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5周年,標志著30多年來越來越多兒童權利的落實與完善。但與此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兒童保護這條路上的任重而道遠。新年將至,借助北京博源拓智兒童公益發展中心年度十大兒童權利事件的評選,讓我們行動起來,更多地關注兒童權利,全社會共同參與兒童保護事業。
《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頒布
2024年8月,民政部等2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是國家層面首個明確針對流動兒童群體的政策文件,對流動兒童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行動方案》明確了“堅持兒童優先,堅持統籌推進,堅持公平可及,堅持著眼長遠”的四項基本原則,要求各部門在工作中充分考慮和保障流動兒童的合法權益,并加強關愛服務與法律完善。完善制度措施提升保障水平,在教育、醫療和生活保障方面為流動兒童提供便利;加強關愛服務促進健康成長,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積極提供支持和相關服務。
《行動方案》首次建立了《流動兒童在居住地享有關愛服務基礎清單》,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發展保障6個方面梳理了19項關愛服務具體內容,并明確了相關責任部門。
邯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帶來社會警示
2024年3月,“邯鄲一初中生遭3名同學殺害”事件引發全國廣泛關注。2024年4月,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依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檢察機關審查認為,3名犯罪嫌疑人作案時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故意殺人致被害人死亡,情節惡劣,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此事件中有三點值得關注。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引發廣泛熱議。涉案的4人全部為未成年人,3名犯罪嫌疑人均不滿14周歲,但作案手段極其殘忍,先殺人后埋尸,事后異常淡定,且為有預謀作案。根據我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17條新增的第3款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其次,校園霸凌仍亟待解決。被害人王某某父親表示,孩子生前疑似遭受過同學的霸凌,且在遇害前曾用手機微信轉賬給3名犯罪嫌疑人其中1名。
最后,受害人王某某和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時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和有效監護,不僅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而且更易遭受欺凌、虐待等不良行為侵害。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途徑與引導,他們的問題往往得不到及時解決。
9歲女童醫院病房遭猥褻引關注
2024年中秋節期間,一則9歲女童在醫院病房遭猥褻事件曝光。9歲的女童小羽(化名)患有腎病,長期血尿和腹痛,媽媽陸梅(化名)于2023年把她從老家帶到了上海看病。經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查明,2023年10月24日19時許,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病房內,趁9歲的小羽獨自在病房內,隔壁床患兒的外公楊某某采用手摸臉、腳及大腿內側等方式,對小羽實施了猥褻。因涉嫌猥褻兒童罪,楊某某被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決定并執行取保候審,但因為楊某某是肺腺癌晚期病人,無法收監。最終因為需要錢繼續給女兒看病,小羽的媽媽陸梅簽署了一份《刑事諒解書》,且僅獲得了5.5萬元賠償款。
2024年6月,陸梅的錢就已經花光了,后續只能依靠社工部門予以住宿和就醫方面的救助。好在如今,小羽一家已經在幾家慈善機構合力幫助下,接到北京治療和居住。除了考慮母女四人身體疾病的治療,他們為小羽安排了擅長PTSD治療的女性心理咨詢師。此事件引發了關于兒童猥褻受害者司法保護、政策支持和關懷救助等問題的關注。
深化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
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及合法權益被侵害案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為積極適應未成年人保護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防治水平,2024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文件《關于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旨在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防治工作,切實提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水平。《意見》明確了“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堅持一體融合履職原則、堅持案件辦理與促推治理并重原則、堅持守正創新原則”的基本原則,要求通過加強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審判工作,加強涉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做深做實涉未成年人特色審判工作來加強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推動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審合一”實質化,促推“六大保護”融合發力,加強組織保障。《意見》共分5個部分計42條,對當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要求。
聚焦孤獨癥兒童成長與發展
2024年7月,中國殘聯、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印發了《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以進一步加強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
《行動》提出了具體的任務和要求。在提升孤獨癥兒童康復服務上,應完善孤獨癥兒童康復服務網絡,加強相關康復人才培養,規范相關康復機構管理;推動孤獨癥兒童教康融合,擴大相關教育資源,并健全普惠保障機制;開展孤獨癥兒童家庭暖心行動,加強相關醫療保障和康復救助,家庭生活保障及家庭支持性服務。《行動》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促進完善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機制、服務體系,提升孤獨癥兒童發展全程服務能力水平和保障條件,有效改善孤獨癥兒童成長、發展環境。
促進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2024年9月,全國婦聯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工作精準化規范化機制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圍繞做好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加強分類施策、聚合資源力量,推進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內容更加精準、工作程序更加規范、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用心用情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意見》強調要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引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注重心理關愛服務來推進服務內容精準化,通過細化關愛流程、科學匹配結對、優化動態管理和強化賦能提升來推進關愛工作規范化,通過加強組織領導、給予政策措施支持、完善協同機制和加大宣傳激勵來推進支持保障機制化。
《意見》的發布對于推進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工作的精準化、規范化、機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助于規范優化服務內容、方式,促進供需雙向互動、精準匹配,促進兒童社會適應和個人發展。同時,《意見》也是積極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鼓勵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活動和服務的生動實踐。它的實施將有助于提升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國務院發布若干措施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2024年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通知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4個方面提出了13項具體舉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件首次提出要建立生育補貼制度。
在生育服務支持方面,通知要求增強生育保險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等制度和加強生殖健康服務;通知同時強調應完善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兒童醫療服務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以及促進兒童發展和保護;在強化相關支持措施上,文件提出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強住房支持政策,并強化職工權益保障。
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被判處死刑
2024年10月25日,備受關注的余華英拐賣兒童案重審一審宣判,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余華英在1993年至2003年期間,與同伙在多個省份流竄作案,拐賣兒童17名,獲利后將被拐兒童賣至河北省邯鄲市。2004年,余華英在云南作案時落網,化名為張蕓,被判8年有期徒刑,后減刑3年,于2009年釋放。2022年,被拐女孩楊妞花報案,余華英再次被捕,其惡行不斷被揭開。
2023年9月,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被告人余華英當庭表示上訴。2023年11月,二審開庭,檢察機關提出余華英在云南還涉嫌有漏罪,建議發回重審。2024年發回重審后,公訴機關追加起訴被告人余華英拐賣李某等6名兒童的犯罪事實。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余華英為謀取非法利益,多次拐賣兒童共計17名,造成12個家庭骨肉分離,親情斷裂,有的父母為尋找子女多年顛沛流離,抑郁而終。余華英主觀惡性極深、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后果極其嚴重,應予以嚴懲。
拐賣兒童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對個體、家庭、社會都有著極其深遠的負面影響。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被判處死刑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任何侵犯兒童權益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規范預制菜進校園
2023年9月,一些學校內引入預制菜作為學生餐食的做法引發廣泛爭議,“預制菜是否為隔夜菜”“預制菜添加劑會不會危害健康”“預制菜質量如何保障”,部分家長對預制菜的質量和安全表示擔憂。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預制菜問題提出建議,對其安全性、消費者知情權及標準化等方面表達關切。
2024年3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內容聚焦規范預制菜范圍、推進預制菜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和統籌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四個方面,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范圍,對預制菜原輔料、預加工工藝、貯運銷售要求、食用方式、產品范圍等進行了界定。
此《通知》的印發回應了社會對預制菜產業的廣泛關切,有助于建立統一、科學的預制菜標準體系,提升預制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推動預制菜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對校園預制菜治理明確了改進方向,從而進一步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為兒童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最大限度確保兒童的生存與發展。
多地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公布
近年來,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社會事務頻繁進入校園,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還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為了整治這一現象,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公布了社會事務進校園的白名單,嚴格把關控制進入校園活動的數量與質量,并通過“叫停一批、規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壓減進校園事項,未列入白名單的事項一律不得進入校園,確需增加的,須嚴格履行審批報備程序,且不得突破當年計劃總量。
福建省、遼寧省、廣東省、河北省、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等省市于2024年陸續公布了省級或市級層面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白名單,明確哪些社會事務可以進入校園,哪些不得進入,從而有效遏制了社會事務隨意進校園的現象,保障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白名單的公布有效推動建立起減輕教師負擔、規范與教學無關的社會事務進校園的長效機制,進一步為廣大師生減負松綁,充分保證教師從事主責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