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瑞
(十堰市鄖陽區人民醫院,湖北 十堰 442500)
在引起女性不孕癥的原因中,慢性盆腔炎是重要原因之一。該病具有發病原因復雜的特點,患者存在病原菌感染、免疫系統功能出現異常、炎癥遷延不愈、患急性盆腔炎后未獲得徹底治愈等情況均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炎[1]。慢性盆腔炎治愈難度大,極易復發,給患者生活與身體健康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2]。西醫臨床針對慢性盆腔炎主張使用抗生素治療,雖有一定獲益,但患者長時間使用易出現細菌耐藥現象,并易出現較多不良反應[3]。近些年,中醫在慢性盆腔炎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進展,并體現出獨到優勢。本文選取就診于我院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4 例,分入對照組與治療組,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方案,探討研究慢性盆腔炎治療中聯合應用桂枝茯苓膠囊與克拉霉素的總體效果及對血液流變學產生的影響。
病例來源于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來源時間為2020 年4 月—2022 年4 月,從中選取114 例參與研究。選取標準:(1)臨床表現與《婦產科學》[4]對慢性盆腔炎的描述一致;(2)存在腰骶部、下腹部疼痛,且疼痛癥狀反復發作;(3)采取婦產科常規檢查顯示子宮體存在壓痛;(4)采取腹部B 超檢查顯示盆腔內有積液或炎性包塊;(5)年齡最小20 歲,最大50 歲;(6)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剔除標準:(1)精神狀態不正常;(2)肝腎功能不正常;(3)既往對桂枝茯苓膠囊或克拉霉素過敏;(4)就診期間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將114 例患者隨機分入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57 例,年齡最小22 歲,最大47 歲,平均(33.54±4.12)歲;病程最少6 個月,最多4 年,平均(2.16±0.44)年。治療組57 例,年齡最小21 歲,最大48歲,平均(34.13±4.08)歲;病程最少7個月,最多3年,平均(2.12±0.38)年。以上一般資料兩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上報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
對照組采取的治療方案為克拉霉素單藥:克拉霉素緩釋膠囊(國藥準字H20051661)由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提供,采取口服方式,每次2 粒(0.25 g/粒),每日1 次。治療組采取的治療方案為桂枝茯苓膠囊聯合克拉霉素:桂枝茯苓膠囊(國藥準字Z10950005)由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取口服方式,每次3粒(0.31 g/粒),每日3 次,均于餐后服用;克拉霉素緩釋膠囊用法與對照組一致。兩組均將1 ~2 周作為1個療程,均持續治療3 個療程。
(1)臨床治療效果:于兩組治療3 個療程后予以評估,結果包含三個等級;如患者腰骶、下腹疼痛、腹部墜脹消失,給予腹部B 超檢查顯示雙側附件、子宮均正常,且盆腔內的炎性腫塊消失,則評為痊愈;如患者腰骶、下腹疼痛、腹部墜脹獲得明顯改善,給予腹部B 超檢查顯示雙側附件、子宮基本轉為正常,且盆腔內的炎性腫塊基本消失,則評為好轉;如患者腰骶、下腹疼痛、腹部墜脹、腹部B 超檢查結果均無改觀,則評為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率與好轉率相加之結果[5]。(2)血液流變學:共包含4 項指標,分別為血沉、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及紅細胞比容,檢驗儀器采用血液流變學分析儀,檢驗時間分別為治療前及治療3 個療程后。(3)癥狀體征改善時間:對比兩組下腹墜脹改善時間、盆腔腫塊消失時間,給予白帶常規檢查,記錄檢查結果復常時間,時間為治療3 個療程后。
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 描述,組間獨立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LSD 法進行比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49%,對照組77.19%,治療組在兩組中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評估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例(%)]
對比兩組治療前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治療前后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治療后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組在兩組中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評估對比兩組治療前后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測結果(±s)
組別時間血沉(mm/h)紅細胞比容(%) 全血黏度高切(mPa·s) 全血黏度低切(mPa·s)治療組治療前27.26±4.1545.08±1.847.02±0.7511.83±0.07(n=57)治療后16.61±0.0540.02±1.354.47±0.487.52±0.11對照組治療前27.29±4.0345.11±1.926.98±0.7211.84±0.05(n=57)治療后22.04±3.8843.15±1.575.52±0.649.72±0.13 t 值/P 值(治療組治療前后)19.373/0.00016.740/0.00021.621/0.000249.569/0.000 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后)7.085/0.0005.966/0.00011.442/0.000274.495/0.000 t 值/P 值(組間治療后)-10.565/0.000-11.413/0.000-9.909/0.000-97.535/0.000
對比兩組經過治療后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治療組下腹墜脹改善時間、盆腔腫塊消失時間與白帶常規復常時間,治療組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評估對比兩組經過治療后癥狀體征改善時間(d,±s)

表3 評估對比兩組經過治療后癥狀體征改善時間(d,±s)
組別例數下腹墜脹改善時間盆腔腫塊消失時間白帶常規復常時間治療組575.13±2.129.61±5.145.59±2.68對照組578.56±2.3313.25±5.678.81±2.37 t 值-8.221-3.591-6.795 P 值0.0000.0000.000
臨床診斷慢性盆腔炎主要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病史,如腰骶、下腹部痛、下腹墜脹、月經紊亂、繼發性不孕,給予觸診可觸及炎性包塊等?,F代醫學研究發現[6],慢性盆腔炎發病原因主要為患者生殖系統免疫功能降低,并伴隨多種病原菌感染,導致炎癥反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目前,針對慢性盆腔炎患者,西醫治療藥物主要為抗生素藥物,但如長時間使用,患者易出現腸道菌群紊亂,并出現細菌耐藥及其他不良反應,不利于治療[7]。
我國傳統醫學中未發現慢性盆腔炎這一病名,認為該病屬于“婦人腹痛”“不孕”“月經不調”等范疇。中醫學理論認為,該病發病與患者氣血不足、胞脈空虛,熱毒濕濁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濕熱在盆腔內蘊結有關,故而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作為首要原則[8]。本文結果顯示,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在兩組中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治療后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組在兩組中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經過治療后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治療組下腹墜脹改善時間、盆腔腫塊消失時間與白帶常規復常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針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桂枝茯苓膠囊聯合克拉霉素治療在改善臨床效果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中均有理想收益,并對癥狀體征緩解具有促進作用。分析原因為,慢性盆腔炎是盆腔急性炎癥進展的結果,是由于病原菌在盆腔創面定植,引發炎癥反應所致;患者病情較輕,則病灶局限于局部;患者病情如較重,可能導致病灶及周圍組織發生血液循環障礙,使盆腔內器官受到炎癥病灶浸潤,進而感染整個盆腔[9]。
慢性盆腔炎發病后,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會發生改變。由于CRP、IL-10 及TNF-α 均屬于高敏感度血清炎癥因子,故而在發病后數小時內,即可檢測到明顯的相關水平變化;同時,受局部循環血液流量、血液供應發生改變的影響,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沉、紅細胞比容等血液流變學指標也會改變[10]。作為一種紅霉素衍生物,克拉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新類型,對細胞核蛋白50S 亞基的形成及蛋白質的合成均有阻礙作用,抗菌活性及耐酸性均較紅霉素更強,且生物利用度高,進入患者體內后,能維持血藥濃度的穩定性[11]。桂枝茯苓膠囊的主要藥物組成有茯苓、桂枝、牡丹皮、白芍及桃仁等,功效主要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除濕益氣。現代藥學研究發現,該藥物還具有明顯的抗菌、抗炎功效;其中的桂皮醛、桂皮油/白芍素等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的增殖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桃仁具有顯著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癥反應發生,并能阻礙血小板聚集與黏附,從而起到改善患者微循環,調節血液流變學的作用[12]。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盆腔炎患者聯合應用桂枝茯苓膠囊與克拉霉素治療獲益高、效果好,經過治療后,患者機體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獲得有效調節,下腹墜脹、盆腔腫塊與白帶異常等癥狀體征均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