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貴州省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貴州 貴陽 550000)
胎膜早破是指孕婦在臨產之前出現胎膜破裂情況,是產科常見并發癥之一。大部分孕婦在發生胎膜早破后都會出現難產癥狀,產程相對較長,若長時間無法順利分娩,可威脅母嬰健康及生命安全[1-2]。既往臨床上在對頭位胎膜早破孕婦進行干預時,通常會指導其抬高臀部、嚴格臥床休息,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孕婦羊水流出,避免胎兒宮內窒息,但無法有效縮短產程,并且仍存在較高的難產風險[3-4]。為此,部分學者認為,針對頭位胎膜早破孕婦,早期積極給予科學合理的體位護理,可有效糾正其分娩過程中的錯誤體位,減輕不適感,進一步降低分娩疲乏感并縮短產程,提高自然分娩率[5]。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22 年5 月—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頭位胎膜早破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就體位護理的干預價值進行探討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2022 年5 月—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頭位胎膜早破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孕婦入院時間進行分組,2022年5月—11月入院者作為參照組,2022年12月—2023 年5 月入院者作為研究組,各43 例。參照組:年齡22 ~33 歲,平均(26.47±4.13)歲;其中初產婦19 例,經產婦24 例;孕周32 ~38 周,平均(36.37±1.06)周。研究組:年齡21 ~32 歲,平均(26.23±4.41)歲;其中初產婦18 例,經產婦25 例;孕周33 ~38 周,平均(36.46±1.13)周。兩組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與《胎膜早破的診斷與處理指南(2015)》[6]中頭位胎膜早破診斷相符,且具有胎膜早破相關癥狀;(2)年齡≥20歲;(3)單胎妊娠;(4)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出現嚴重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妊娠合并癥者;(2)存在智力缺陷、溝通障礙者;(3)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者;(4)存在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5)患有惡性腫瘤者;(6)存在免疫缺陷者;(7)患有感染性疾病者;(8)護理依從性低,或中途退出者。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在頭位胎膜早破孕婦入院后,積極進行健康教育,告知病情、病因、具體治療措施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并囑孕婦絕對臥床靜養,將臀部抬高,或將床尾調高30°。孕婦發生胎膜早破后,往往處于緊張、恐懼的狀態,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孕婦的心理疏導工作,以減輕其心理壓力,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同時,與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告知其孕婦目前的狀態,以減輕家屬的恐慌情緒。此外,護理人員密切觀察胎位并監測胎兒胎心,當胎兒頭部接近子宮的最低點時,指導孕婦離床活動,待宮口全開后進入產室待產。在此期間,囑家屬積極做好孕婦的清潔工作,尤其是會陰部的清潔,并告知孕婦適當進食以補充體力,利于后續分娩。
研究組在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開展體位護理,主要包括:(1)在頭位胎膜早破孕婦入院后,由助產士對其進行一對一陪護,首先指導孕婦正確側臥,雙腿自然彎曲并盡可能向腹部靠近,在孕婦雙腿之間放置一個軟枕作為支撐。(2)待宮口稍微打開后指導孕婦取側臥位,讓其跟隨宮縮規律,宮縮時向前傾微微用力,使膝蓋與胯部之間呈彎曲狀態。(3)當胎兒頭部接近子宮的最低點時,引導孕婦下床活動,取站立位,或趴在高度合適的扶手上,中間放置一軟枕。也可指導孕婦使用分娩球助產,正確坐在分娩球上,雙腿自然分開,身體前傾,再反復上下彈坐、左右晃動。或指導孕婦于床上、地上雙手雙膝著地,身體向前傾斜,并在腹部墊一軟枕,以促進分娩。(4)護理人員需全程陪同孕婦分娩,指導其正確選擇體位,并教會其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減輕疼痛,同時給予其安慰、鼓勵。分娩期間,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胎位,若存在胎先露下降延緩或胎位異常情況,需立即進行體位調整。
(1)產程持續時間:詳細記錄兩組孕婦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第三產程持續時間,并進行組間對比分析。
(2)分娩結局:詳細記錄兩組孕婦的分娩結局,包括絨毛膜羊膜感染、胎兒窘迫及剖宮產,計算發生率并進行組間對比分析。
(3)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兩組孕婦進行調查,問卷中包含護理效果、態度等維度,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持續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產程持續時間(±s)

表1 對比兩組產程持續時間(±s)
組別例數第一產程(h)第二產程(h)第三產程(min)參照組435.45±1.161.33±0.5411.05±2.74研究組434.73±1.031.02±0.418.96±2.58 t 值3.0432.9983.642 P 值0.0030.0040.001
研究組絨毛膜羊膜感染、胎兒窘迫發生率及剖宮產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分娩結局[n(%)]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6.37±4.26)分,較參照組的(83.65±4.02)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45,P=0.003)。
研究顯示,胎膜早破前期對孕婦的影響并不大,但隨著時間的延長,羊水流出量會逐漸增加,不僅對孕婦活動產生影響,還會引起宮縮,使胎兒被肌肉緊緊地包裹住,胎盤、臍帶受到擠壓而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進而引起胎兒宮內窒息,嚴重危害胎兒健康及生命安全[7]。同時,隨著羊水長時間的流失,還會影響胎頭旋轉,導致胎先露下降速度減緩,進一步延長產程,極大地增加了分娩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調查發現,孕婦發生胎膜早破后其羊水的流失與分娩體位存在密切相關性,給予科學、合理的體位干預能有效減少羊水的流失,避免胎兒發生窒息,并進一步縮短產程,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8]。既往臨床對胎膜早破孕婦多實施常規護理,主要是減少其活動量及抬高臀部,這種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羊水流失,但也會延長宮口打開的時間,使得整體產程延長,并且通過抬高孕婦臀部這種方式,還會導致胎兒頭部無法很好地貼合宮頸,對宮縮產生一定影響,導致子宮無法很好地收縮,進而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9]。因此,臨床需積極尋找更為有效的護理方式,以幫助胎膜早破孕婦順利分娩。
研究指出,在胎膜早破孕婦入院后,醫護人員對孕婦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后,再給予科學、合理的體位干預能幫助其順利分娩,有利于縮短產程,減少羊水流失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極大地降低了分娩風險[10]。本次研究中,經過相應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第一、第二、第三產程持續時間均短于參照組,且研究組絨毛膜羊膜感染、胎兒窘迫發生率及剖宮產率均低于參照組。這一結果提示,在頭位胎膜早破孕婦臨產時給予體位護理,可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有效縮短產程,改善分娩結局,保障母嬰健康。主要原因在于,孕婦發生胎膜早破后會逐漸出現宮縮及陣痛,而初產婦宮口擴張速度較慢,此時采取臀高位進行分娩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產程,并且宮頸條件不理想不僅會延長產程,還會加重分娩疼痛,影響孕婦情緒,進而影響其分娩信心,不利于分娩的順利進行[11]。對頭位胎膜早破孕婦實施體位護理,讓其采取立位、蹲位等體位進行分娩,不僅能有效促進宮縮,還能促使胎兒產軸與重力方向、縱軸方向相同,利于進一步推動產程,進而有效縮短分娩時間。同時,讓孕婦坐在分娩球上反復上下彈坐、左右晃動,能增加骨盆傾斜角,使胎頭適應骨盆入口平面,利于下降入盆,進而有效縮短產程。同時,相關研究發現,在孕婦發生胎膜早破后,羊水流失會極大地降低陰道的保護能力,這也意味著胎兒發生宮內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大,加之采用傳統的平臥位方式進行分娩還會增加子宮對母體大血管的壓力,影響胎兒血供,進而導致胎兒出現宮內窘迫等情況,極大地增加了分娩風險[12]。開展體位護理時,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引導其取手膝位、垂直坐位等體位,可通過重力作用來增寬骨盆入口,尤其是搖擺動作可快速讓胎頭旋轉到枕前位,利于胎頭與宮頸貼合在一起,有效促進子宮收縮、縮短產程,極大地避免了胎兒宮內窘迫等情況的出現,有效降低絨毛膜羊膜感染的發生率。本研究中,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這一結果提示,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相比,在頭位胎膜早破孕婦臨產時給予體位護理,可取得更理想的護理效果,能夠縮短產程,保障孕婦順利分娩,提高孕婦的滿意度。究其原因是,開展體位護理時,要求對孕婦實施一對一陪護,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及指導,在分娩過程中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減輕疼痛,并給予安慰、鼓勵等,可進一步提升孕婦分娩時的生理舒適性,減輕疼痛感,故而可獲得更多孕婦的認可,取得較高的滿意度評分。
綜上所述,在頭位胎膜早破孕婦臨產時實施體位護理可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縮短產程,改善分娩結局,保障母嬰健康,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分娩護理中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