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紅
摘 要:高考作文的質量決定了語文成績的高低。在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教學如何考教結合,已成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探究的課題。本文將結合實例,從寫前的素材積累到寫作到最后的升格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考教結合;板塊訓練;升格
從2020年秋季開始,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中語文新教材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新教材高揚“立德樹人”大旗,一方面要求學生穩固基礎知識,提高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聚焦于樹立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強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
作文作為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是語文學科素養的綜合考核的最核心體現,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思辨能力考查的最直接的體現[2]。因此需要我們教師準確把握高中語文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根據新教材的框架和內容編排,針對新高考的指向,轉變備考思路,改變教學模式,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寫作方法。
一、積累與摘抄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都可以是作文寫作的素材。那么在這浩如煙海的素材中,怎樣指導學生有效積累寫作素材呢?
我認為首先要關注教材。新課標選入的教材文章相對原來有較大的調整,特別是“單元任務群”不僅對課堂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對作文的素材積累同樣具有導向作用。例如: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其學習任務群是關于“青春情懷”的。那么,如何積累這一單元中的寫作素材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首先,課文內容的思想引導。不管是第一課《沁園春﹒長沙》,還是第二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和《紅燭》,就整體思想而言,其強調的都是“青春的責任”——救國圖存,由此便可關聯高中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為“強國有我”。在授課中進行有意識的思想引導。其次,知人論世,作家作者的素材積累。在預習時可讓學生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授課過程中印發給學生偉人毛澤東青年時期的事跡,以及雪萊的生平事跡。這樣“中西結合”,不僅有了偉人名人的素材積累,在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一篇作文中的素材應用如果縱有古今、橫有東西,這無疑也展示寫作者優秀的文化素養,必定為習作增色不少。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單元任務群為導向,有目的、有層次地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在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之后,還應指導學生進行素材的歸類,可以將素材分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傳統與現代等多個維度進行梳理。在這個基礎上,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更進一步,每周安排一節課進行素材分析探究。以一個高頻素材為主進行深度解讀,例如從現象到本質、由現實追溯歷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可以分組討論,甚至鼓勵辯論等方式,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思想碰撞出火花,從而學會多種角度解讀剖析素材。
其次,摘抄練字,積累有質量的詞句。著名學者曾說過:“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陳一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更強調說:“多讀多抄,這二者必須保證的。”摘抄一方面可以練字不說,同時還可以調動相關感官(即眼、手、腦),增強記憶力,加深對字詞句的理解。
第一,摘抄可以練字。不可否認,卷面字跡工整與否,對成績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特別是作文,對書寫的要求就更高了。那么,除了字帖練字外,在摘抄好詞好句時有意識地端正寫作姿勢,進行規范書寫的訓練,長此以往,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字跡工整,將受益多多。
第二,提升語言表達的質量。作文寫作中,很多學生遇到的困境是:詞不達意,不能用“好詞”去精準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或思想。很多學生作文的語言低幼化,對此,摘抄是一個很好的破除困境的良方。美文摘抄可以很好地改善整個語言風貌,而一些報刊,特別是《人民日報》《南方周末》《參考消息》的社論、時評,里面的語言不僅精辟,而且充滿了哲理,若認真摘抄,認真識記、理解,將有助于提升語言的深刻性。
二、解構與重構
作文教學最終將以學生的作文水平來衡量其有效性,那么第一部分我們已經做好了寫前的準備。接下來我將闡述在具體的寫作過程如何進行有效的實戰訓練。
首先,進行板塊訓練,也就是將一篇作文進行解構。
現如今的高考作文以議論文為主,我們就以議論文寫作為例進行“解構”。我們將一篇習作大致分為開頭引論部分、中間論證分析部分、最后總結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分板塊訓練。我們以材料作文為例,進行如下的分層訓練:
首先是引論部分,審題立意。
第一步,讀材料,找關鍵詞。要求找出材料的關鍵句、關鍵詞(可在題目材料中勾畫);第二步,扣關鍵詞,深挖內涵;第三步,根據內涵,用一句話表達中心觀點。
在語言表達上,寫作訓練伊始,可以強制要求第一段必須先概括材料再立意。在此基礎上,可以用上適當的修辭,如引用、排比、比喻等,使語言深刻又不乏生動。
其次是本論部分,主體段訓練。
第一步,明確構思,確定主體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是遞進式還是并列式,抑或是其他。(并列或遞進二者擇一,先從基礎簡單的練起)然后列出正文的寫作提綱(要求:正文至少要有三個主體段)。
第二步,主體段論述要有章法。
主體段的論述可按照以下思路推進:①觀點句→②解釋觀點→③事例或理論論證分析→④小結本段→⑤扣文章中心。要求學生嚴格按照這一構思,完成主體段的闡述,字數要求在200至250字之間。
第三步,錘煉語言,語言要求有表現力。
議論語言相對枯燥,若用上修辭,如引用、排比、比喻等,則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還可以使用一些句式,如設問句、反問句、疑問句等,這些不僅有助于思想的表達,而且使文章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平淡無奇。
最后,結論部分,來一個豹尾!“萬變不離其宗”,結尾的作用無非是收束全文、提升主題、啟迪人心、照應開頭。在這里,列舉幾種結尾部分的方法。如發人深省的反問式,生動形象的比喻式,增添文采的引用式,卒章顯志的點題式,前后呼應的照應式,提升高度的升華式等。這些方法皆比較簡單便捷,可操作性強,在每一次的寫作訓練中有意識地強制要求用其中一種,多次訓練后,學生必定能熟練掌握其中兩三種,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習作分板塊訓練,是為了更有效提升作文寫作水平。而一篇完整的作文不是各個板塊的簡單拼接組成,它需要一些過渡,將各個部分有機組合,形成一篇高質量的優文,這個過程稱之為建構。
過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筆者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開篇立意,所給材料到觀點的過渡
材料作文,必定要概括分析材料,然后立意,即得出觀點。那么在概括材料到觀點之間,可以常用下列表述方式:“這則材料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得到了這樣的啟示……)”“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卻形象地說明了……(這則材料的寓意是……)”“由此觀之……”“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由此,我明白了一個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這樣不僅在語言表述上不顯得突兀,在思維上也水到渠成。
(二)主體段論證過程中,論點與論述之間的過渡
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通常用三到五個主體段進行論證。而每個主體段則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來論證中心。我們以一個主體段分為例。主體段的論點到結合歷史或社會現象進行論述,這中間需要必要的語言過渡,使材料與觀點緊密結合。寫作中,可使用“回望歷史……”“放眼當下,現實生活也有同類者……”等句子進行過渡,形成觀點與論述之間的自然轉換,文氣貫通。還有一類作文是由自然之物到人類社會,則可用:“物猶如此,人亦然”“物性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等類似此類的語句都很實用,而且容易記住,學生多用幾次,必將得心應手。
(三)主體段之間的過渡
議論文重在說理,那么為了使論述充分、更有條理、更深入,寫議論文必須講究說理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也體現在段落間的過渡、銜接。學生的習作,論證結構通常以并列關系和遞進關系為主,并列關系的段落之間的過渡一般可以借助“同時”“還有”等關聯詞語過渡銜接;而遞進關系的段落之間的過渡則往往可以借助“不僅如此……而且”“更進一步說”以及“更有甚者”等詞句,這些常用關聯詞的使用,有助于語言表達的嚴謹,邏輯的嚴密。
總而言之,一篇優秀議論文,不僅要有深刻的思想、嚴密的邏輯,還要有精當的語言闡述。我們的解構——板塊訓練,側重訓練深刻的思想和論證中嚴密的邏輯,而建構——過渡句訓練,則側重強調嚴密的邏輯和語言的精當。通過這種解構與建構,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將有一定的提高。
三、批改與升格
學生作文完成后上交,接下來就是教師批改的問題了。怎么改是個問題。現在一個班級的學生不少,甚至有的地方達到70人。這種情況下,如果全批全改,則耗時巨大,必將延遲講評,影響效果。所以筆者認為,可以精改與粗改相結合,面批與筆改相結合,以提高批改的速度,提升講評課的效率。其次,將作文批改的規則印發給學生,要求認真研讀,將規則分為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例如:標點符號的規范書寫、阿拉伯數字的規范書寫、沒有標題扣兩分等,這些只要平時多加注意,就可以完全避免的。所以非智力因素要讓學生牢牢記住,平常寫作中絕對避免。而智力因素則是通過日常的寫作訓練等來提升寫作能力。
接下來就是著手批改了。
首先,精改與粗改。精改可以分為全篇精改與板塊精改兩種。全篇精改的話,則從開篇的審題立意——主體段的論證——結尾,按順序找出優點與缺點,并在相對應的部分進行批注。板塊精改可以結合板塊訓練的側重點,針對一處精批精改。我們以一個主體段為例,則按“觀點——事例——分析——小結論述”為批改順序,找出優劣,句句批注。班級學生人數多的話,可酌情按比例或組別,精改一部分學生。然后剩下的部分則粗改,就是按高考的評分標準,直接簡單地按60分標準,根據寫作的情況直接打分。發放給學生之后,可交代一句,對自己作文有疑義的,可帶著作文找教師交流。
其次,面批與筆改。這很好理解,就是找學生就他的作文問題,直接面對面地語言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帶上紅筆,在教師分析過程中,就自己的作文問題做筆記,留下文字印記,回去可反復琢磨,有助于在以后的寫作中揚長避短。言語的記憶更多的時候是暫時性,所以有些問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沒講,而是因為遺忘率太高。筆改參照前面的精改與粗改,這里就不贅述了。
我認為,一篇作文只批改、講評是不夠的。還要有一步重要的步驟:升格。
正常而言,學生的作文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那么,當教師分析講評完之后,就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問題,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升格。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針對問題的所在,再寫一遍。再寫一遍,部分學生是有抵觸心理的。那么,這時教師則可以靈活變通,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升格片段與全篇相結合,最終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么升格?升格,不是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而只是對原文中的個別問題進行“修補”。我們以一個主體段為例。看下面學生的寫作片段: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觀點句)站在橘子洲頭指點江山的毛澤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聞一多,還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郭沫若……(用事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革命先烈的奮斗,我們才有幸生活在今天這樣的盛世。多難興邦,我們國家古往今來一次次地在苦難中站起來,就是因為有一代代的有志之士拋灑青春熱血,扛起民族存亡的責任。(分析)未來,祖國在我們肩上,“奮斗”,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滿腔沒有踐行的激情,它需要我們每一個青年人都付出切切實實的努力。(小結論述)
這是我們板塊訓練中的主體段訓練。這個學生能夠按照訓練要求進行了寫作,論述段要求的步驟能夠逐一完成。但是又有很明顯的失誤,就是事例不能證明觀點。不能證明觀點,是因為在分析論證中沒能寫出其“青春奮斗”體現在何處,不能僅把教材中的人物素材進行羅列就完事了,那么這樣就不能為觀點服務。所以學生升格時,只要將這幾句進行修改。首先,給學生指出問題所在:第一,三個人物的“青春”在哪里?第二,“奮斗”體現在何處?可以提供給學生兩個思路。其一,在人名前面加能夠體現青春年華的修飾語;其二,在人名后面,再寫一兩句關于人物具體的青年時期的奮斗事例。這樣處理,也減少了學生的寫作任務,大部分學生還是樂于接受的。
結束語
高考語文作文可以說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因寫作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往往讓教師倍感無力。所以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重要的不是我們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寫了多少。寫前的作文素材積累最好是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導向,按教材的單元任務要求有方向、有目的、有分類地進行積累,豐富學生的個體寫作資料庫。課堂教學中,不以教師的講解分析為主,在明確要求、提供思路后,就讓學生動筆寫作。特別是解構中的分板塊訓練,可操作性強,正常一節課就可以完成一個板塊的訓練。最后的升格這一步也一定要落到實處,講評之后,及時修正再寫,教師要督促、再檢查、批改,那么這樣一個學期乃至一個學年堅持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將會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王峰.淺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學[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2):96-98.
本文系2022年度霞浦縣教育科研立項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Z-002)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