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升
中圖分類號:S436.631.2文獻標識碼:B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4.01.021
1 綠盲蝽危害癥狀
綠盲蝽主要以成蟲、若蟲進行危害,危害部位既包括葡萄欲萌發的幼芽和剛剛展開的幼嫩葉片、也危害花蕾和幼果。其危害過程是蟲體的口針刺入植物體內進行刺吸,在刺吸的過程中分泌有毒物質并吸食植物體內的汁液,造成危害的部位生長受到抑制或畸形生長。被害后的葡萄葉片,最初表現為極小的紅褐色小斑點,隨著幼葉的伸展,小斑點處表現為不規則的孔洞,孔洞大小不等,受害嚴重的葉片形成多個破碎的孔洞,導致葉片皺縮、畸形甚至破裂,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因此生產上被稱為"破葉病";受害的花蕾表現為畸形并停止發育,嚴重的干枯脫落。幼果果粒受害初期表面呈現為黃褐色小斑點,伴隨著果粒的生長,小斑點逐漸擴大,呈黑褐色,受害的皮下組織生長發育受抑制,逐漸凹陷,受害嚴重的部位發生龜裂現象,嚴重影響葡萄的產量和商品品質。
2 生活史與發生規律
綠盲蝽屬于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有卵-若蟲-成蟲三種蟲態,每年自北向南發生4~7代,主要以卵在葡萄的樹皮內、冬芽縫隙間、雜草叢中和表層土壤中越冬。翌年氣溫達到10 ℃以上(一般4月上旬開始)越冬卵開始孵化,葡萄萌芽后(4月中下旬)開始危害萌發的芽眼,5月上中旬達到危害盛期(展葉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危害幼果果粒,以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開始世代重疊,成蟲和若蟲也開始轉移寄主,危害其它作物,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氣溫轉低后,又開始危害葡萄,主要危害葡萄副梢尖端的嫩葉,10月上旬開始產卵越冬。綠盲蝽成蟲和若蟲主要在清晨和傍晚在芽、嫩葉和幼果上刺吸危害,成蟲善于飛行,若蟲行動敏捷,白天隱蔽,不容易發現,因此在葡萄樹上經常只看到破損的葉片,看不到蟲子。
3 防治方法
3.1 農業防治
3.1.1 搞好前期預防工作 不要等到葡萄園內出現破碎的葉片再進行防治,因為綠盲蝽白天隱蔽且蟲體較小不容易被發現,葉片出現危害癥狀時為時已晚,所以對經常發生綠盲蝽的果園要及早準備,及時防治。
3.1.2 搞好田間衛生,鏟除越冬蟲源 在葡萄越冬前(北方地區在埋土防寒前),最大限度清理葡萄主蔓上的老樹皮,枯枝落葉,園內園外的雜草等,將所有田間生產的垃圾全部運出園外集中焚燒或無害化處理,徹底消滅越冬蟲卵。
3.1.3 群防群治,內外皆治 如果葡萄園周圍有棉花或其他果樹,要及早清理棉花的枯枝落葉和其他果樹的落葉及雜草,并運出園外集中銷毀,減少越冬蟲源和早春的蟲卵來源。
3.1.4 控制葡萄園的氮肥用量 因綠盲蝽喜食幼嫩的葉片,因此減少氮肥的施入可以明顯減少副梢幼嫩葉片的生長數量。
3.1.5 果園周圍種植綠豆 因綠盲蝽喜食綠豆,在葡萄園四周種植綠豆形成害蟲誘集帶,可以阻斷害蟲成蟲的遷入,將害蟲的成蟲吸引到誘集帶上,然后對綠豆進行集中的化學防治,能有效降低綠盲蝽的發生。
3.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性,有條件的葡萄園可在園內懸掛一定數量的頻振式殺蟲燈,可以大量殺滅成蟲,降低雌成蟲的數量,從而減少下一代的蟲卵數量,防治效果明顯。
3.3 生物防治 葡萄生長季節園內懸掛誘捕器,誘捕器內裝有綠盲蝽性誘劑,使害蟲的雌蟲和雄蟲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減少交配概率,降低下代害蟲的蟲口密度。
3.4 化學防治
3.4.1 聯系左鄰右舍,統一噴藥防治 因綠盲蝽成蟲的遷移性很強,一家一戶的單兵作戰防治效果不佳,多家連片的若干葡萄園要在最佳的防治時機群防群治,統一行動,才能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4.2 選擇最佳的防治時機 綠盲蝽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并且白天成蟲隱藏在樹體隱蔽處和田間雜草間,多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危害,因此,在清晨或者傍晚,對樹體和周邊雜草進行噴藥防治能夠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發現,早春降雨天氣過后,是葡萄綠盲蝽的危害高峰,因此,在葡萄萌芽期降雨過后,對葡萄園均勻周到的噴灑藥劑,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3.4.3 藥劑防治 葡萄埋土防寒前和春季出土后(萌芽前),連同地頭雜草處和園內架材,全園均勻噴施1~2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注意噴灑周到,嚴禁葡萄主蔓出現陰陽面(即一面附著農藥,一面沒有農藥),最大限度消滅越冬卵和初孵化的若蟲。萌芽初期至葉片展葉初期,全園噴灑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70%吡蟲啉5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1%苦參堿1 000~1 500倍液,以上藥劑任選1種,間隔7~10 d,連噴2~3次,注意輪換用藥,8月下旬至9月上旬,待早熟葡萄采收后,使用上述藥劑噴施1~2次,晚熟葡萄采收前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不建議使用化學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