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青,戚 湧,2,鄧雨亭
1.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處于創新主體地位的中國企業需要肩負國家經濟由 “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任。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技術趕超[1]。技術趕超表征后發企業與先發企業之間相對運動的速度和位置關系,即后發企業快速追趕,縮小與先發企業差距,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超越先發企業[2]。然而,一方面,面臨技術和市場雙重劣勢的后發企業技術趕超很難在完全封閉且不參考任何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完成[3],基于后發優勢理論,技術模仿是后發企業技術獲取戰略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在技術擴散過程中,由于先發企業布局了繁茂的 “專利叢林”,后發企業技術模仿成本日益提升。隨著 《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 《 “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印發實施,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強化,更不必說以專利設置非關稅壁壘已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在后發企業始于技術模仿的趕超路徑和先發企業專利保護的內外因共同作用下,專利制約似乎成為阻礙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絆腳石、攔路虎。
也有研究[4]指出,變專利制約的 “壓力”為 “動力”,企業在突破拐點后可實現技術趕超,然而后發企業如何 “突破拐點”的問題卻未見答案。基于風險管理理論,企業實施風險管理不僅可將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損失降至最低,同時,通過風險管理的綜合協調,還可以減少費用支出和創新成本,實現創新目標[5]。 《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企業加強風險防范機制建設,這又為企業構建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機制提供了政策指引。因此,所謂 “大醫治未病”,中國企業能否形成便捷高效的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預先識別專利制約,并針對專利制約開展技術創新以 “突破拐點”?而在技術趕超中,后發企業的技術創新受內在主觀能動性和外在趕超環境影響,只有嵌入技術能力的內在因素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外在環境,才能全面理解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影響機理。
鑒于上述分析,本文將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技術創新、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納入同一研究框架,實證檢驗技術創新的中介作用和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節作用,打開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作用的過程黑箱。考慮到創新活動存在時滯效應但時滯性較短[6-7],本文基于當期與滯后1期的技術創新與技術趕超指標,進一步考察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作用發揮的當期效應與時滯效應,以期全面、動態地反映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影響。
后發優勢理論認為,與先發企業的技術差距,為后發企業技術趕超提供了潛在優勢,后發企業可以通過模仿先進技術和組織經驗加快技術進步速度,進而實現技術趕超。然而,在后發企業利用后發優勢進行技術模仿以開展技術趕超的同時,先發企業也在布局技術的 “反趕超”措施,防止后發企業技術模仿的機會主義行為;新形勢下,專利制約是先發企業布局的重要 “反趕超”措施,越來越多的具有技術優勢的先發企業利用專利封鎖先進技術,提高后發企業模仿和吸收先進技術的難度和成本[8]。隨著技術差距的縮小,后發企業在后發優勢作用下的進步速度將變緩,最終將與先發企業保持 “最后最小距離”,且該 “最后最小距離”不能通過技術模仿消除[9]。因此,后發企業利用后發優勢開展技術趕超時,不僅需要積極應對先發企業專利制約的 “反趕超”措施,還需通過技術創新縮小或跨越剩下的 “最后最小距離”。
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為后發企業同時響應以上要求提供了有效方案。研究表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有利于企業預先識別技術趕超中的專利制約,并通過適宜的研發方案將專利制約的應對方式由消極躲避轉變為積極應對,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率[10]。而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之所以能夠積極作用后發企業技術趕超,可以歸納為3個原因。①根據風險管理理論,風險管理是一個針對識別的可能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制定相應的衡量與控制方案,以合理保證組織目標的過程[5]。通過風險管理,企業可將攸關生死的風險轉化為其轉型、改革的機會和內在驅動源[11]。②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是后發企業應對技術趕超中專利制約的必要手段。企業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可以準確識別、評估 “技術風險點”,而為應對 “技術風險點”開展的針對性創新,為其避免專利侵權的同時,又推動其變 “壓力”為 “動力”,突破拐點實現技術趕超[4]。③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能夠促使后發企業基于 “技術被保護,不能通過‘拿來主義’直接使用”主動或被動提升人才、設備等資源投入并積極創新,這又為企業技術趕超培育了內在能動性。
后發企業技術趕超包括技術追趕和技術超越兩部分[12]。技術追趕指后發企業沿著固定軌道與先發企業賽跑;技術超越指后發企業避免先前技術系統中的大量投資,跨過舊技術,在新技術系統中超越先發企業[2]。后發企業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圍繞 “技術風險點”,可以針對產品本身缺陷或市場對產品的新需求進行優化,逐步改進現有產品,縮小 “最后最小距離”,實現技術追趕;也可以挖掘替代技術,開發潛在客戶,重塑現有市場,跨越 “最后最小距離”,實現技術超越。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1a: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追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1b: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風險管理理論認為,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實現企業目標。基于風險管理理論,同時鑒于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的歷史經驗,后發企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應對先發企業的專利制約。因此,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能夠促使后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13],基于風險引致的 “鰻魚效應”產生創新內驅力 “倒逼”自身創新。此外,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作為典型的控制機制,可以通過激發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和熱情正向推動企業創新[14]。進一步地,企業實施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衍生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能夠直接作用于內部知識管理和技術研發[15]。最后,專利文獻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信息源[16],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過程中,后發企業針對專利文獻的深入分析可以獲取大量技術情報,為自身技術創新指明方向[17]。
按照創新強度,技術創新可分為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企業通過漸進性創新優化現有產品或服務,進一步滿足技術和市場需求,通過突破性創新開發全新產品及服務,改變主導技術并顛覆現有市場。為了避免專利侵權,后發企業會綜合自身能力選擇適宜的創新戰略。例如,采用創新強度較低的漸進性創新優化現有技術,并與原技術的專利權人通過交叉許可等方式共享壁壘和優化技術;或采用創新強度較高的突破性創新顛覆現有技術,獨享新技術范式。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2a: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2b: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突破性創新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技術創新可以促使企業優化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并形成良性循環,縮小甚至跨越技術差距的 “最后最小距離”。通過對技術創新成果的反復利用,后發企業可以抑制由于勞動力和固定資產投入不足造成的負向效應[18]。后發企業在創新強度方面的不同戰略選擇會產生不同的趕超效果。 “特定順序”學派認為,后發企業技術追趕始于對技術的獲取、吸收和改進[19]。通過對產品或技術的優化,后發企業在滿足原有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迎合市場對產品或服務升級的期盼,逐漸縮小與先發企業在技術和市場層面的差距,而漸進性創新風險小、確定性高,有利于后發企業的逐步追趕。 “技術跳躍”學派認為,技術范式變遷,開辟新興技術軌道是后發企業實現技術超越的機會窗口[19]。后發企業通過突破性創新,可以改變主導技術,顛覆原有市場,在新的技術和市場上 “彎道超車”,從而實現技術超越。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3a:漸進性創新對后發企業技術追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3b:突破性創新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后發優勢理論認為,后發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的技術模仿縮小與先發企業的技術差距并實現技術趕超。然而,先發企業專利制約的 “反趕超”措施和技術差距的 “最后最小距離”抑制了后發優勢的有效發揮。事實上,唯有技術創新才能促使后發企業實現技術趕超[20]。但是,企業創新活動無法在真空中進行,需要依據外部環境做出適應性反應[21],而技術和市場方面的雙重劣勢卻導致后發企業很難依據外部環境做出創新活動所需的適應性反應。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為后發企業避免專利侵權的同時,還有助于其獲取市場、技術等外部環境信息,明確技術創新方向和時機;后發企業針對 “技術風險點”開展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的適應性反應又正向作用于其技術追趕、技術超越。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4a:漸進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追趕之間起到中介作用;H4b:突破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超越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技術能力是企業識別與吸收外部信息、知識和技術的能力[22],反映企業靈活配置、運用資源的程度,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前置因素[23]。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賦能后發企業識別、評估,并通過技術創新應對專利侵權風險等方面。
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的首要條件,針對評估的風險開展有效應對在企業發展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業專利侵權風險應對的重要方式是技術創新。基于資源保存理論中的資源投資原則,當個體具有處理壓力的內部資源時,將更加積極應對挑戰,實現增值螺旋。因此,在 “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情境中,技術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基于內部技術與外部專利技術的對比是企業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基礎,而企業識別外部信息的能力與其技術能力正相關[22],因此,技術能力較高的企業更容易識別專利侵權風險;其次,專利侵權風險的評估需要企業結合專利、技術、產品、經濟、市場、產業等因素[24],而上述因素的獲取與評估需要企業具有吸收外部信息,靈活配置、運用資源的能力,因此,技術能力較高的企業更容易評估專利侵權風險;最后,技術能力較高企業的主觀能動性也較強,能夠基于內部員工、設備、信息、組織和技術累積產生創造力自我效能,而創造力自我效能可以促使組織積極應對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并激勵組織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25]。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5a: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b: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突破性創新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安排[26]和企業研發投資的主要因素[27]。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調節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可以促使后發企業 “被動”加強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并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經典經濟學理論指出,技術模仿成本低于技術創新成本,當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較弱時,技術模仿成本較低,而企業決策者的決策標準是在既定制度環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28],此時,后發企業往往較少甚至不會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和技術創新,而會通過 “拿來主義”直接使用同行溢出的現有技術,但由此缺失的自主創新將導致企業逐漸陷入 “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低水平循環。相反,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打擊產權侵權行為[29],迫使企業難以從同行溢出的技術中 “不勞而獲”,從而 “不得不”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識別、評估 “技術風險點”,并針對 “技術風險點”有的放矢地投入人員、資金、設備等創新資源予以應對。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還可以推動后發企業 “主動”加強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并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超額收益是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關鍵[30],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創造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企業利用技術專利化、專利產業化帶來的超額收益又可以 “反哺”自身再創新[26],形成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綜上,為避免創新成果被 “竊取”,后發企業會 “主動”加強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以保護技術創新帶來的 “壟斷利潤”,產生 “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有益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6a: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6b: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突破性創新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由于企業創新活動存在時滯效應但時滯性較短[6-7],本文同時考慮當期效應和滯后1期的時滯效應,探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動態影響。研究模型圖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模型
后發企業是同時面臨技術和市場雙重競爭劣勢,通過不斷學習、獲取外部資源以實現技術趕超的發展中國家企業[2]。綜合后發企業的劣勢所在和發展目標,本文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李克特7點計量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和實證分析。本文于2022年3—8月通過實地調研及網絡分發等方式,共發放540份問卷,回收352份,回收率為65.19%,其中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回收率58.33%。為進一步研究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時滯效應,本文于2023年6月期間,再次回訪上述315份有效問卷涉及的企業,共發放315份調研問卷,回收298份,回收率94.60%,其中有效問卷275份,有效回收率87.30%。2022年3—8月調查企業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企業樣本分布
(1)專利侵權風險管理 (RMPI)。基于風險管理理論,將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劃分為專利侵權風險識別 (IPI)、專利侵權風險評估 (API)、專利侵權風險應對 (RPI)3個維度,借鑒李瑩[24]、王榮[31]等的研究,使用 “貴公司建有產品自由實施盡職調查機制”等11個題項度量。本文中,第T期專利侵權風險管理 (RMPIT)的α系數為0.974 (>0.7)。
(2)技術創新 (TI)。基于創新強度,將技術創新劃分為漸進性創新 (PI)和突破性創新 (BI)兩個維度,借鑒李憶[32]等的研究,使用 “貴公司會不斷升級核心產品的系統或專業水平”等6個題項度量。本文中,第T期漸進性創新 (PIT)和突破性創新 (BIT)的α系數均為0.947;第T+1期漸進性創新 (PIT+1)的α系數為0.925,突破性創新 (BIT+1)的α系數為0.939。
(3)技術能力 (TA)。借鑒魏江[23]、劉文霞[33]等的研究,將技術能力劃分為技術監測能力 (TMA)、消化吸收能力 (TAA)、技術創新能力 (TIA)3個維度,使用 “貴公司技術跟蹤能力較強”等9個題項度量。本文中,第T期技術能力 (TAT)的α系數為0.916。
(4)知識產權保護 (IPRP)。借鑒國家知識產權局[34]的研究,將知識產權保護劃分為法律與政策保護 (LPP)、執法 (EL)、管理與服務 (MS)3個維度,使用 “您認為現有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很強”等9個題項度量。本文中,第T期知識產權保護 (IPRPT)的α系數為0.922。
(5)技術趕超 (T C-T)。將技術趕超劃分為技術追趕 (TC)和技術超越 (TT)兩個維度,借鑒張鄭熠[35]的研究,使用 “近年來,貴公司與國內外同行業領先企業相比,在勞動生產率層面的差距縮小了”等10個題項度量。本文中,第T期技術追趕 (TCT)的α系數為0.928,技術超越 (TTT)的α系數為0.931;第T+1期技術追趕 (TCT+1)的α系數為0.941,技術超越 (TTT+1)的α系數為0.927。
(6)控制變量 (CV)。參考已有研究[36-37],選取企業年齡 (EA)、研發投入占比 (R&D)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采用巢套模型進行卡方差異性檢驗[38],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技術追趕和技術超越對應的單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巢套模型的卡方值均大于四因子模型。因此,四因子模型的適配度最佳,這表明各變量之間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

表2 測量模型之間的整體擬合度
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兩兩變量間相關系數不超過0.7,不存在嚴重共線性問題。

表3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系數矩陣
(1)主效應檢驗。首先分析當期效應。表4反映了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當期效應的檢驗結果。模型1、7分別是控制變量對因變量的回歸,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研究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因變量 (技術追趕)的影響,β值為0.71 (p<0.01),因此,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技術追趕,即H1a得到支持。模型8在模型7基礎上,研究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因變量 (技術超越)的影響,β值為0.47 (p<0.001),因此,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技術超越,即H1b得到支持。其次分析時滯效應。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追趕時滯效應的回歸系數為0.64 (p<0.01),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時滯效應的回歸系數為0.65 (p<0.001)。

表4 主效應及技術創新中介作用的回歸分析 (當期效應)
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追趕的當期效應在系數上 (β=0.71)略高于時滯效應的結果 (β=0.64),這從公司治理角度為中國后發企業技術追趕爆發性較強的現象找到了合理解釋;而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的時滯效應在系數上 (β=0.65)略高于當期效應的結果 (β=0.47),這可能是技術超越難度較大,需要后發企業長期投入相關資源才能見效的原因。
(2)中介作用檢驗。首先分析當期效應。通過層次回歸分析法檢驗技術創新中介作用的當期效應,結果見表4。模型6在模型5的基礎上,研究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中介變量 (漸進性創新)的影響,β值為0.64 (p<0.001)。因此,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即H2a得到支持。模型3中,漸進性創新與后發企業技術追趕顯著正相關,β值為0.84 (p<0.001),即H3a得到支持,該結論支持了 “特定順序”學派觀點。模型4中,漸進性創新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技術追趕,β值為0.50 (p<0.001),但是此時,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追趕的影響有所下降,說明漸進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追趕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H4a得到支持。同理,模型12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突破性創新顯著正相關,β值為0.69 (p<0.001),即H2b得到支持。模型9中,突破性創新與后發企業技術超越顯著正相關,β值為0.56 (p<0.001),即H3b得到支持,該結論支持了 “技術跳躍”學派觀點。模型10中,突破性創新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技術超越,β值為0.37 (p<0.01),但是此時,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的影響有所下降,說明突破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超越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H4b得到支持。其次分析時滯效應。滯后1期的漸進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滯后1期的技術追趕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β=0.46,p<0.01),滯后1期的突破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滯后1期的技術超越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β=0.42,p<0.001)。
中介作用檢驗結果表明,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后發企業可通過技術創新積極影響技術趕超,且技術創新的傳導作用同時具有當期效應和時滯效應。其中,漸進性創新中介作用時滯效應的回歸系數和顯著性 (β=0.46,p<0.01)均略低于當期效應的結果 (β=0.50,p<0.001),這支持了胡元木等[7]關于創新活動時滯性較短的觀點;突破性創新中介作用時滯效應的回歸系數和顯著性 (β=0.42,p<0.001)均略高于當期效應的結果 (β=0.37,p<0.01),這可能是突破性創新強度較大,需要后發企業長期投入創新資源才能見效的原因。
(3)調節作用檢驗。首先分析當期效應。基于溫忠麟等[39]的觀點,中心化自變量和調節變量并構建交互項,通過逐步回歸方法驗證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節作用,結果見表5。模型14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技術能力的交互項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β值為0.27 (p<0.05),驗證了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漸進性創新之間的正向調節效應,即H5a得到支持。同理,模型18中,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突破性創新之間具有正向調節效應,β值為0.85 (p<0.01),即H5b得到支持;模型16、20中,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之間均具有正向調節效應,回歸系數分別為0.31 (p<0.05)、0.15 (p<0.05),H6a、H6b得到支持。其次分析時滯效應。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滯后1期的漸進性創新 (β=0.18,p<0.05)、突破性創新 (β=0.69,p<0.01)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滯后1期的漸進性創新 (β=0.35,p<0.01)、突破性創新 (β=0.58,p<0.01)之間也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表5 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調節作用的回歸分析 (當期效應)
調節作用檢驗結果表明,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當期、滯后1期的技術創新之間均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其中,技術能力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當期技術創新之間調節作用的回歸系數高于滯后1期的回歸系數,這說明技術能力的調節作用立竿見影,因此,后發企業應堅持不懈地加強自身技術能力建設,以維持技術創新的內在推力;知識產權保護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滯后1期的技術創新之間調節作用的回歸系數和顯著性均高于當期結果,這說明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開展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后發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長遠影響,這也為政府部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實證依據。
雙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是本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也有可能促進企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進一步采用二階段工具變量模型對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技術創新的直接效應做進一步檢驗。本文采用企業所在行業年均知識產權管理費用的自然對數 (LN)作為受訪企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工具變量。理由是:出于保持競爭優勢的考慮,企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行業壓力的影響,滿足相關性要求;行業年均知識產權管理費用不會單獨對受訪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滿足外生性要求。
表6中模型21為第一階段回歸結果,該結果表明企業所在行業年均知識產權管理費用的自然對數與專利侵權風險管理顯著正相關 (β=0.09,p<0.01),且F統計量大于門檻值10,因此,拒絕方程弱工具變量假設。進一步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進行估計,回歸結果見模型22 (β=0.74,p<0.01)、模型23 (β=0.97,p<0.001),說明考慮了內生性問題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正向影響依然存在。

表6 內生性檢驗結果
本文采用抽取樣本重新檢驗基準回歸模型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此時,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當期技術追趕 (β=0.43,p<0.001)、技術超越 (β=0.63,p<0.001),滯后1期技術追趕 (β=0.36,p<0.001)、技術超越 (β=0.69,p<0.001)依然顯著正相關。
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彼此獨立,又密切關聯[40],卻未見兼顧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雙元創新策略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影響的現有研究。基于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特點,本文認為,通過有效整合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企業可以持續優化新技術,迎合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即漸進性創新與突破性創新可能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產生協同性的互補效應。鑒于此,本文構建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交互項進一步討論上述互補效應。檢驗結果見表7。

表7 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互補效應檢驗結果
由模型24可以看出,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交互項與后發企業技術追趕顯著負相關 (β=-0.18,p<0.05),這可能是因為突破性創新成本高、成功率低,一旦失敗,會對企業后續創新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后發企業的突破性創新并非一蹴而就,以技術追趕為目標的遠離技術和市場前沿的后發企業需謹慎開展突破性創新,而應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將漸進性創新作為能力累積的主要手段。上述結論進一步支持了 “特定順序”學派觀點。
由模型25可以看出,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交互項與后發企業技術超越顯著正相關 (β=0.13,p<0.001)。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漸進性創新的累積可以助力企業實現突破性創新[40],進而實現技術超越;另一方面,突破性創新能夠助推后發企業在新技術創造的子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而當后發企業成為在位者后,漸進性創新又能夠保障后發企業在新子市場的長期在位者地位。上述結論拓展了 “技術跳躍”學派觀點,引導以技術超越為目標的接近技術和市場前沿的后發企業基于兼顧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雙元創新策略長期占領在位者地位。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結論: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正向影響后發企業技術追趕和技術超越;技術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趕超之間起中介作用,且該作用兼具當期效應與時滯效應,其中,漸進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追趕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且在當期效應中的傳導效果更為顯著;突破性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與后發企業技術超越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時滯效應中的傳導效果更為顯著;技術能力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能夠顯著影響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技術創新的作用。
(1)結合風險管理理論和后發優勢理論,考察了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技術創新和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相互作用。本文聚焦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的影響,發現專利侵權風險管理能夠助力企業將專利制約的壓力轉變為技術創新的動力,進而實現技術趕超。
(2)驗證技術創新在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和后發企業技術趕超之間的中介作用,以及該作用的當期效應和時滯效應。
(3)引入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節因素,發現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有效提升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對技術創新的積極影響。這啟示了企業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應與技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相輔相成,以構筑技術創新的堅實基座和強勁引擎。
(4)拓展 “技術跳躍”學派觀點,討論了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對后發企業技術超越的互補效應,指出后發企業在接近或超越技術和市場前沿后,應采用兼顧漸進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的雙元創新策略,以長期占領在位者地位。
(1)后發企業應遵循 《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 《風險管理指南》等指引,全面管理業務全過程的專利侵權風險。遠離技術和市場前沿的后發企業應將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管理,發揮專利侵權風險管理在技術趕超中的路徑指引功能,以彌補現有能力的不足。此外,后發企業還應通過專利侵權風險管理,梳理領域內外部專利文獻,分析技術前沿和發展態勢,明確技術創新的方向。
(2)后發企業應通過技術創新積極應對專利侵權風險。雖然專利侵權風險還可以通過專利權許可、專利權轉讓等方式應對,但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因此,相對于技術購買,后發企業更應提高創新資源投入,通過技術創新積極應對。作為一種有效傳導機制,技術創新能夠傳遞專利侵權風險管理的積極影響,賦能后發企業技術趕超目標的實現。
(3)后發企業應加強技術能力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后發企業應積極調研市場需求,明確技術創新方向,積極培養、引進技術人才,并通過薪酬、知識產權權益分配等激勵手段提高研發人員創新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