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全山
(廣西柳鋼醫療有限公司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1)
急性腦梗死(ACI)為臨床多發腦血管疾病,且近年受人口老齡化加劇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導致其發病率持續增高,且發病人群日趨年輕化,對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命健康威脅極大[1]。阿替普酶(rt-PA)靜脈溶栓為ACI 重要治療措施,可結合于血栓表面的網狀纖維蛋白,激活纖溶酶原,有效改善腦組織血流狀態,恢復腦組織再灌注[2]。但單純的rt-PA 溶栓治療整體效果難以達到臨床預期。研究發現,ACI 可損傷腦組織,故調節腦組織血液循環期間還應注重改善神經細胞損傷,依達拉奉屬于神經保護劑,可清除腦組織缺血再灌注生成的自由基,減輕腦組織損傷,進而恢復神經功能[3]。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ACI 患者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討rt-PA 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的治療效果,為ACI 的治療提供實踐借鑒。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我院ACI患者5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按照入院先后順序編號(1 ~50號),從隨機數字表中任取一個數字后沿任意方向獲取50 個隨機數字,分配給每位入組病例,以隨機數除以2 求得余數,余數為0 者納入對照組,余數為1 者納入研究組,每組25 例。研究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52 ~72 歲,平均(61.98±5.39)歲;發病至入院間隔1.2 ~4.5 h,平均(3.35±1.01)h;梗死部位:腦葉1 例,基底節13 例,側腦室旁4 例,丘腦4 例,小腦1 例,腦干2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52 ~72 歲,平均(62.21±5.53)歲;發病至入院間隔1 ~4.5 h,平均(3.42±0.98)h;梗死部位:腦葉2 例,基底節14 例,側腦室旁2 例,丘腦5 例,小腦1 例,腦干1 例。兩組臨床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ACI 診斷標準[4];(2)急性發??;(3)發病至入院間隔≤4.5 h;(4)知情同意本研究;(5)生命體征穩定;(6)首次發病。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其他腦部疾病;(2)過敏體質;(3)重要臟器(如腎、肝等)存在器質性病變;(4)存在酒精、藥物依賴/濫用史;(5)凝血功能存在異常者;(6)存在良惡性腫瘤者;(7)納入研究前采取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者;(8)存在出血性疾病者。
對照組采取rt-PA 靜脈溶栓,參照0.9 mg/kg 計算rt-PA 用藥劑量(≤90 mg),以生理鹽水將rt-PA 配置成1 mg/mL,1 min 靜脈推注10%總藥量,并于1 h 內靜脈滴注剩余藥量,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凝血功能、血壓等,并于溶栓24 h 后指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依達拉奉,靜脈滴注60 mg/d。兩組均治療2 周。
(1)治療前后統計兩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臨床療效。其中,神經功能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測評,分值范圍0 ~42 分,分值越低越好;日常生活能力參照Barthel 指數(BI)測評,分值范圍0 ~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臨床療效參照NIHSS測評,分為臨床治愈(NIHSS 下降91%~100%)、顯效(NIHSS 下降46%~90%)、有效(NIHSS 下降18%~45%)、無效(NIHSS 下降≤17%),有效、顯效、臨床治愈計入總有效率。(2)治療前后統計兩組生化指標[衰老關鍵蛋白抗原-5(Fibulin-5)、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抽取外周靜脈血,離心處理后經酶法測定上述指標。(3)統計兩組不良反應。
治療前兩組NIHSS、BI 評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BI 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BI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BI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NIHSS、BI 評分比較(分,±s)
NIHSS BI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25 19.08±3.28 6.12±1.56 36.08±6.52 77.14±9.31對照組25 18.79±3.54 8.20±1.78 35.69±7.13 70.35±8.81 t 值0.300 4.394 0.202 2.649 P 值0.765<0.001 0.841 0.011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6.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血清Fibulin-5、GDF-15、UCH-L1水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ibulin-5、GDF-15、UCH-L1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ug/L,±s)

表3 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ug/L,±s)
Fibulin-5 GDF-15 UCH-L1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25 115.13±25.36 42.23±12.39 1.90±0.23 1.11±0.13 0.55±0.13 0.21±0.09對照組25 117.60±26.44 61.10±10.24 1.88±0.25 1.39±0.16 0.57±0.10 0.38±0.12 t 值0.337 5.870 0.294 6.791 0.610 5.667 P 值0.738<0.001 0.770<0.001 0.545<0.001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2.00%)與對照組(4.00%)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ACI 發病率高,致病因素復雜,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則可增加致殘、致死風險[5]。研究指出,ACI 發病后可形成缺血半暗帶,調節該區域血液循環、挽救瀕死腦組織對復活神經元細胞、改善神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6]。因此,如何對ACI 實施有效干預仍是研究焦點。
rt-PA 溶栓為ACI 主要治療措施,特異性強,半衰期長,可對血小板聚集予以有效抑制,減小腦循環阻力,恢復阻塞或狹窄處血液循環,縮小缺血范圍,改善神經功能[7]。但rt-PA 溶栓的腦血管擴張效果欠佳,單獨治療可能會發生血管擴張不足,影響疾病治療及預后轉歸效果,而依達拉奉可與氧自由基相結合,減輕氧自由基氧化作用,對脂質過氧化予以抑制,緩解腦組織缺血所致腦組織損傷和腦水腫程度,且不會影響凝血機制等,可用于rt-PA 靜脈溶栓的輔助治療[8]。丁桂兵等學者[9]研究表明,rt-PA 溶栓前采取依達拉奉對老年ACI 患者實施干預,可促進神經功能康復,保證疾病預后轉歸效果,并降低腦出血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NIHSS 評分及BI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比較未見顯著差異,表明rt-PA 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ACI 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提升治療效果,利于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的及早康復。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rt-PA 可減小血管阻力,減少血小板聚集,恢復血管再通,恢復阻塞、狹窄處血運,縮小缺血范圍,促進神經與組織功能康復;依達拉奉能清除腦組織受損部位自由基,保護腦神經,抑制細胞凋亡、細胞損傷,提升神經細胞存活率,縮小梗死范圍,進而為腦組織血供的及早恢復提供良好條件;兩者聯合可緩解腦組織損傷,恢復腦組織再灌注,達到改善神經功能的目的。
此外,Fibulin-5 屬細胞外基質糖蛋白,為神經損傷重要評估生物標志物,其在含彈性蛋白組織中分布廣泛,若Fibulin-5 水平異常,可致使緊密連接蛋白降解減弱,影響血腦屏障功能康復,該指標可用于ACI 的療效及預后評估;GDF-15 屬于轉化生長因子-β 超家族成員,機體遭受應激或發生疾病后可導致其表達異常,抑制細胞生成,發揮抗炎及抗氧化功能;UCH-L1 在神經損傷評估中較常用,機體出現腦損傷后,血腦屏障功能障礙,可影響機體細胞膜功能,且UCH-L1 可參與細胞病理過程,影響神經細胞的凋亡,ACI 發病后,腦組織大量生成UCH-L1,故其表達和腦損傷密切相關[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Fibulin-5、GDF-15、UCH-L1 優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依達拉奉聯合rt-PA靜脈溶栓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可調節Fibulin-5、GDF-15、UCH-L1,恢復神經功能,保證疾病預后轉歸效果。主要原因為:相較于單純采取rt-PA 靜脈溶栓,依達拉奉可促進生長因子分泌,恢復腦組織神經營養狀態,并調節腦組織代謝,改善循環功能。
綜上所述,rt-PA 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ACI,可調節Fibulin-5、GDF-15、UCH-L1 水平,恢復神經功能,保證疾病干預效果,且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