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明,徐 媛,李飛燕,柯燕清,劉付志清
(茂名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廣東 茂名 525000)
受到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外部環境的復雜度相比于以往來說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活動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創傷患者的數量呈現出了逐年增長的趨勢。而相比于普通的創傷患者來說,四肢損傷合并臟器損傷患者病情更為嚴重,同時,其病情也有著更高的復雜性。此類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對于護理人員專業技能以及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護理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患者實際的康復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護理人員有效提高床邊綜合能力。本文具體探討了在創傷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護士床邊綜合能力對護理效果的影響,主要目的在于使創傷患者的整體護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促進患者康復的同時,切實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同時有效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減少住院治療費用。
選擇2020 年7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接診的25 例四肢損傷合并臟器損傷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9 例,患者年齡18 ~58 歲,平均年齡(44.9±3.7)歲。選擇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接診的 50 例四肢損傷合并臟器損傷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8 例,患者年齡19 ~60 歲,平均年齡(45.1±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四肢損傷問題,且患肢在損傷之后活動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且所有患者在出現四肢損傷問題的同時,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重要臟器損傷的情況。本次研究開展過程中,由于原發性疾病而誘發的重要臟器損傷以及四肢損傷患者沒有納入研究范疇。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依照常規醫囑,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患者實施分級護理。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的實際需要對其實施必要的心理護理以及結合其病情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1]。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要求科室所有的護理人員在接受床邊綜合能力考核的過程中均能夠達到90 分合格的標準。參與研究的所有護理人員均需要在進入護理小組之前接受床邊綜合能力培訓,培訓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對科室的護理人員實施案例培訓,培訓人員需要提前三天結合創傷患者的實際特點,在科室接診的患者中選擇一些存在較多護理問題、病情嚴重以及復雜程度較高的病例作為典型的臨床案例。在正式開始培訓前,護理人員需要提前將準備工作做好,包括上網查閱與護理問題相關的文獻以及對于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等[2]。第二,針對參與研究的患者實施床邊的系統評估,在培訓的當天,護理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角作用,負責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的人員要在培訓的過程中充當配角的角色。護理人員需要提前將護理操作以及對患者實施體檢所需要的物品準備好,并且帶到患者的床邊。對患者身份進行核對,在保證無誤的基礎上,做好自我介紹,通過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對患者的睡眠情況以及飲食情況進行必要的了解,對患者的病情信息進行采集后,給予患者系統評估,評估內容要保證全面性,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對患者實施評估。評估工作的開展要充分體現專科的特點,如果患者的病情發生變化,則需要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處理[3]。第三,培訓工作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結合案例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落實病史匯報的相關工作,匯報的內容不僅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床號等基礎信息,還要對患者的病情以及診斷結果進行匯報,認真分析患者的飲食情況以及社會心理等。在進行病史匯報的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匯報的信息準確、無誤。第四,從護理程序的角度來分析,要依托案例的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現階段已經出現或有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明確誘發護理風險的相關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構建預期的護理目標,并且做好患者病情評價的相關工作,針對性地對參與研究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第五,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技術的培訓,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需要在患者的床邊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在培訓過程中要多為護理人員提供一些動手以及思考的機會,及時糾正護理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潛在的不規范行為,在反復培訓的過程中,使科室護理人員能夠逐漸形成規范的操作習慣[4]。第六,培訓過程中,為護理人員提供參與情景模擬演練的機會,在引導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床邊系統評估、操作以及宣教時,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情景模擬演練給患者帶來負面影響,通常情況下選擇護士辦公室或空床位作為相應的演練地點,負責培訓的人員需要依托臨床案例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類型情境的合理設置[5-7]。
(1)對比參與研究的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這一部分調研主要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來進行,評分等級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方面[8],除不滿意外均納入總滿意范疇。(2)對比參與研究的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具體包括臟器大出血、生命體征過度波動以及壓瘡三個方面。(3)對比參與研究的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費用以及平均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 所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整體更高(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n(%)]
如表2 所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n(%)]
如表3 所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更短,平均住院費用更少(P<0.05)。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住院費用(±s)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住院費用(±s)
組別例數平均住院時間(d)平均住院費用(萬元)觀察組2511.36±5.741.28±0.89對照組2514.93±5.621.47±0.92 t 值9.639.55 P 值0.0210.027
很多創傷患者的病情都存在多發性以及復合性的特點,并且起病較急,病情的變化速度較快。要想提高創傷患者的救治質量,就要求護理人員能夠保證患者創傷評估結果的準確性[9]。作為護理人員來說,床邊綜合能力主要是指護理人員能夠綜合臨床情境的設置以及具體的臨床真實案例來對患者實施床邊系統評估與檢查,其要求護理人員能夠很好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具備扎實理論基礎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做好相應的臨床判斷,并且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操作。護理人員的應急處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主要指的是護理人員能夠針對臨床上出現的一些緊急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做好應急處理的相關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對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已經出現或是潛在的各類風險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醫療改革的全面深入,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質量以及安全性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本次研究中,參與研究的對照組患者主要接受常規護理,而在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則對護理人員的床邊綜合能力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其在工作中能夠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對患者的四肢損傷及臟器損傷情況進行整體評估,同時能夠對護理風險進行準確識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并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切實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整體更高,出現各種類型并發癥的概率整體更低,平均住院時間更短,平均住院費用更少(P<0.05)。可見,護士床邊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效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促進了患者的康復,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在對創傷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士床邊綜合能力會對護理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護理人員應努力提高床邊綜合能力,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潛在護理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同時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出護理問題,針對性地為患者制定護理方案,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保障護理效果,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