通過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各52例患者。入選標準:①足月生產者;②未發現先天性疾病者;③新生兒家屬清楚研究內容,自愿加入者。排除標準:①母體存在妊娠期基礎疾病者;②新生兒存在嚴重功能障礙,需要輔助呼吸者。對照組,男31例,女21例,胎齡38~41周,平均胎齡(39.46±1.02)周,分娩方式:順產34例,剖宮產18例;觀察組,男30例,女22例,胎齡38~41周,平均胎齡(39.52±1.03)周,分娩方式:順產33例,剖宮產1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1)保暖護理。將新生兒置于保溫箱內,選擇柔光模式,避免光照對新生兒眼睛產生刺激。(2)喂養護理。護理人員向新生兒家屬講述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優勢,并指導產婦如何進行母乳喂養,使新生兒趴扶在產婦肩膀上,五指合攏輕拍新生兒背部。(3)抗感染護理。分開放置新生兒的個人用品,如奶瓶等物品,并定時進行消毒處理;每天為新生兒擦拭身體,并給予其適量的爽膚粉。
觀察組另外給予鳥巢式護理,鳥巢式護理:(1)選擇材質柔軟的浴巾或絨面布,制成長方形,卷成長筒狀,圍成適宜的鳥巢(橢圓形),保證新生兒的頭部、四肢可觸碰到制成的鳥巢。(2)準備一條正方形的棉布單,沿對角線對折,卷成小布卷。(3)在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將其置于鳥巢內,使其保持側臥位,四肢自然屈曲,在其肩頸下放置小布卷,且小布卷緊貼新生兒的背部、臂部,環繞新生兒的整個身體,出口位置在新生兒手部。在新生兒的頸部置一小軟枕,以便其頸部可伸展,讓新生兒在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幫助新生兒更換為母體中相似的姿勢,新生兒的身體用棉被包裹。(4)調整床板高度,和地面保持30°。(5)制成鳥巢后,預熱鳥巢(33℃~36℃),將新生兒放置在鳥巢中,根據新生兒的體重等個人情況,在規定的時間內幫助其更換體位,并對其進行撫摸護理。撫摸時注意力度,手法需輕柔,撫摸手法為:豎推、橫推、搓揉等。撫摸過程中需要傾注愛意,利用溫柔的目光和新生兒開展交流。還可播放搖籃曲等,音量需在40~45dB,30min/次,3次/d。(6)護理人員在位新生兒實施各項護理措施時,需控制噪聲,各項操作均需放輕手腳,同時還需控制儀器與設備的音量,降低周圍環境的噪音。

1.3 觀察指標
(1)神經行為評分:在新生兒出生時、出生4周內進行評估,工具:神經發育行為評分量表(NBNA),量表內容:行為能力、一般狀態等20個條目,各條目均為0~2分,獲取的分數越高,神經發育情況越理想。
(2)睡眠情況:包括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新生兒出生時、出生4周之內的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新生兒出生4周之內的睡眠質量,評定標準:睡眠質量好:入睡迅速,一次時間約為3~4h,很難被驚醒,睡醒后不哭鬧;睡眠質量差:入睡相對較難,一次時間月為1~2h,很容易被驚醒,睡醒后會大哭大鬧;一般:為兩者之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出生時,兩組NBNA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出生4周之內,觀察組NBNA評分相對較高(P<0.05),見表1。
2.2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
出生時,兩組睡眠時間比較無意義(P>0.05);出生4周內,觀察組睡眠時間相對較高(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新生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離開母體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新生兒以及醫護人員而言屬于非常大的挑戰,在這個階段需要對新生兒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便其能安全成長[3-4]。新生兒剛出生時,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對環境的適應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需要為其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另外新生兒的體溫變化幅度相對較大,散熱速度相對較快,發生體溫不適宜波動的風險較高,不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現階段對新生兒常規的護理措施主要為保暖護理、喂養護理、抗感染護理,雖然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生理、情感需求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影響整體護理效果。
本研究中出生4周內,觀察組NBNA評分相對較高(P<0.05),說明鳥巢式護理有助于改善新生兒的神經發育情況。在鳥巢式護理中,將新生兒置于準備好的鳥巢中,讓新生兒自然屈曲,并將制成的布卷置于新生兒的肩頸下,圍繞身體,手置于口邊,讓布卷環繞新生兒的面部、手部等,激發其非營養性吸吮能力,刺激口腔迷走神經,提升興奮性,刺激食欲,增加新生兒的耐量,促進其身體發育的同時,有助于其神經發育[5-6]。同時護理人員對新生兒進行撫摸護理,在護理時充滿愛意,有助于消除新生兒對陌生環境產生的緊張感,讓新生兒感到當前環境是安全的,促使其放松身心,有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表2中數據顯示出生4周內,觀察組睡眠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鳥巢式護理有助于改善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在鳥巢式護理中,使用材質柔軟的浴巾或絨面布為新生兒制作鳥巢,并在將新生兒放入鳥巢前,首先調整鳥巢內的溫度,通過模擬子宮內的環境,較好地保留新生兒的熱量,減少熱量的損傷,并幫助新生兒調整與子宮內相似的姿勢,讓新生兒的安全性得以提升,在新生兒感到安全的環境內進行休息,有助于使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得到提升[7-8]。另外護理人員在實施撫摸相關護理的同時,控制音量,并調節各種儀器的聲音,減少噪音對新生兒睡眠的影響,可進一步改善其睡眠情況。
因此,鳥巢式護理可改善新生兒的神經發育與睡眠情況,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 1 ] 劉瑛.鳥巢式-袋鼠式-沐浴-轉運護理模式在低體溫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 39(11):2013-2016.
[2] 趙翠梅.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3):2408-2409.
[3] 連敏.環境管理聯合鳥巢式護理對接受藍光治療新生兒的干預效果[J].河北醫藥,2022,44(20):3191-3193,3197.
[4] 張霞,劉榴,王友軍,等.鳥巢式護理聯合音樂療法對早產兒體格發育和神經發育的影響[J].成都醫學院學報,2021,16(4):520-522.
[5] 張靜雯.多功能鳥巢式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家屬滿意度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12): 2006-2009.
[6] 李皓瑾,彭明琦.高壓氧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治療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20,27(1):116-119.
[7] 赫文靜,房艷榮.音樂聯合水床式鳥巢式護理在早產兒護理中對體質量影響及并發癥預防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10):1305-1307.
[8] 蘇馨,楊銀鳳,王丹,等.袋鼠式護理模式配合嬰兒撫觸在新生兒窒息復蘇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1,16(12):14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