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曦 于晨 馮華仲 劉京 閆松顯


摘? 要:大學生群體往往處于身心易波動的年齡階段,而高等教育階段的師生互動大多聚焦于課堂,因此教師如何在課堂講授知識點時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傳播正能量、疏導其身心壓力是值得研究的課題。該研究通過將中外現實的思政案例融入環境類主干課物理性污染控制的課堂,激勵學生爭當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感受為國造重器的科學家精神,鼓勵其敢于質疑、勇于推陳出新,引導其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等。為調研上述教學研究實踐效果,教研團隊針對參與思政案例教學融入課堂的全體學生展開調查問卷,并收集學生反饋,結果表明96%的學生對融入思政案例的授課方式感興趣,98%的學生認為課程中融入的思政案例能對其產生積極的驅動力。
關鍵詞:思政案例;教研實踐;復合型人才;科學家精神;物理性污染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1-0168-05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often at an age stage where physical and mental fluctuations are easily fluctuating, and most of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focus on the classroom. How teachers can better integrat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spread positive energy, and reliev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is a worthy topic.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 Chinese and fore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o the classroom of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which is the main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motivate them to become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o feel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who make important tools for the country, to encourage them to dare to question and innovate, and to guide them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bove-mention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effec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for al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ollected student feedba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6% of th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98% of the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could have a positive driving force for the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compound talents; scientist spirit;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1],為環境專業的建設發展及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茅臺學院作為貴州省珍稀的民辦本科高校,在建設進程中,其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始終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落實“三全育人”機制要求,牢牢把握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國育才,為黨育人”使命,充分發揮專業特點,強化人才支撐[2]。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是聯系學生專業技能掌握和思想認識的橋梁[3],而思政案例往往具有生動鮮活和感染力強的特點,能夠更為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和科研興趣[4]。本研究以環境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為例,打破教學中教師講解的內容偏理性和教學氛圍較為枯燥的現狀,讓學生體會科學發展歷程的曲折,培養其勇擔科學使命的精神,將思想政治元素通過案例背后的素材實現“一鍵式”激活,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 思政案例教學融入環境類課堂的必要性
環境類專業課程往往涉及的學科范圍廣,以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為例,其涵蓋物理學、高等數學、化學等交叉學科知識點[5]。作為公式繁雜的傳統工科課程,其課程的思政融入一直是難點和痛點,十分考驗任課教師的授課功力。如果課程的思政融入生搬硬套、晦澀難懂、搞形式主義會讓原本就因公式和計算繁多而使學生感覺吃力的課堂更添沉悶氣息,使學生產生怵學、畏學甚至厭學的情緒。因此,如何妥善進行課程思政融入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一方面,就教學效果而言,如若融入不到位還不如不融入;另一方面,若課程缺乏思政元素,就達不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作用,導致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出現意識形態問題的概率增大。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研究團隊發現學生們往往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思政案例很感興趣,思政案例如果可以自然甚至絲滑地融入課堂的理論知識點,學生聽課的抬頭率、關注度和互動熱情會顯著提升。因此,巧妙挖掘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的思政案例,將課程各個章節涵蓋的聲學、振動學、電磁學、熱學和光學等進行生動的現實思政案例融入,可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埋下好奇、好問的種子,又引導其深入體會專業知識要點背后具備的正能量的價值觀及精神力量,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人文素養,具有積極正向的影響作用。在思政案例融入的課堂設計和實踐過程中,能使授課教師通過思政案例的收集和準備,加深對所授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延展專業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課程的溫度和親和性,在幫助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也提高教師自身的政治領悟力和文化素養,有利于增強其道德水平和善思善辨的能力。因此思政案例的深挖能夠促進師生雙方共同進步,達到全面發展型的人才培養和綜合性高素質教師水平提升的目的,為未來環境領域的接班人的培育和青年教師成長成材發揮潛移默化的雙向作用。
二? 課程思政融入物理性污染課程的實踐及分析
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共7章內容,涉及噪聲、振動、電磁輻射、放射性輻射、熱污染及光污染等不同方面的授課內容,知識點相對分散[6]。課程內容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理解和運用的計算公式也較多,對于學生課堂學習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此課程的教學研究實踐過程中,針對每個章節不同的知識要點,授課團隊選取合適的思政案例并適時融入教學。此項研究旨在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同時,營造課堂的活躍性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思考思政案例背后反映或隱藏的社會問題。本研究章節將梳理并列舉教學團隊在改革實踐過程中融入的典型思政案例融入點及映射點(表1),闡明由思政案例的融入自然而然引發的人文思考及現實意義。
(一)? 爭當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人才培養不僅要聚焦專業性,更要精準掌握多項技能,成為“技多不壓身”的復合型人才。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的教學研究實踐過程中,教研團隊在第一章緒論的課堂教學中,講授到次生環境問題的知識點,引出了20世紀的洛杉磯煙霧事件之一[7],此次大氣污染事件為“世界十大環境公害事件”,通過給同學們講述此次大氣次生污染的緣由,即洛杉磯當時存在的大量汽油及柴油車排放的尾氣,這些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從而對市民造成健康傷害導致死傷,鼓勵學生們今后在改進汽車燃料及安裝升級排氣系統催化裝置進行深耕,這要求學生不僅要懂環保,還要懂機械安裝和自動化原理,爭當復合型人才。尤其對熱愛汽車的大學生形成鼓勵,推動他們化興趣為事業。隨著課程推進,在第三章振動污染及其控制的教學研究實踐中,教研團隊以美國塔科馬大橋垮塌事件為思政案例,課堂中介紹當時世界第三長吊橋——塔科馬大橋在建成后僅4個月,在8級大風的作用下,被強風吹得傾斜程度達45度,緊接著轟然倒塌并沉入海峽之中,究其原因就是空氣動力學效應對橋梁工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讓學生思考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掌握多項科學原理及技術的重要性,鼓勵其成為復合型人才。
(二)? 為國造重器的科學家精神
如今的中國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已非昔日可比[8]。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各類行業精英的帶頭作用,在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研究訓練中,堅持為國造重器的科學家精神就是典型的正面案例。通過課堂再現這些科學家生平及其為國奉獻的真實事例,給予學生正面啟發。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的研究實踐中,教研團隊通過第四章電磁輻射污染及其控制的課堂知識點講授,引出了中國天眼在貴州平塘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我們介紹了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設歷時22年,重點講述“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為國造重器的事跡,其從中國天眼的選址到其規劃施工,他一直為“天眼”奉獻至死,并加入其妻子為寫的家書講解,側面證明南仁東為國造重器的決心和無私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其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
(三)? 敢于質疑,勇于推陳出新
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往往需要挑戰前人約定俗成的認知[9]。在生活中,也要對一些危害自己權益的事情勇于質疑,發揚斗爭精神,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茅臺學院物理性污染控制教研團隊在講授第七章光污染及其控制的過程中,引入了上海市靜安區光污染行政公益訴訟案作為案例講解,該事件起源于2021年,彼時由于上海市靜安區居民多次投訴部分地點的照明設施夜間亮度過高,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2022年8月,新修改的《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成為我國首部納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該思政案例旨在啟迪學生在生活中切實保護自己的權益,勇于質疑,敢于推陳出新。
(四)? 學會自我保護,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目前是面臨身心壓力最大的群體之一,在升學、工作乃至校園比賽中都要面臨來自同齡人的競爭壓力[10]。因此,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青年,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學會保護自己,讓身心維持在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教研團隊在第二章噪聲污染及其控制的講授中,選取了美國超音速飛機的噪聲實驗作為引入的典型案例,講述1959年美國有10名公民因豐厚獎金而自愿參加噪聲實驗,實驗設計者用超音速飛機從實驗者頭頂10 m的上空飛過,參與實驗的10位公民先后全部死亡,驗尸證明10人均死于噪聲引起的腦出血,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噪聲引起的身心健康問題。在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研團隊引入了宋學文撿放射性“鑰匙鏈”的事件,講述當時的青年宋學文在上班途中撿到形似鑰匙鏈的金屬條,但由于此“鑰匙鏈”的真身是核放射源銥-192,他的四肢潰爛相繼截去,如今還患上放射性肝硬化、糖尿病、心臟病等,繼而與學生討論核垃圾的處置問題,啟迪學生思考面對重大潛在危險時,學會自我保護,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五)? 樹立主人翁意識,為“雙碳”目標而奮斗
目前,全球變暖問題已引發了國際關注與討論[11]。針對課程第六章的熱污染問題,教研團隊引入了寧波廣告牌自燃等真實案例,自燃發生時,高速寧海收費站附近的中央護欄近50 m的綠化帶已經枯萎,用手輕輕一折就能將整棵樹折斷,引導學生思考熱污染引發的極端天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鼓勵其樹立主人翁意識,低碳出行,為我國盡早實現“雙碳”目標而奮斗。
三? 思政案例融入物理性污染控制課堂的實踐效果
為調查基于思政案例教學的實踐效果, 本研究以茅臺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2020級全體在校學生(75名)為研究對象, 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結束后的第4學年開展學習教學效果評價與分析。教研團隊通過紙質問卷的方式向上述開展課程思政案例教學的學生進行匿名調查并收集意見(表2)。研究發現, 通過課堂中呈現的思政案例,95%的學生對課堂學習中涉及知識點相關的思政案例感興趣。87%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在思想道德、生活作風、知識覆蓋面等方面對自身的道德品質影響非常大或較大,因此我們要更加注重對教師團隊的素養提升。98%的學生覺得課程中融入的思政案例能對自己產生積極的驅動力, 從而對規避潛在的物理性污染風險等有所幫助。57%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主要可以幫助自己形成正確的三觀,20%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主要可以激勵自己提升職業道德和素養,11%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學習科學家精神,9%的學生認為思政案例能厚植自己的愛國情懷。92%的學生覺得老師在環境專業課堂上講授思政內容對自己有用。91%的同學認為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中融入思政案例對提高成績有所幫助。90%的學生表示在其他專業課中也可以開展推廣課程思政的教學,還有不超過10%的學生表示, 他們不確定在其他課程中是否也適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可見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課程并沒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因此學生無從預判其他課程的思政教學效果。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 在針對環境類主干課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的思政案例教學研究實踐中, 教研團隊通過充分挖掘與課程知識點緊密結合的思政案例,通過課堂講授的生動引入,升華其后背蘊含的政治思想正能量,同時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保護技能。通過梳理學生的實踐效果評價,發現本研究所推行的思政案例教學方式比較受學生認可,并且學生還提出了其他寶貴建議,如加入更多的思政案例以增強同學們的思想覺悟,如增加以多媒體視頻播放的思政案例科普形式來豐富課堂思政的多樣性等。教研團隊將吸取學生們反饋的寶貴意見,完善思政案例教學的內容及方式方法,深化教學改革,繼續深耕于教研一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及“功成必定有我”的堅守擔當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N].人民日報,2022-10-17(006).
[2] 王陳誠,周克,閆庚龍.應用型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以茅臺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4):260-261.
[3]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 方貴盛,王紅梅.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8):39-42.
[5] 王林,李詠梅,謝麗,等.“雙碳”背景下環境類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化教學探索——以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環境教育,2022(4):32-34.
[6] 甘國娟,王永壯,覃玲玲,等.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的案例式教學改革探索——以物理性污染控制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9(23):6-10,15.
[7] 李朱辰.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研究回顧與反思[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6,36(5):4-8.
[8] 龍鈺.敘事·制度·學術——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理路[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6):140-153.
[9] 金哲超.質疑精神與行動能力:陶行知對當下教育者的啟示[J].文學教育(上),2020(1):154-155.
[10] 李思雨.大學生應對壓力的方式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3,14(15):77-79,82.
[11] HE Y, ZHANG B, B, XIA Z, et al. Global Warming has Increased the Distance Traveled by Marine Heatwav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