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艷


春意盎然,北京迎來了作為全域國家森林城市的第一個春天。和煦的春風下,萬物復蘇,百花爭艷,市民紛紛走出家門去各大公園踏春、賞花,整個北京生機勃勃。近年來,在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的帶動下,北京以規劃為引領,接續進行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成了山區有綠屏,城市有綠景,平原有綠海的森林城市,全市綠色生態空間大幅拓展,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44.9%,公園總數達到1065 個,2000 多種野生動植物在北京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里“安居落戶”,人民群眾綠色獲得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靚麗底色。
深描綠色助力“全域創森”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森林覆蓋率僅有1.3%,不僅景觀差,還容易引發沙塵暴、暴雨等自然災害。為了盡快綠化荒山,讓首都綠起來,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義務植樹”漸漸成了一項傳統。每到春天,不少單位或個人都自愿趕往京郊刨坑種樹。結合飛播、爆破造林等方法的應用,京城五大風沙源很快被治理,通衢大道周邊也綠意盎然。
遠郊山區綠意漸濃,但平原增綠卻難上加難。北京被燕山、太行山環抱,僅有不到四成面積屬平原,這些珍貴的寶地往往人口稠密、產業聚集,擴綠的難度極大。十多年前,北京的森林幾乎都在山區,中心城和平原地區很少有大片的森林,大多是行道樹和防風帶。數據顯示,2012 年以前,北京市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被森林覆蓋,然而,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5% 左右。
2012 年至2017 年,北京市開展了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結束了“有城無林”的生態狀況。在2018 年至2022 年間開展的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累計增綠102 萬畝。十年間,北京平原地區形成了萬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30 處,千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260 處,森林資源總量翻了一番,基本與其他世界級大城市持平。
2016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北京市立即響應在全市啟動森林城市建設,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了北京森林城市發展規劃,以“全域創森”為目標,加快推動綠色發展。結合城市更新和“疏整促”專項行動,全市建成一批城市休閑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村頭片林,百姓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景,人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近年來,北京的公園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區,廣陽谷、新中街等城市森林和休閑公園,讓市民有了鬧中取靜的地方;在城鄉結合部,溫榆河公園、舊宮城市森林公園、回龍觀體育公園等綠隔公園,起到了美化城鄉的作用;在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開創了“先造林,后建城”的先河。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的公園總數已經達到了1065 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6.9 平方米,北京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同時,接續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市累計新增森林和濕地243 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 提高到44.8%,北京建成了“山區有綠屏,城市有綠景,平原有綠海”的森林城市,為創建森林城市撐起了“四梁八柱”。
特別是去年,北京市積極推動花園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綠色空間不斷拓展, 公園綠地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為首都市民帶來更高質量的綠色福祉。統計顯示,2023 年北京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5 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8 %,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920 萬噸,陸生野生動物種類達到608 種,愈發靚麗的生態底色助力北京成功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自2016 年啟動“創森”以來,北京各區積極響應,一座座公園、一片片綠地悄然出現在市民身邊,各區也在創森進程中全面提升了生態環境。據統計,全市現有維管束植物2088 種,陸生野生動物608 種,其中鳥類達515 種,北京已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2018 年和2019 年,平谷區和延慶區率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延慶區更是在2022 年北京冬奧會上,展現了一抹最美的“中國綠”;通州區依托千年運河,打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布局,成為北京第一個榮獲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的平原區;與廣袤平原上“大尺度建綠、大密度增綠”不同,石景山區則要“城中摳綠”“見縫插綠”。3.8 公里的永引渠兩岸遍植花木、首鋼園順利轉型,冬奧公園建成全市首條全封閉馬拉松路線,石景山區成為首個成功創森的中心城區。2022 年,通州區、懷柔區、石景山區、密云區、門頭溝區成功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在“創森”工作中,朝陽區一共建設了70 余處公園,公園覆蓋率1.6 萬公頃,居全市第一。大興區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最大限度布局城市森林,提升生態資源總量,建設萬畝以上片林9 處,千畝以上片林41 處,打造西南五環城市森林公園群,圍繞大興機場和重要生態廊道,打造幾何狀大色塊成帶連片的生態景觀,生態廊道持續貫通,森林環抱機場成為現實。2023 年朝陽、大興、豐臺、昌平、房山等7 個區通過“創森”指標驗收。
今年1 月5 日,隨著“創森”24 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并順利通過驗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北京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北京也成為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省級城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成表示,北京是第一個以直轄市來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國際上來說,北京通過森林城市建設,使森林生態空間的格局得到了優化,生態資源總量的短板基本補齊,得到了國際專家的廣泛認可,平原區和城區的不足補齊了,森林資源總量實現了倍增,這在國際大都市上是很難做到的。
推動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
在森林城市建設的引領下,北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森林城市建設作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實現了森林資源均衡發展,生態格局全面優化,生態福祉惠及大眾,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其他省區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借鑒。
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既是對過往工作的認可,也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新起點。未來,北京將實施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引領,通過生態網絡完善、森林質量提升、生物家園建設、城鄉增彩延綠和鄉愁景觀延續等五方面行動,著力推進“一屏、三帶、九廊、多片區”生態空間建設。
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作為首都綠色屏障的“一屏”地區,將實施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提高我國北方防沙帶北京段的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功能,保障首都生態安全;“三帶”是淺山游憩帶、潮白河生態綠帶和南部環京綠帶。在淺山游憩帶將建設一條從西南延伸至東北的森林步道,貫穿太行山、燕山前山臉,通過補植鄉土彩葉樹種,構建500 公里的大美生態彩帶。在潮白河生態綠帶,積極推進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建設。在南部環京綠帶,將圍繞永定河- 拒馬河、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周邊等重點區域開展生態系統治理, 形成大尺度生態空間;“ 九廊”是以市域綠色空間九條楔形綠色廊道為本底,提升森林質量,促進現有生態斑塊互聯互通,為城市輸送清風綠波;“多片區”是構建平原地區大尺度生態源地,平原的森林將蔓延成林海,形成萬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40 處、千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510 處。在城區通過見縫插綠,打造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觀,夯實大美城市森林骨架支撐,打造百姓身邊的多功能大美平原林海。
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處獲悉,今年北京將推動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發力建設森林環抱的花園城市,多措并舉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生態服務水平、生態治理能力,新建公園綠地200 公頃,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960 萬噸。
具體包括,充分利用騰退空間多元增綠。市民身邊將再添海淀大牛坊、豐臺康馨等15 處休閑公園和城市森林,西城馬連道、朝陽姚家園等50 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使公園綠地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全市將啟動綠化彩化三年行動,實施20 處花園城市示范街區,持續建設100 公里市民身邊的社區級綠道。
堅持科學綠化,從生物鏈、生態鏈關系入手,恢復植被群落,構建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全年計劃新增造林綠化1 萬畝,恢復受損生態林5.98萬畝。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平原生態林分級分類養護經營管理,建設生態保育小區100 處,完成“林下補櫟”100 萬株,實施山區森林經營撫育70 萬畝。全面落實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生態能力提升工程。同時,全力推進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北京基地建設。
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加持下,今年北京將持續打造特色生態文化,深入打造“春花、夏果、秋葉、冬鳥”園林綠化特色“城市IP”,持續挖掘綠色文化資源,結合義務植樹、踏青賞花、候鳥遷徙等時節推出“京彩自然游季”,實現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的相得益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