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聲呢喃,一幀邀約。萬物此刻都奔赴一場生命的盛宴。在南燕村榮獲“廣西傳統村落”稱號的大喜之日,“燕子節”的舉辦,恰逢其時。
我們的田野調查小組來到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遠山疊翠,晨光迷人。一個偌大的木雕燕子,在南燕村口展起雙翅,見人就飛,我分明看見那是一個溫暖的擁抱。是的,我們又來了。
農歷二月二,也叫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盛大的節日。這一天,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一個叫南燕的小村莊,要過自己的傳統節日“燕子節”。
南燕,在今天叫那練。村里人喜歡叫過去的名字“南燕”,說是老祖宗留下的,“燕子南回”,就這么簡單,“祖祖輩輩幾百年來都這么叫,我們習慣了”。
燕子是中國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對象。《詩經》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惫糯B、鳳者,燕子也。燕子與中國人早有前世盟約?!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在詩人眼里,燕子是春的使者。
在南燕村,三百年來的暑往冬去。燕啼聲帶來春訊,喜歡在田野上空翱翔,捕食螞蚱、飛蛾、葉蟬、蟋蟀、蚊蠅。在那個農作物產量低、不擅農藥噴灑的年代,燕子就是莊稼的守護神。食不果腹的農家人視其吉祥鳥,呵護有加。暖陽初春,南燕村的人們就開始念叨燕子:“升蒙退嘛(請你回來)!”小村莊就會有一種聲音響起來,“包唷平安(保佑平安)!”從人們心底,從田野里,從樹椏到屋檐。整個小村莊都在翹首期盼,人們把屋子、村子打掃干凈,希望燕子歸巢住到家里。
燕子,壯話稱“孥(nu)唵(an)哦(o)”。既是節日,就少不了儀式,這是南燕人多年來的一種默契,約定俗成。
首先迎“燕”。上午9點,乾隆貢士、奉直大夫施國周第九代孫施紹良,引導敲鑼打鼓舞獅隊舞至村口。上午11點按古禮制、用壯語面對“燕子”致請辭:“孥唵海它(燕子開眼),升蒙退嘛(請你回來),包唷平安(保佑平安),包唷發財(保佑發財)!”
據說乾隆后期,村里就有敬燕祭燕的習俗。燕子是候鳥,春來冬去,北往南回。飛進百姓屋檐,伴隨人們飲食起居,出雙入對,生兒育女。和人類相互映襯,含著溫情,最有人間煙火氣。人們愛燕子,是從骨子里的。每當燕子北飛,村民就牽起無限鄉愁,特別是施姓一支。
施,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源起齊魯吳興,周代的諸候,魯國的大夫,傳到惠公五世孫,以祖名為姓。這支施姓在發展中逐漸向南遷移至齊、魯(江蘇、浙江)一帶,后到閩、粵,并且在吳興郡發展成為望族,開枝散葉。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施姓先祖施文杰到這里,開村立寨,距今已有310年歷史。到嘉慶、道光時期發展成望族,出過很多文士武將,更有“一門三進士”傳世佳話。由于村中地形似燕子,每年春天都有很多燕子,到各家各戶堂前筑巢繁衍。初春時節,晨風起,小窗外。朝露日升,萬物爭俏。人們看見燕子出雙入對,喁喁私語。有感于其恩愛托付,撫養孩子的辛勞,產生強烈共情。久而久之,南燕村由此得名。而燕子節成為獨有的傳統民俗節日,始于乾隆后期,盛于道光、咸豐年間。
當年咸豐進士施澤涵在村里過節,驚奇于“人燕共處”景觀,聯想到秋冬時節,燕子和自己一樣,經年外出,歲歲漂泊,平添一份惆悵。如今春上南歸,奔赴團聚,大家共享天倫??吹酱迕衲复茸有?,弟恭兄謙,孝悌忠信。他親切又感動,即興寫下對聯:“燕來家家旺,子孝代代興”,家傳戶誦,人人參與,代代接領。盡管朝代更迭村名已變,這個節日卻一直傳承下來。
道光年間,先祖想讓燕子長駐,決定請工匠雕刻燕子,安放祠堂祭拜。76歲的施慧元說,在民國時期,燕子節非常熱鬧,隆重。村們除了抬“燕子”游村,還請廣州戲班來唱戲,慶賀。每每說起看大戲的盛況,大家總收不住無邊的遐想,仿佛當年的車馬又踏過土地,驚動遠近的飛鳥鳴啾,和著春天氣息,在田野間、在山嵐里回蕩?;貞浲?,少年的他還因爬上“燕子”挨了父親一巴掌,被喝斥“這是神鳥!”后因“破四舊,立四新”,木雕燕子被焚毀,燒了兩天兩夜,煙霧裊裊,久久不肯散去。村民熏紅的雙眼,淚光點點,都不忍離去。
時光掠過天邊,落在2020年的秋天。施慧元,這個來自民間的藝術家,決定還原燕子模樣,他的想法和村民一拍即合。在鐵鈴嶺上,人們找到一棵高大的老樟木,恰巧有一處椏枝,微微翹起形似燕子,凌空展翅。于是二十多個后生,砍,鋸,揪,拖,拉,硬是把千斤原木從山上扛到大寺鎮上。施慧元在自己的工藝房,一待就是一個冬天。進入古稀之年的他,照著眼前的、記憶中的燕子,“哧啦哧啦”,一點一點地刨,一點一點地刻,燕子在他的手中成千上萬倍地擴大。細碎的鋸末在空中飛揚,薄薄的刨花片片飄散。剔槽、鏟削、鑿眼,深情的雙眼對視,直把燕子看活過來?;藥讉€月的時間,一只約摸兩米長寬的“燕子”啾啾落地。將翱將翔,栩栩如生。2021年正月初二,眾人抬著偌大的木雕燕子,“升蒙退嘛(請你回來)”,村民心中的燕子終能長駐人間。春天一到,燕子隨身帶著大剪刀,咔咔咔咔,裁出滿園春光,牽引人們情愫。
迎燕之后是游“燕”。上午11時5至40分,請到“燕子”后,傳承人施紹良致敬辭:“孥唵退蘭(燕子回家),升蒙游灣(請你游村)!”只見獅子隊敲鑼打鼓,由醒獅引路,十二人抬“燕子”環村巡游,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由醒獅引路,村民們在后燃放鞭炮,依次隨行,護送“燕子”環村游行。每游到一住家門就停下來送“福谷”,寓意住戶五谷豐登。
南燕村物寶天華,瓜瓞綿綿,甲于邑內。聽老一輩人說起往事,眼神深邃而有神。這里的人有膽識有勇謀,文韜武略,英才輩出。
施國周,1757年生于南燕村(現那練村),師從乾隆進士馮敏昌。1782年考入國子監,1791考獲貢士,皇清例贈儒林郎誥封奉直大夫附貢士。因官聲、政聲、民聲佳,其次配符氏授封八品儒人。施國周晚年回鄉,傾盡物力財力建祠堂、辦學堂等,為家鄉做了許多興村旺村護村的善事。他賡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惟讀惟耕,崇文尚武,言傳身教,嚴謹治家,后代先后出了三個進士和多個抗法、抗日、抗美的從軍報國英烈。為了防止后人數典忘祖,他立下家訓:“創業維艱祖父備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p>
施映墀,光緒營千總,生于道光年間。曾率部隨馮子材出關抗法,班師后又率部隨馮子材去瓊州(今海南)平定黎、族叛亂,光緒十二年殉職于瓊州。他青年從軍,外出抗法,內戡叛亂,浴血疆場,為國捐軀。他抗法時用過的長刀,每年都在燕子節展出,成為村中一道景觀,亮煞孩子們的眼球。
施澤瀏,1831年生于南燕村。同治行都指揮司都司,正四品武官。還鄉建有“都閫府”(清朝四品武官府?。?,修筑炮樓、城墻、護村河、護村塘等,為南燕村百姓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不少貢獻。光緒十三年(1887),時任四品欽州知事李受彤(東興“大清國欽州界”碑勒名者)授予其“功德匾”一塊“德徴上壽銜重干城”,意謂防衛界有極高威望的將領。
南燕村是一個壯族古村落,建有那練、生雞、那通等七個閘。后來陸續遷入吳、劉、李、黃、陳、韋共七姓。各姓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閘,是古代有錢人在宜居宜業的地方,建城堡式的住宅群。住宅周邊建高大的圍墻,圍墻四角建有炮樓,目的是保護閘內人居和財產安全。當時那練閘和生雞閘共走出了三個進士和多位武官,名聲在外。當地民間流傳“馬崗嶺兩頭高,望過那練花蓮朵,望過周鄰乞丐房”,幾乎人人都會唱。
民國初期,南燕生雞閘擁有很多槍炮設置在炮樓上看家護院,防止外人入侵。1939年11月15日,日軍從欽州龍門登陸,侵略欽州。聞訊,南燕生雞閘的住民就迅速作出抗擊日軍侵略的準備。加固城墻,拭槍擦炮,挑選幾十名青壯年組成抗日護村突擊隊。全村上下眾志成城,嚴陣以待。若日軍入侵,就叫他們有來無回。
在欽州城區魚寮街,我曾遇見一位90歲老者。他經常在一馬路與二馬路之間的河堤上,給人們講古仔。他說,當年日軍從龍門登陸,欽州居民為避日軍鐵蹄,緊急離開城區,疏散到外地躲避,躲到哪哪都不安全,唯有躲到南燕生雞閘最安全。因為那里有高大圍墻,有炮樓,有槍有炮,而且住民驍勇,侵略者肯定不敢入侵那里。事實正是如此,侵略者到周邊村莊,村民躲到偏僻的那冷村,以為安全了,可是后來被侵略者發現,隨即追到,血洗該村,殺死一百多人。侵略者在大寺、貴臺盤踞多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删褪菦]有入侵相距不遠的南燕村,真是奇事!
南燕村背靠馬崗嶺(山脈),解放前山林茂密,有老虎出沒,危害到村里人畜安全。村里一位婦女上山采草藥被咬死并吃掉一半。為了消除虎患,村里藝高膽大的同胞三兄弟,自告奮勇去伏擊捕殺老虎,為民除害。老大操大刀,老二端利銚(古代兵器的一種)、老三持鐵棍,到名叫粽葉溝的地方潛伏守候。天將黑時,密林里發出響聲。老三驚叫一聲,老大老二迅速聞聲靠過來。一只吊睛白額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倏地從密林里竄出來,兩跳一躍就赴向老三咬住右手,說時遲那時快,老二用銚使盡全力猛刺下顎,老大用刀猛劈頭殼。老虎受傷發怒,瘋狂撲向老二,不愧是練武之人,老二敏捷用銚往上刺,與老大合力搏殺。經過近十分鐘的搏斗,終于為村民除害。但老三右手被咬斷,落下終生殘疾。景陽岡武松打虎威名傳,那連村兄弟打虎美名揚!
施乾元,那練村人。7歲入私塾讀書,在村里是有文化會武功,懂得忠、義、禮、孝之人。作為長子他孝順父母,作為長兄他關愛弟妹。長大后立志從軍報國。1933年,24歲的他參加國軍,編入粵軍陳濟棠19路軍。1938年2月所部與廣西李宗仁所屬一部合編為國軍第31軍。奉命北上開赴臺兒莊抗日戰場。在津浦線南阻擊增援臺兒莊之敵,確保中心戰場圍殲日軍的勝利。日軍不惜一切代價,派飛機、大炮輪番轟擊。但防守國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以劣勢的武器和血肉之軀抗擊日軍天上地下的立體進攻,牢牢地守住了陣地,為國軍取得臺兒莊大捷立下奇功。由于攻、防雙方都在拼命,戰況異常慘烈,陣地上尸橫遍野。施乾元就在這場阻擊戰中壯烈殉國,年方29歲。
中華民族崇尚鐵血男兒浴血疆場當馬革裹尸還的氣節,但施乾元戰死沙場,尸骨散落在他為抗擊日寇而用命的土地上,無尸可還。為了褒揚烈士,民國二十七(1938)年8月的一天,當時的民國政府地方民政部門曾送來烈士證和撫恤金,并簡要說施乾元犧牲的壯舉。聽罷,家人如晴天霹雷,悲痛欲絕,但為家族能出一個抗日英烈感到光榮與自豪。第二年,族人擇吉日,用施乾元未從軍前穿過的一套衣服和用紙寫上他的出生年月日時辰(當地稱年生),一起埋在村后背的奇白鶴嶺上,立衣冠冢,供后代清明祭拜。
施貢元也是那練村人。1936年參加國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保衛泱泱中華,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全面抗戰,向全國發出號令:“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睍r年23歲的熱血青年施貢元響應國家號令,義無反顧,棄犁從戎。1937年10月,所在部奉令投入慘烈的淞滬會戰。由于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積聚陸、海、空強大力量攻打上海。國軍動用精銳部隊,鏖戰三個月,上海淪陷。施貢元隨余部撤往南京。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由于國軍連連戰敗,士氣低落,加上撤入南京的部隊非傷即殘,根本沒有戰斗力,南京淪陷。施貢元和其他沒有及時撤出的國軍兄弟一樣,成了日軍的俘虜。日軍占領南京后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把被俘的國軍官兵驅趕到大操場,用機關槍交叉掃射,站在兩旁的國軍官兵紛紛倒地。施貢元站在中間。日軍就是讓看到兩旁倒地而死的兄弟感到害怕而投降。日軍的暴行嚇不倒國軍官兵,反而激起對日軍的滿腔仇恨。施貢元和兄弟們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民族氣節。日軍無計可施,最終把他們抓去做勞工。
日本投降后,他被釋放重回國軍隊伍,奉命駐守上海。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戰斗打響。他和所部國軍兄弟商議“不打內戰”。當解放軍進攻上海時,深具民族大義的他,一槍不放就歸降。他從軍十多年,歷經生死,無時無刻都牽掛含辛茹苦的父母。回鄉后經常向村民們講述當年的抗日故事。進入80年代,黨和政府開始關注那些曾出生入死的抗戰老兵,民政部門深入調查,造冊登記那些曾參加抗戰的老兵,準備發放補助。可惜施貢元等不到了,1988年8月13日,也就是51年前淞滬會戰開始的那一天,離開人間。
施炳才,1968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由于當時國際形勢緊迫,所部奉命于1968年6月參加抗美援越戰爭。根據命令其部負責防守安沛市,抗擊美國侵略者,保衛越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施炳才等中國軍人不辱使命,冒著隨時被美軍飛機轟炸的危險,加強戰時巡防。一天美軍五架飛機轟炸安沛市,中國防空部隊迅速打擊,擊落了三架敵機。負責巡防的施炳才和他的戰友們冒著生命危險,奮不顧身沖到被炸塌的建筑物搜救死傷的越南人民。由于他巡防在被轟炸的區域內,強大的爆炸聲把他耳膜震裂流出鮮血,但他全然不顧,舍生忘死,全力救護唇齒相依的越南人民,展現了中國軍人不怕犧牲、敢于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鑒于他的英勇表現,越南政府決定由時任總理范文同簽署嘉獎令,對施炳才予以通令嘉獎。1969年10月,完成使命后所部奉中央軍委命令,班師回國。后移師新疆庫爾勒,守衛西北邊疆。
民風淳樸壯鄉美,文韜武略英才聚。每一個名字后都是一段英雄傳奇。村中老前輩談起往事,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熱鬧而祥和的儀式,守護心中的“燕子”,從村這邊到邊那邊,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和游客。
儀式最后一個環節,敬“燕”。上午11時40分至12時,環村巡游完村后,把“燕子”請回古榕樹下山廟,在燕子前設敬臺,放上“三牲”和谷物等供奉品,在傳承人的主持下村民們舉行敬祀活動。主持人用壯語致敬祀辭:“孥唵休蘭(燕子入屋),蘭蘭平安(家家平安),孥唵休蘭(燕子入屋),米災米難(無災無難)?!比缓蟠迕駛冸p手合十集體敬拜。燕子歸來,國泰民安,燕子入屋,家家平安。
敬祀活動結束,品味傳統民俗。南燕村村民招呼遠方的來客,品嘗壯家美食。艾糍粑、黑糯米飯、五色飯等成了大家舌尖上的獨特味道。邊上一大煲清涼的金花茶,為來客解渴。人們一邊聆聽戰爭年代的感人故事,一邊觀賞傳統文藝節目。村民們里三層外三層,唱山歌對情歌?!摆s狗落鍋”“守烏龜蛋”“鐵箍滾輪”等傳統游戲,趣味橫生??床刹?、打陀螺,自拍、合影,活動氣氛美好而熱烈。
熟悉的陌生的,看一場表演,參加一場活動,大家便熟絡起來,成為朋友。女子剝果,男人遞茶。大家圍坐一起,說眼前,說當下。
南燕村離八寨溝出入口15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718人均為壯族。這里地處丘陵平原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茶、黃皮果、三華李、楊梅等。山上有山豬、山雞、山雀、鷓鴣等多鐘野生動物活動。水里有草魚、鰱魚、斑魚等原生態水產品。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是原生態保護得比較好的傳統村落。南燕村右側山溝有個石灰石溶洞,村民叫寶鴨洞。清澈的泉水從洞口流出,約40平方,深3米多。據老人說當年洗被鋪蚊帳,不用什么洗滌劑,只要放池里搓幾搓就好像新的一樣。原因是泉水里硒的含量非常高,硒有潔凈功效。好些年前,村民集資十多萬元請勾機進行整治、清洗,至今仍有泉水潺潺流出。我們品咂著這里的一水、一景,無不心曠神怡。一陣山風掠過,如一口老酒,將屋后的竹、田邊的菜,和山上的樹林灌醉,在陽光下顫擻擻。
“鄉村振興”如火如荼,舉國上下一片機聲隆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擼起袖子干,奮勇爭先。
2018年,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的南燕村,召開動員大會。村民們信心滿懷,不等不靠,謀劃發展自己的家園,踴躍集資十多萬元用于修環村路基和村莊環境整治。村民的干勁感動了上級領導,爭取項目資金一百多萬元鋪設了1.5公里的硬底環村路,安裝30盞太陽能路燈,修建公共廁所。由于有黨的好政策以及村里的環境改善,部分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回村創業。
首先回來的是施紹福。他利用外出打工掙到的錢作為資本發展養殖業,20頭母豬200多頭肉豬。幾年間建了漂亮的樓房。在他的引領下,村民相繼找到致富路。每年燕子節到來,90后的施宗山,放下在賀州高速公路工程,回鄉籌備民俗活動。組織村民捐錢捐物,參與到清潔和美化鄉村。他在群里號召、倡議出錢出車,組織村民代表40人10臺車開拔平吉九佰垌,參觀農業產業園,考察貴臺八寨原鄉“美麗鄉村”鄉村建設。借鑒經驗,開拓視野。村民施紹仁有傳統腌制酸芋蒙的技藝,種植近十畝芋蒙。其一家人從事酸芋蒙腌制出售,每年單這項就有七萬多收入。村民施紹昌夫婦有傳統做木薯籺技藝,籺香甜可口,成為特色美食供不應求。
全村七百多人,互幫互助,群策群力。沿著先輩遺志,重拾文韜武略,為教育后輩達成共識。云梯精神煥光彩,特色發展創佳績。欽州市大寺中學結合本地、本校特點,走一條“傳承歷史文化血脈,培養家國情懷人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特色教育發展道路。一方面,深入挖掘大寺歷史名人——馮敏昌、黃明堂以及建于清光緒年間的云梯書院的文化遺存,繼承弘揚其文化內涵,培養胸懷祖國、奮發進取的人才。另一方面,成立民族班,開設民族特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以民族特色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訓兒孫兩行正業維讀維耕。南燕村集資二十多萬修建古祠堂兼用學堂,弘揚保家為國先烈的愛國精神。為立項申報民族特色中學,以壯族大文豪馮敏昌故居為契機,大寺中學同時冠名“敏昌中學”,樹立家國情懷。后輩們也很爭氣。至今有留美博士施鐵,清華大學藥物化學博士施琦,其他名牌、重點學校,不計其數。古村還飛出雙鳳凰,留學美國、意大利的“姐妹花”吳金燕和吳金容。
村民生活越過越好,整合土地資源,發揮土地富硒含量高的優勢,大力種植金銀花、雞骨草、牛大力等中草藥。重拾盛長的石榴、三華李、檸檬、牛柑子,棯子、山楊梅、萬壽果等水果。養殖鷓鴣、山豬、果子猩、偷雞豹(豹貍)、生雀和草魚、鰱魚、斑魚等山珍河鮮。成立南燕生態農業旅游有限公司,打造綠色生態品牌,引進外商建設鄉村,發展農業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文化賦能,助力推動和建設一個村莊美、村民富、鄉風美的現代新農村。
一直奔忙在挖掘廣西壯族傳統文化和申報傳統古村落的專家組成員,一邊考察一邊贊嘆:“南燕名不虛傳,是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壯族古村,古村落原生態保護得非常好,名不虛傳!”
南燕山水靈動,是一處世外桃源。欣聞南燕村榮獲“廣西傳統村落”稱號,“燕子節”獲列欽州市非遺名錄,其獨特的文化被電視媒體爭相報道。作為非遺工作者,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深深愛上這里的人文風光。伴著和煦暖風,帶著春天的喜悅,聽村民暢想未來。燕子南回,是一種鄉愁更是一種執著。賦予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勤勞、勇敢、顧家的情懷,像石榴籽一樣抱團、凝心聚力的文化內涵。
足下所踏,風光迷人。眼前古村落民風淳樸,古跡猶在、古韻猶存,在春天的感召下,明亮真切,充滿勃勃生機。這與中國人追求幸福生活,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分不開的。萬物生,草木長。我們還會來的,來年相約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
作者簡介:
梁沃,記者,編輯,非遺研究人。第四屆魯迅西南文學院學員,廣西作協會員,欽州作協副主席。散文刊發《延河》《文藝報》《中國地理·廣西卷》《廣西文學》《南方文學》《三月三》《紅豆》等報刊。作品入選“廣西潛質作家百名展”。著有《今天的覺明天醒》《指間花》等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