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社部最新發布的一批新職業新工種中,養老護理員職業類別下新增了社區助老員和老年助浴員兩個工種,至此,養老服務業工種達15個。
15種新職業新工種,有的新職業新工種已正式“入編”,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養老服務行業新職業新工種“版圖”擴大,拼湊起老年人安心養老、幸福享老的幸福生活。
守健康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打分”評估助安心養老
“您平時可以自己穿脫衣服嗎?”“您能夠自己去廁所嗎?”……東五環邊,北京朝陽區光明山老年公寓評估室內,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馬爽和護士李冬梅,正給81歲的韓奶奶做即時評估“打分”。按照要求規范,這是每年度4次能力評估中的一次。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各項能力究竟如何、該如何科學養老,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可提供幫助。這個新職業,由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于2020年發布。作為光明山老年公寓唯一的評估師,馬爽從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于今年上半年取得資質。總計21頁的評估手冊,評估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評估、精神狀態評估、感知覺與溝通評估以及社會參與評估,共4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而后再結合老人體檢報告,以及老人現場平地走、上臺階、沙盤等設備設施測試,逐一觀察評估老人的能力。“逐項打分和評估,匯總分數并評判老人屬于哪種能力分級。”每次評估,馬爽和李冬梅將時間控制在約半小時。“時間太長,老人坐不住;時間太短,無法準確評估。”在馬爽看來,“打分”評估老人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評估結果可為老人和家屬提供清晰的自我認知和風險防控建議;另一方面,能為養老機構的服務及日常照料提供科學、精準的參考。老年人能力評估的結果,也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補貼政策覆蓋的重要依據。隨著經驗逐漸積累,馬爽越來越發現,評估需要仔細,更需要藝術。對于不少高齡老人而言,表達清晰、反應快速和敞開心扉并不容易。“特別是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更需要耐心。因為,這關系到照護方案以及是否會變更等級等事項。”
【健康延伸】
陪診師:一種專門陪同患者就醫的職業,其主要職責包括陪同患者就醫、提供情緒支持、協助患者與醫務人員溝通等。
康復治療師:康復治療師是運用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等手段或方法,從事康復治療和訓練的技術人員。
安寧療護師:評估和處理患者的身體癥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等,專門為生命末期患者及其家屬提供身心照護和支持的專業人員。
細照護
照護管理師,系統關懷提供科學指導
下午4點,46歲的照護管理師陸亞靜,騎上電動車按約上門。服務對象是一位78歲的大爺,常年患有腎病,目前每周固定透析3次,眼睛也無法看清。按規范流程,陸亞靜為老人進行血壓、血糖、血氧等基礎生命體征監測,而后她探望了老人的居家環境,詢問老人近期身體狀況以及居家修腳或助浴等生活需求,記錄下相關信息。當天,她還安排了老人所需的上門修腳服務。
4年多前,陸亞靜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當時,西城區創新性地引入“照護管理服務模式”,并培育了“照護管理師”這一新興職業。經過培訓考核認證,陸亞靜于2021年成為北京怡養科技有限公司(北科養老)的一名高級照護管理師。其工作也得到牛街街道、驛站和公司的支持。今年,她承擔了牛街街道區域53位老人的照護管理工作。這些老人幾乎都是西城區養老家庭照護床位中的失能失智人群。年紀最大的老人90多歲,最小的67歲。陸亞靜每個月至少為每位老人上門照護兩次,平時的線上溝通也不分時間。與更早出現的養老護理員有所不同,照護管理師的工作更側重于老人日常生活需求、身體狀況監測分析、居家養老風險防控、心理情緒、康復等全方位、系統性的服務。“比如最基本的生命體征的監測、采集和建檔評估,為家屬提供專業的照護、飲食、居家風險防控訓練指導,以及居家理發、按摩、助浴等日常服務需求對接等。”“每次上門都要有系統的信息記錄,而后統計分析老人的狀況,為后續工作提出相應的建議指導。”成為照護管理師以來,陸亞靜越來越感覺到,相比于具體照護指導,為老人提供情緒和心理的安慰疏導,也是照護管理師的一大職責。“有老人非常信賴我們,會主動詢問能不能哪天上門、什么時候上門。”她十分珍惜為每位老人上門服務的20分鐘至半小時,“發現什么問題及時記錄反饋,解決老人的生活實際問題。”她呼吁老人,照護管理應當盡早,而不能等出現狀況或問題才尋求幫助。
【照護延伸】
養老護理員: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服務工作的人員,是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長期照護師:運用基本生活照料及護理知識、技能,在家庭、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場所,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人員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功能維護、心理照護等服務的從業人員。
認知障礙照護員:由“養老護理員”職業下的“失智老年人照護員”變更而來。主要職責是在養老機構、社區或其他相關場所工作照顧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日常照護服務。
提品質
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看現場聽需求提高質量
中午12點多,南二環區域。忙活一上午的適老化改造評估師謝荻頔,在電腦前繼續坐下,處理起手頭沒忙完的工作。近年來,西城持續推進適老化改造“向前一步”,謝荻頔于去年經過培訓成為一名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為家庭適老化改造“把脈”。
“簡單說,適老化改造評估師就是依據老人的實際需要,評估老人的身體、居家環境等因素,以匹配老人的改造需求。”進入養老行業5年的謝荻頔說,一般情況下,有家庭適老化改造需求的老人會在相關小程序網絡上申請提交改造需求,而后自己就會收到入戶評估信息,與老人約定好上門時間就可以入戶評估了。謝荻頔首先會花時間對居家環境現場“掃描”,“比如先看看屋內燈光如何、廚房是否有油漬、地面材質和防滑度如何等,臥室、廚房和衛生間一間一間看。”而后,謝荻頔會與老人耐心交流,聽取老人的改造需求,助力改造項目實施。“如果老人行動能力尚可,我們會評估考慮在衛生間、浴室的洗手臺等合適處改造安裝扶手。根據老人不同的身體狀況和屋內環境,臥室內也可評估考慮安裝床邊扶手、移位機等。”謝荻頔還記得,此前一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希望能在屋內改造一個緩坡,以消除陽臺和屋內的坡道差。謝荻頔現場評估后,同時建議老人順便考慮改造地面防滑。最終,老人對他的評估工作十分認可。這樣的認可,主要源于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的工作性質和專業素質。在謝荻頔看來,從事這個工作應當眼尖心細、考慮周全。“不少老人有改造的需求,但溝通表達上又面臨難處,這時就需要結合我們的專業工作,將老人需求和改造評估可操作性結合,避免后續改造時出現問題。”每次評估時長約一小時內。目前,謝荻頔完成的評估工作中,改造需求最多的,集中于安全扶手、改造緩坡、防滑處理和助行器等。他說,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的工作很有意義,既可從細節上保障老人居家安全,也提高了老人養老生活的質量。
【品質延伸】
養老輔具適配師:專門從事康復輔助器具評估、適配、調試和維護的工作人員。
養老顧問(銀發顧問):又被稱為“養老中間人”,根據不同細分領域,有提供居間服務的團隊,也有提供養老保險等產品規劃的群體。
社區助老員:養老護理員職業類別下的一個細分工種,主要職責包括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關懷、健康監測、緊急救援以及政策宣傳等多重服務。(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