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學 黃俊鑫
“雙減”政策背景下,各學科、各階段的教學、作業設計發生較大改變,教學、作業內容大幅度減少,質量不斷提高和發展。以“雙減”政策為導向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質量,能夠為習題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本文從三方面分析“雙減”政策對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并從三個層面分析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當下,物理習題教學存在數量多、題型重復、考查點和鞏固點混亂的現象,難以有效發揮物理習題教學教育價值,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趣。“雙減”政策下,有效梳理物理習題類型,提高習題質量,為高效物理習題教學打下了夯實基礎,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有效鍛煉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
習題教學是物理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將物理知識完善、內化、創新、靈活運用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基于“雙減”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效果具有較強影響,主要體現在提高習題教學質量、減輕學習負擔、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三方面。下文以此為切入點,深層次探究“雙減”政策對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高中物理習題教學具有較強實效性,“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看待物理習題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效性,并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物理習題,不斷提高物理習題質量、效果;加強習題教學指導,推動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物理習題,理解習題中蘊含的知識點和物理思維,加快對物理知識的內化進度;提高物理習題教學有效性,構建高效物理習題課堂;充實學生的實踐過程,助力學生全面、深刻地把握、運用物理知識;滿足新高考、“雙減”、教育改革對習題教學、學生學習的要求,不斷提高物理習題教學質量和物理教學效果。
高中時期的學生相比初中、小學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容易在持續不斷的高強度學習下產生懈怠、自棄、抗拒等方面情緒,影響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性。“雙減”政策通過文件形式對教師教學、作業布置進行明確要求,能夠較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學習負擔,并保障學習質量,即減少物理習題數量,不斷提高習題思辨性、分析性和探究性,加強思維、能力方面的鍛煉,真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達到調節心理狀態的目的,在保持學生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物理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
“雙減”背景下,為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選擇經典、探究性習題,還要重視學生個人能力、個人素養的發展,根據學情設計恰當的物理習題。因此,“雙減”背景下,提高物理習題教學質量,能夠滿足物理教學、學生學習需求,助力學生在一定時間的前提下解決、分析不同類型、不同難度、不同風格的物理習題,有效拓寬物理學習、解題視野,培養學生的物理靈活思維能力、解題能力,在探索中形成獨特的解題習慣和解題思路,有效、靈活地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難題,綜合提升學生物理解題能力,使其游刃有余面對新高考和物理學習。
習題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關鍵環節,提高習題教學質量對學生能力的提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價值。因此,“雙減”政策下,教師要依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新課標改革等精心選擇習題、創設直觀情境、開展實驗教學等,提高習題教學有效性,減輕學生的物理學習負擔,提高物理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推動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綜合提升、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改變題海式習題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等為目標,適當減少物理習題數量,并提高習題探究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推動學生在高質量習題中不斷內化物理知識,實現對物理知識的靈活運用,提升綜合物理能力。所以,教師要基于“雙減”政策激發學生的內在解題動機,提高習題教學有效性。
1.選擇生活物理習題,降低習題難度。
基于物理習題教學現狀,教師以學校統一訂購或多渠道習題整合為習題教學素材,雖然習題數量較多,甚至有很多較為經典的習題,但由于習題數量多,重復性習題,學生在解決習題時存在走馬觀花現象,難以停留在某一習題中進行深層次分析、探索,導致習題缺乏針對性。而且,習題教學偏向于教師講解、學生思考,導致學生的物理思維、知識運用等停留在簡單的習題解決中,難以針對性提升解題能力、物理綜合素養,在占用學生較多時間的同時難以發揮習題教學教育價值。基于此,教師要改變習題混亂、重復、數量過多等問題,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貼合的物理習題,推動學生基于生活經驗、生活物理知識來解決物理習題,在降低物理習題難度的同時拓展習題探索深度,并有意識地將生活與物理習題連接起來,是學生會在樹立生活物理運用意識的同時打開解題思維,以此提高物理習題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在習題中提升物理知識運用能力。
以魯科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一“位移變化規律”教學為例。課程圍繞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關系、速度關系”展開,與生活中的時間、速度等知識具有密切聯系。在開展高中生物習題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選擇生活化習題,推動學生基于對生活現象的認知來解決物理習題,降低習題難度,將生活與物理深層次結合,構建符合新課標、“雙減”政策的高中物理課堂。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時間關系、速度關系的學習程度選擇生活化習題,以此保證生活化習題的難度和探究性,充分發揮習題教學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和價值。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習題:“在平直的鐵路上,一列以144km/h 的速度行駛的動車開始減速,經過2min,動車恰好停在車站;在車站停留4min,動車勻加速駛離車站,離開車站2km 時恢復原來速度144km/h。求動車從開始減速到恢復原速度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完成這一習題,能夠加快學生的知識內化速度,并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相同現象時聯想到物理相關知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質量。
2.選擇經典物理習題,培養解題思維。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提質減負”,即提高教學質量、作業質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作業負擔,怎樣落實“提質減負”是教師探究的核心。“雙減”政策下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有效性的探究是對上述問題的具體回應。
習題教學開展的前提是選擇、設計習題,因此,教師可以以習題選擇為切入點落實“雙減”政策,改變習題過度豐富、多元的現狀,轉而選擇典型習題,在學生探究、教師指導過程中實現物理習題的“一通百通”,形成物理解題思維,靈活運用相同、不同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和物理分析、思考能力,提高習題教學有效性,落實“雙減”政策。
以魯科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三“靜電力與電場強度”教學為例。經典物理習題涉及范圍相對廣闊,教師在選擇時可以以單元為最小單位,幫助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梳理、整合單元物理知識,串聯成相互關聯的整體,形成解題思維和解題能力。關于經典習題的選擇,教師要考慮學生能力、習題涵蓋的單元知識點和是否具有代表性,如選擇題代表、簡答題代表等,使學生基于一道物理習題的透徹性研究把握類型性習題,節省物理習題解決時間,提高物理學習質量和效果。如,教師可以選擇質量都是m 的兩個完全相同、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小球A、B,分別用長l 的絕緣細線懸掛在同一水平面上相距為2l 的M、N點,平衡時小球A、B 相互接近,線與豎直方向夾角∝=30。,當外加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時,兩小球平衡水平向外,線與豎直方向夾角也為∝=30。。求A、B 小球的電性及所帶電荷量Q,以及外加勻強電場的場強E。不僅如此,教師還可選擇經典選擇題和填空題,此處不一一列舉。
在傳統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習題解決、知識運用、物理思維具有刻板性、套用性和機械性特點,忽視了物理知識探究性、物理問題多變性特點,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解題能力提升緩慢,難以將物理知識與習題構建聯系,導致雖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習題,但未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知識內在含義,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物理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教師要依據物理習題特點、學生的物理能力和自身教學經驗創設直觀習題情境,降低物理習題邏輯性、抽象性和復雜性,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直觀分析物理習題,構建具象化習題教學,降低知識運用難度,構建良好的物理解題思維、能力基礎,充分發揮高中物理習題教學價值,促使學生在層層深入的物理習題學習中提升物理學習能力、解題能力。
以魯科版高中物理高二選擇性必修一“光的衍射”教學為例。課程圍繞衍射現象、衍射對分辨本領的影響、衍射光柵等內容展開。“光”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不僅可以運用圖片,還可嘗試還原物理習題中的實際現象。高中物理習題以黑白圖、線段圖為主,教師要創設直觀情境,提高圖片的豐富性,以彩色圖片為主,增強學生對物理習題的體會和感受,完全還原或嘗試還原習題中的場景和現象,基于直觀景象幫助學生靈活、綜合地運用物理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講解“太陽光通過窗上的小孔射進漆黑的教室內,落在光滑的反射面(玻璃、瓷磚、油漆)上,這時瞇眼迎著反射方向看去,不但能夠看到反射面上的白點(太陽虛像),還能看到在它兩旁出現一排對稱彩帶,眼縫越細,這種現象越明顯,請分析原因。”這一習題時,學生要想順利解決習題,就要根據習題提示構建具體場景或形象。但許多學生難以根據習題描述或圖像對場景形成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還原習題現象,構建具體形象,幫助學生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并培養學生的形象構建能力,為解決后續問題鋪墊堅實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理領域研究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多元,對物理領域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僅要求學生充分掌握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還強調學生靈活運用物理知識,具備多元、靈活、活躍的思維能力。因此,在開展物理習題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物理學習視野的拓展,還要強調思維方面的啟發和引導,通過一題多解方式推動學生發散思維,打破學生固有單一、刻板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使其在解決物理習題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實現知識內化和物理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物理習題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
以魯科版高中物理高二選擇性必修一“動量及其守恒定律”教學為例。課程圍繞動量與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彈性碰撞與非彈性碰撞等內容展開,具有較強邏輯性、復雜性和抽象性。學生通過學習高一必修1、2、3 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思維、能力和基礎,教師可以結合前面所學構建一題多解課堂,通過一題多解題型和教師指導來啟發、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如,教師在教學“平板車的質量M=8kg,長度L=1m,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4kg 的小滑塊,以速度V0=4m/s 的程度速度,從平板車的左端滑向右端,及假設小滑塊和平板車之間的摩擦系數μ=0.5,求小滑塊分開小車右端時,平板車的速度是多少?(g=10m/s2)”習題涉及牛頓運動定律、運動學公式求解、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等知識,雖然初次閱讀題干平淡無常,但實際上具有較強代表性,學生能夠在分析、揣摩過程中體會習題中蘊含的物理趣味性。因此,在開展習題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10 分鐘解題時間。部分物理思維能力較強、基礎知識夯實的學生運用動量定律解決問題,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闡述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和所用方法,以此啟發學生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回顧以往學習的物理知識,并嘗試分析習題的其他解法。基于能力差異,部分學生能夠分析出其他解決方法,部分學生未能分析其他解決方法,此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回顧動能定理、運動學知識、牛頓運動定律相關知識,為學生解決物理問題提供明確方向,實現問題引導和思維啟發,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有效落實“雙減”政策,提高習題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高效的物理習題教學對學生能力提升、知識內化、思維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學生在解決物理習題過程中梳理相關知識,形成良好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鋪墊堅實的基礎。基于“雙減”政策提高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為習題選擇、創新教學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明確方向,有助于構建高質量的物理習題教學課堂,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