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莉

師延財
不管去哪里出差,師延財的行李箱都塞得滿滿當當。見到《環球人物》記者,他迫不及待從箱子里掏出一份小禮物。
有“美好生活‘核你共建”的文創袋,有印著勵志金句的冰箱貼,還有2個中核檢修IP形象的鑰匙扣:“簡簡”是個靠譜檢修工,名字寓意“大道至簡、行穩致遠”;“優優”是一名女檢修工,寓意“應修必修,修必創優”。
作為中核集團中核檢修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能專家,師延財希望用這些別具特色的文創產品普及核知識,讓聽起來“高冷”的核工業領域更接地氣。
今年34歲的師延財來自青海省,小時候放過羊、打過鐵、當過小工、拉過電纜。17年前,他進入技校學習焊接專業,用焊花勾勒出一道道美麗弧線的同時,也給自己描畫出一條絢爛的成長軌跡。以下是他的講述:
我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都蘭縣,2017年脫貧之前,這里是國家級貧困縣。由于地理條件限制,我們全家只能靠天吃飯。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初中之前,我沒吃過白面,更沒吃過雪糕。
學校放假時,為了補貼家用,我就去山上幫人放羊,掙點微薄收入,一天7塊錢。后來,我到一家相當偏遠的火電廠幫人拉電纜。那次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有一天晚上,我在拉電纜時,突然看到遠處有一道特別漂亮的藍光,照亮了整個夜空。我好奇地跑過去,才知道那是在搞焊接。焊接師傅跟我說,他一天干8小時可以掙180元,相當于我放羊一個月的工資。

工作中的師延財經常會大汗淋漓。
當時我第一感覺就是:“學一門手藝太值錢了!”我的人生目標就此定了下來——這輩子一定要學焊工,不論想什么辦法都要實現。
機緣巧合,我們鎮里一位老師是四川核工業技術學院的,得知學校有焊接專業而且正在招生時,我立即報了名。當時那位老師問我:“焊接很苦的,你吃得了這苦嗎?”我心里想,什么苦我沒吃過,焊接那點苦,根本不算什么。
上技校對我來說其實挺奢侈的。我記得當時家里把牛和羊都賣了,才賣了1000多塊錢,爸媽又跟親戚借了些,總算湊夠了第一年的學費。然后趕上核工業教育幫扶,我的學費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說,人有時一旦有了堅定的目標,好像什么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上學機會來之不易,我學習很刻苦,在校期間就拿到了學校技能大賽的冠軍。2007年12月起,我開始在工廠實習。工廠師傅看我特別勤快,還愿意吃苦,覺得我是可塑的苗子。等到2010年畢業,我直接就留在工廠了。后來機構改革,我加入了中國核建中核檢修公司。
我一直特別感激核工業領域對我的培養,我受的恩惠,也想要傳遞出去。我們夫妻倆雖然掙得不多,但從2018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存一些零錢,大概兩三千元,年底時通過網絡渠道捐給貧困地區的兒童基金會,希望也能讓更多兒童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從去年開始,我們換了一種形式,帶上米面糧油,回村里去看望一些孤寡老人。
有人說我是“放羊娃的傳奇”,其實我們村里人只知道我當上了全國人大代表還上了電視,說出去很自豪,“我們村出了個人大代表”。
核工業領域的焊工(核級焊工)跟普通焊工有些區別。兩個工種的準入門檻是一樣的,都要取得國家特種作業操作證,但核級焊工還要取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焊接方法相關證書,且要經過大量培訓,通過技能評定和資格授權才能上崗。
真正上崗后,我發現還是會碰到很多棘手問題。比如,有時焊口藏在角落里,只能通過鏡子反射進行作業,這時就需要逆向思維來焊接,腦瓜子就得反著轉了。
另外,我們核級焊工的操作規范特別細,要求更加嚴謹,打磨、組隊、打底、填充等各項流程,每一步完成后都要詳細記錄在冊并簽字。我們以前提倡“萬無一失”,現在要做到“絕無一失”。
工作環境上的特點就是一個字——熱。比如做二回路焊接時,管道內的溫度將近200攝氏度。我們趴在管道上作業時,環境溫度達到50攝氏度左右。為了保證施工安全,我們穿著三層衣服——內衣、工作服和防燙服,頭上戴著焊帽,身上的汗嘩嘩地流。我們焊工日常帶在身邊的可不是水杯,而是水桶,3升起步的。
有人說我們是“鐵一般的男人”,但其實作業中也需要我們有繡娘一樣的功夫——眼明、心靜、手把穩。
以前老師傅們都要求我們做吊磚訓練,手臂上吊著兩塊磚,保持半蹲姿勢,一吊就是一個小時。后來我給自己加碼,手臂上套著一副重5公斤左右的護套,再吊上兩塊磚。這樣等我再去焊接時,拿焊槍的手可以說是“指哪打哪”。
在十分炎熱的工作環境中,人的心情很容易煩躁,這時,如何保持注意力集中,把焊口做到百分之百合格,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焊工領域經常舉行技能比賽。賽場上,我們就跟運動員一樣,不只是比技藝,還要拼心態。如果一位焊工在比賽時緊張了,手不穩,那就不行了。
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的工作也是一門藝術。
經我手的焊縫,都會打上我的鋼印號。如果核電站運轉60年,這個鋼印號就會跟我綁定60年,就像一枚勛章。其他人看到這個鋼印號,就知道是我焊的。焊得好,焊縫寬窄高低一致,紋路細密,用手一摸,就像“魚鱗紋”一樣漂亮的藝術品;焊得不好,出現了任何問題,也都會追查到我個人。
我親身參與了“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穹頂焊接工作。穹頂上有很多噴淋管道,焊接位置非常不利于作業,再加上天氣炎熱,穹頂就像一個鐵打的蒸籠,對焊接工作挑戰特別大。我和工友們鼓起勁,一次作業就達到百分之百合格率。2023年5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竣工驗收時,各項指標達到最優。作為國家級的新名片,“華龍一號”在全網刷爆了。當時我跟親戚朋友說,“我參與了穹頂焊接”,那種自豪感,超燃!
很多人覺得我們焊工特別辛苦,在我看來,只要熱愛就不覺得苦,而且這種苦跟我小時候吃的苦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樣一個盛世,不然的話,我一個放羊娃出身的人怎么能當上全國人大代表。
目前整個國家都在推進技能人才建設。今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進一步擴大高技能人才數量和規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全國新培育領軍人才1.5萬人次以上,帶動新增高技能人才500萬人次左右。
去年,我通過調研發現,有些企業辦的院校在經費支出、配套措施、政策落地等方面,還需要更全面和細化的扶持,部分學生還抱著“混個學歷”的心態,沒有認真重視職業技能培養。看在眼里,我心里有些著急。
我想對技術院校的學生們說,沉下心來,認真把自己這門手藝學好,國家給了這么好的平臺,這么好的一個時代,我們都趕上了。你看我們這一代這樣,下一代可能更好。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把握時機,練就高超的技能,將來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2017年5月25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穹頂吊裝成功。
另外,我一直在提建議設立國家“核科學日”。老一輩核工業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做出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現在我們新一代的核工業人,做出全球首堆“華龍一號”,為我們的國防和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讓我們民族挺起了脊梁。所以,設立國家“核科學日”的第一個目的就是銘記我們核工業的創業初心。第二個目的是希望讓青少年喜愛核科學。第三個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希望激勵我們所有從事核事業的工作者們干事創業的精神。
核工業大有可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包括福清核電5、6號兩臺機組。全面建成后,年發電能力可以達到200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6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4億棵,可以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今年除夕夜,我和兄弟們都在檢修現場,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因為核電機組的大修基本上都會選在假期和用電量少的時段。撒(貝寧)老師曾經說,“航天是滿天星辰”,我們核工業人希望把滿天星辰摘下來,送到千家萬戶。
(編審 張建魁)
師延財,1990年生于青海省都蘭縣,中核集團中核檢修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能專家,參與過“華龍一號”穹頂焊接工作,2021年6月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23年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