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病是一種全球范圍內對畜牧業和公共衛生均造成嚴重影響的疾病。本文將概述規?;馀霾剪斒蠗U菌病診斷方法和病原特征,并提出防控措施,旨在為養殖業者提供參考,降低布魯氏桿菌帶來的健康和經濟風險,促進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規模化肉牛場布魯氏桿菌病診斷和表現
1.1診斷
布魯氏桿菌病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資料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在規?;馀鲋校坏┌l現有牛只出現流產、睪丸腫大、關節炎等癥狀,應立即懷疑本病。此時,應采集病牛的血液、分泌物或組織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包括細菌分離培養、血清學檢測和核酸檢測等。細菌分離培養是確診布魯氏桿菌病的重要標準,但該方法耗時較長,且對實驗室技術要求較高。血清學檢測如ELISA和凝集試驗等則具有快速、簡便的優點,適用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則能夠直接檢測出病原體核酸,具有非常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1.2流行病學
1.2.1宿主和傳播途徑
布魯氏桿菌主要感染牛、羊、山羊、豬、狗等動物,也可以感染其他野生動物。在牲畜中,流產綿羊和牛是主要宿主。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流產物等)、食物傳播(通過攝入未經煮沸的牛奶、奶制品和肉制品等)、職業暴露(農民、獸醫等與感染動物密切接觸)等[1]。
1.2.2地理分布
布魯氏桿菌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在一些地區的動物和人口中更為常見。感染地區主要包括亞洲、非洲、中東地區、拉丁美洲及東歐等。
1.2.3人類感染
人類感染主要是通過與感染牲畜和動物產品接觸引起的。職業暴露(如養殖業、農民、獸醫等工作者)和高風險人群(如食用生肉或未加工的奶制品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1.3癥狀特點類型
1.3.1急性型癥狀
通常在感染后1~2周內出現,可持續數天至數周。常見癥狀包括高熱、寒戰、體疼、關節疼痛和頭痛、虛弱、疲勞、盜汗、肌肉疼痛、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等。
1.3.2亞急性/慢性型癥狀
在急性癥狀緩解后,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時,癥狀可能出現反復發作或長期慢性進展。這些癥狀可能包括周期性發熱、關節炎、脾腫大、肝腫大、體重減輕和倦怠感等。這些癥狀可能會影響多個器官系統,包括心臟、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和生殖系統。
1.3.3混合型癥狀
在某些情況下,急性癥狀和亞急性/慢性癥狀可能同時存在或交替出現。這取決于個體的免疫狀態、感染程度和治療狀況等。
2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布魯氏桿菌病的出現原因
2.1引入感染動物
感染布魯氏桿菌的動物可能在潛伏期內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病癥,這使得養殖人員難以在早期識別出受感染的動物。由于潛伏期可能持續幾周到幾個月不等,取決于動物年齡、免疫狀態和感染的菌株種類。在這段時間里,盡管外觀健康,但這些牛只已經可以通過分泌物和排泄物傳播病菌,造成疾病傳播。此外,如混合繁殖群體或共用畜牧設施,都可能增加疫病傳播的風險。流產的牛只特別容易將病原體傳播給群里的其他牛,在分娩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布魯氏菌。健康的牛只可能通過接觸這些流產物,或與受感染的牛只共用飲水和飼喂設施而間接感染布魯氏菌[2]。
2.2養殖環境衛生
在養殖環境中,良好的衛生條件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于像布魯氏桿菌病這類可以通過環境中的排泄物傳播的疾病而言。
2.2.1分娩和流產物管理
在牛只分娩或流產時產生的胎膜、胎衣和其他流產物含有高濃度的布魯氏桿菌,如果這些物質未被及時和妥善處理,那么其他牛只通過鼻子或口接觸這些物質時,很容易感染布魯氏桿菌。
2.2.2場地清潔和消毒
定期清掃和消毒牛舍、牧區、喂水和飼喂設施是減少病原體存活和傳播的重要手段。這包括使用適當的消毒劑清潔分娩區、產床、畜欄和任何可能被感染動物排泄物污染的表面。
2.2.3防止積水和泥淖
積水和泥淖的環境為各種病原體的存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并增加動物間病原體傳播的風險。
2.2.4廢物和污水處理
養殖場內產生的糞便、尿液和其他廢物若未妥善處理,同樣會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
2.2.5飼料儲存和管理
飼料的不當儲存可能導致霉菌和細菌增生,不僅影響牛只健康,還可能成為病原體的潛在傳播途徑。
2.3場內接觸管理
2.3.1接觸史
接觸史是關于動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記錄,這對于控制和防止傳染病的傳播非常重要。若養殖場對新進動物和外部動物的接觸史沒有實施嚴格的管理措施,就存在動物之間傳播疾病的風險。
2.3.2新進動物的隔離和檢疫
新引進的動物可能帶有病原體,尤其是從不同養殖環境或地區引進的,一旦有關人員忽視對動物在隔離區進行健康檢查和觀察,就會造成在后續養殖中將潛在的疾病傳播給其他動物,增加疾病傳播風險。
2.3.3外部活動風險管理
動物參加市場交易、展會等活動時,難免會與其他動物接觸,這就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2.3.4控制外來者
在規?;馀pB殖場中,出現訪客或外來服務人員,如運輸工具的司機和獸醫,也可能帶來感染風險。加上養殖場內的有關設施不規范,如消毒、衛生檢查和使用防護服等,就會增加疾病帶來的危害。
3規?;馀霾剪斒蠗U菌病的防控措施
3.1建立健康管理系統
3.1.1動物健康監測
在肉牛養殖中,首先要定期對養殖動物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包括體溫、呼吸頻率、糞便質量、胃口、體重變化等,保證能及時發現潛在的疾病隱患。其次要在養殖中及時觀察和記錄動物是否出現異常癥狀,如食欲減退、活動遲緩、消瘦、腹瀉等。
3.1.2定期疾病監測
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定期的疾病監測計劃,包括抽樣檢測、統計分析和流行病學調查等,與當地衛生和獸醫部門的合作。在疾病檢測過程中,為了提升疾病檢測的準確性,有關人員要結合病癥類型選擇適合的檢測方法,如血清學檢測、病原體分子檢測、免疫組織化學等,以確保及時發現潛在的疾病威脅。
3.1.3疫苗接種與免疫計劃
疫苗接種作為疾病科學預防控制措施,在接種期間,有關人員要根據動物種類、生理狀態和所在地區的流行病學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計劃,確保動物接受到必要的疫苗接種。此外,為了為后續的接種工作提供有效性,要維護疫苗庫存,確保疫苗儲存條件合適;詳細記錄免疫接種日期、劑量等信息,跟蹤免疫效果。
3.1.4生物安全和衛生管理
在養殖期間,有關人員要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減少外部病原體進入養殖場,包括限制訪客、檢疫新進動物、定期消毒重要區域等,也要建立規范的清潔和消毒程序,特別是養殖環境、飼料和飲水設備、仔畜、分娩區等需要特別關注的區域。
通過以上措施,養殖場能夠定期監測動物健康狀況,快速發現疾病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治和管理。同時,健康管理系統還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數據,為養殖場制定合理的免疫計劃、生產管理及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支持,降低疾病帶來的影響。
3.2疫苗接種
首先,要根據當地獸醫部門建議和規定,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動物進行布魯氏桿菌疫苗接種,在接種前確保接種環境的清潔和消毒,減少交叉感染風險,由經驗豐富的獸醫或接種人員進行疫苗接種,確保按照標準程序進行接種操作。其次,針對疾病接種,要制定完善的疫苗接種計劃,以確保接種時間、劑量和頻率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并且應在動物進入養殖場后盡快進行疫苗接種,根據動物生長發育階段和季節性因素,制定合理的接種時間點。同時要確保疫苗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條件符合要求,避免因儲存不當導致疫苗失效,針對已經接種的動物,要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種記錄,包括疫苗批號、接種日期、接種動物數量、接種人員等相關信息。最后,對已接種的動物進行定期監測,觀察其健康狀況,確保充分發揮疫苗的免疫作用,并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不適反應或異常情況。
3.3人員疾病管理培訓
首先,工作人員應該學習有關布魯氏桿菌病的基本知識,包括病因、臨床表現、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措施等,了解對布魯氏桿菌病的癥狀和疾病的早期識別及處理措施。其次,要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包括培訓時間的安排、培訓內容的布置及培訓方式。并確定需要參與培訓的工作人員范圍,包括獸醫、養殖場主管、技術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等。此外,為了提升培訓效果,可以采用課堂教學、實地指導、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提高培訓效果和工作人員的參與度。最后,可以請當地公共衛生管理部門或獸醫專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解答工作人員在培訓中遇到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定期安排專家進行輔導和檢查,確保工作人員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掌握。
3.4.1建立清潔和消毒程序
制定包括場區、牛舍、分娩區、隔離區等在內的全面清潔計劃,包括表面清潔、床塵清理、飲水系統清洗等。針對不同區域和設備,制定相應的消毒計劃,選擇適當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確保徹底殺滅病原體和細菌[3]。
3.4.2定期清潔與消毒
定期對牛舍內部和場區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包括地面、墻壁、圍欄、飲水設備等的清潔和消毒。尤其要對分娩區和隔離區加強清潔和消毒頻率,確保這些區域的清潔度和無菌狀態。
綜上所述,規模化肉牛場布魯氏桿菌病防控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有關人員通過在養殖中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種和病死牛只處理等措施,不斷降低疾病對于產業發展的風險,提升疾病防控效果。只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布魯氏桿菌病在規?;馀鲋械膫鞑ズ吐樱U吓V唤】岛褪称钒踩?。
參考文獻
[1]蔡厚坤,魏星,王晉等.規?;霾际蠗U菌病凈化技術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3(12):115-116.
[2]王娜.規?;馀霾剪斒蠗U菌病的診斷、凈化以及防控措施[J].畜禽業,2022,33(9):88-90.
[3]劉軍.規?;霾际蠗U菌病的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18(9):21-22.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覃磊,陳勝文,何彩美,黎益圖,楊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