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源
大陵穴,別名“鬼心”“心主”,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和輸穴。大陵穴始見于《靈樞·本輸》,“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穴具有寧心安神、和營通絡、寬胸和胃的作用,臨床運用時易于操作、危險性小、療效顯著,是臨床常用腧穴。大陵穴相關的古籍條文以及腧穴配伍尚未有系統的整理歸納,腧穴的優勢病種及配伍使用規律尚未明確。本研究整理新中國成立前大陵穴的文獻,歸納總結其優勢病種及與其他腧穴的配伍規律,為大陵穴的腧穴研究和臨床運用提供參考[1]。
1.1 文獻檢索《中華醫典》[2]作為檢索源,檢索文獻的時間排序參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3];以“大陵”“鬼心”“心主”為檢索詞。
1.2 納入標準大陵單穴、配伍治療各類病證,信息完整的醫籍文獻;治療措施不限。
1.3 排除標準大陵穴輔助定位其他腧穴的條文;涉及大陵,但未行相關治療或治療無效的條文;重復條文僅保留所在醫籍最早的1條。
1.4 數據規范化處理參考《腧穴名稱與定位》[4]規范腧穴名稱,如“鬼心”統一為“大陵”,“人中”統一為“水溝”,“絕骨”統一為“懸鐘”等。參照《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中醫內科學》[6]、《中醫外科學》[7]、《中醫兒科學》[8]、《中醫耳鼻咽喉科學》[9]、《中醫眼科學》[10]等規范病證名稱,如“翻胃”規范為“噎膈”,“久瘧”規范為“瘧疾”等;未能規范的病證按照醫籍原文錄入。
1.5 數據錄入選定2人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條文,提取書名、章節、作者、原文、中醫病證、配伍腧穴、腧穴歸經、特定穴屬性與操作術式等相關信息,利用Excel 2019建立大陵單穴、配伍主治病證、配伍腧穴以及配伍腧穴的歸經與特定穴屬性等數據庫。大陵穴主治的單項條文常包括多項病證,以標點符號為標志進行劃分,統計病證時對條文不重復計數。存疑條文由小組討論或提交專家評估。
1.6 數據分析使用Excel 2019進行單穴主治病證,配伍主治病證,配伍腧穴的歸經與特定穴屬性進行頻次分析。
共納入醫籍36部,條文245條。
2.1 主治優勢病證單穴主治病證共23種,合計頻次為63次;配伍主治病證共56種,合計頻次為209次。定義病證的平均頻次為X,公式:X=病證總頻次/總種類,將≥X的病證定義為優勢病證[11]。單穴主治優勢病證的頻次≥2.74次,包括胸痹、心悸、狂證、嘔吐、喘證、淋證、血證等12種。見表1。配伍主治優勢病證的頻次≥3.73次,包括胸痹、心悸、脅痛、黃疸、瘧疾、嘔吐、腹痛、噎膈、喘證、肺癰等20種。見表2。

表1 大陵穴單穴主治

表2 大陵穴配伍主治
2.2 高頻配伍腧穴大陵穴的配伍腧穴共151穴,合計884次。定義穴位的平均頻次Y,公式:Y=腧穴總頻次/總個數。篩選頻次≥5.85次的腧穴為高頻腧穴,得到膻中、中脘、勞宮與神門等55穴。見表3。其中,頻次≥20次的,可定義為大陵穴的超高頻配穴,二穴合用為超高頻穴組。

表3 大陵穴高頻配伍腧穴
2.3 高頻配伍腧穴歸經分析經統計,高頻腧穴歸經涉及十二正經、任督二脈,經脈多選用陰經(368,55.34%),其中手厥陰心包經選用最頻繁(99,14.89%);涉及腧穴種類最多的是任脈、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均為(6,16.36%),其次為手太陰肺經(5,9.09%)。見表4。

表4 大陵穴高頻配伍腧穴歸經
2.4 大陵穴高頻配伍腧穴特定穴屬性分析經統計,大陵穴的高頻配伍腧穴中,特定穴使用了52個,占94.55%。特定穴總使用頻次為910次,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3種特定穴分別為五輸穴(399,43.85%)、交會穴(91,10.00%)、募穴(88,9.67%)。涉及腧穴個數最多的是五輸穴(32個),其次為交會穴(7個)、募穴(6個)和原穴(6個)。見表5。

表5 大陵穴高頻配伍腧穴特定穴屬性
3.1 優勢病證探析大陵穴的主治病證涉及內科、五官科、外科、婦科和兒科等,其單穴優勢病證包括胸痹、肘攣、腋腫與心悸等內科病證及喉痹和風熱赤眼等五官科病證,與手厥陰心包經經脈病候大致相符。主治疾病分述如下:大陵穴主治胸痹、心悸,因手厥陰心包經主脈所生病,同時大陵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原穴,“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心包絡有代君受邪的作用,故大陵穴可治胸痹與心悸?!夺樉纳駮穂12]中有“大陵能主心胸痛”“胸中疼痛大陵求”等記載?!肚Ы鹨矸健穂13]云:“大陵,主心中澹澹驚恐”。其次,手厥陰心包經“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手厥陰心包經循行“上抵腋下”“入肘中,下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同時,大陵穴為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大陵穴可治肘攣、腋腫等肘部腋部疾患?!秱浼鼻Ы鹨健穂14]中記載有“大陵主肘攣腋腫”。其三,大陵穴可治療嘔吐,血證之吐血,因手厥陰心包經經筋“散胸中,結于賁”,楊維杰[15]提出了“胃與心包相別通”,取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可治嘔吐、胃痛等脾胃疾病。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記錄有:“噦嘔無度,針手厥陰大陵穴”[16]。同時,大陵穴治療嘔吐、吐血等疾病,不局限于僅使用針刺方式,亦可使用灸法,《千金翼方》[13]中記載有:“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大陵是”。其四,大陵穴在治療喉痹時,常使用瀉法,未使用灸法。因喉痹與火熱有關,而手厥陰經別“出循喉嚨”,對清瀉咽喉火熱有很好的效果,故可治療喉痹。在《普濟方·針灸門》中記載有“治喉痹??诟缮頍?。頭痛短氣。胸脅痛。穴大陵”[17]。同時,大陵穴清瀉熱邪效果極佳,可治療熱盛導致的風熱赤眼和血淋證?!镀諠健め樉拈T》記錄了“治目赤。小便如血。穴大陵”[17]。最后,大陵穴為十三鬼穴之鬼心穴,對諸多腦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特別對于狂證,具有極佳的療效。《普濟方·針灸門》有:“治喜笑不休。穴大陵”的記錄[17]。
配伍主治的優勢病證共20種,涵蓋了除肘攣、腋腫外的單穴主治優勢病證,同時新增了頭痛、黃疸、瘧疾等內科病證、耳鳴等五官科病證及疥瘡等外科病證。通過配伍其他腧穴,將大陵穴的主治病證群拓展了外科領域。治療頭痛時,重視腧穴的原道作用與近治作用,在《備急千金要方》[14]中記載有“頭維大陵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使用了頭局部的頭維穴以及肢體遠端的大陵穴,遠近取穴結合,治療效果更佳。亦有多種特定穴之間的配伍,多種腧穴共同作用,互相促進,治療頭痛?!渡駪洝分杏涗浻小吧頍犷^疼:攢竹、大陵、神門、合谷、魚際、中渚、液門、少澤、委中、太白”,不僅使用了遠近配穴,還選用了多經的五輸穴[18]。在治療黃疸時,常與中脘相配伍,中脘為胃之募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腑會??烧{和中焦,更能通調六腑[19],梳理水道,使濕得排,黃疸乃去?!秱浼鼻Ы鹨健吩?“中脘、大陵、主目黃振寒”“中脘、大陵、勞宮、三里、然谷、太谿。上八穴,皆主黃疸”。治療瘧疾則以泄熱為主,在《古今醫統大全》記錄有“[瘧疾]合谷、曲池、公孫(并刺)、大陵、內關(并宜灸)、大椎第一節(灸)、第三節、小指尖(男左女右灸)”[20],對于虛證久瘧,則需要固護脾胃,《神灸經綸》云:“久瘧:后溪、間使、百勞、中脘、脾俞、胃俞、少府、內關、足三里、曲池、陷谷(溫瘧)然谷、大陵”[21]。治療外科疾病——疥瘡時,以清熱祛風為主,選取大陵配伍小腸經的后溪,三焦經的支溝,清瀉外感熱邪,見于《備急千金要方》載:“大陵、支溝、陽谷、后溪、主痂疥”。而在《神應經》中,則指出了治療由于蟲蝕導致的疥瘡應祛風殺蟲,清熱疏肝,選取了行間、三陰交、百蟲窠等[18]。
3.2 高頻腧穴配伍探析經過數據分析,大陵穴重視配伍特定穴,大陵穴的高頻配伍腧穴有55個,其中,特定穴的占比為99.45%。超高頻穴組共篩選出9組,分別為大陵-中脘、大陵-膻中、大陵-勞宮、大陵-神門、大陵-足三里、大陵-支溝、大陵-合谷、大陵-間使和大陵-陽溪。9組超高頻穴組均為特定穴,其中與五輸穴配伍占比最高。各穴組主治分析如下:大陵-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任脈、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可調和中焦,通利中焦氣機,配伍大陵可治療黃疸、胸痹、腹痛、喘證、噎膈等疾病。大陵-膻中,膻中為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可疏通氣機,寬胸理氣,化痰通脈,與大陵相配,可治療胸痹、肺癰、咳嗽等疾病。大陵-勞宮,勞宮為心包經之滎穴,滎主身熱,故配伍勞宮可治療熱證。勞宮為十三鬼穴之鬼窟,在治療腦系疾病時有良好的效果[22]。二穴相配,治療狂證、胸痹等疾病效果甚佳。大陵-神門,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與腧穴,原穴主治臟腑病,二經原穴合用,治心系疾病最佳,常用于治療胸痹、心悸等。大陵-足三里,取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之意,二穴相配伍,可內外同治,在治療噎膈、嘔吐等脾胃系疾病和胸痹、心悸等心系疾病的基礎上,亦可治療部分體表疾患,朱藝平等[23]選用大陵配伍足三里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陵-支溝,支溝為三焦經經穴,三焦經主氣所生病,經主喘咳寒熱,故二穴相配伍,可治療胸痹、心悸、咳嗽、喘證等疾病。大陵-合谷,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二穴為異經原穴相配伍,可治療各經絡屬的臟腑所生病。同時,合谷具有發汗解熱、鎮痛通腑的作用,故二穴配伍可治療頭痛、胸痹、風熱赤眼等疾病。亦可治療局部疾病,魏小麗[24]使用了大陵-合谷穴組治療腕管綜合征。大陵-間使,間使為手厥陰心包經經穴,同經兩穴配伍,加強了對心包經病候的治療作用,可治胸痹、嘔吐等疾病。同時,二穴均位于腕關節附近,可發揮近治作用,郎翔等[25]使用大陵-間使穴組治療腕管綜合征。大陵-陽溪,陽溪為手陽明大腸經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二穴相配可治療諸多局部痛證,宰風雷等[26]使用大陵-陽溪穴組治療腕管綜合征,劉書鵬等[27]使用大陵-陽溪穴組治療中風后關節痙攣。
大陵穴為五輸穴之一,又為原穴,治療心系疾病、脾胃系疾病常單穴使用,發揮寬胸通痹,降逆和胃的作用。配伍主治的應用頻次高于單穴主治,一方面,古代醫籍中常描述關于大陵穴的病證取穴配伍情況,較少單獨描述大陵穴的效用與主治;另一方面,古代醫家重視多穴聯用,多穴相配,發揮更好的效用。同時,現代研究表明腧穴之間并不是只有效果疊加作用,也存在拮抗作用[28-30],且臨床治療中,取穴的數目與治療效果之間并不是完全正相關,因此,在臨床進行腧穴配伍時,應謹慎思考各腧穴之間的效用疊加,以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前,大陵穴的優勢病證以及主治特色。大陵穴以內科與五官科疾病為主治對象。在諸多疾病中,以治療胸痹為核心,與臨床相符合。通過整理大陵穴的醫籍,分析腧穴的配伍數目及規律,得到了9組穴對及其優勢病證,使腧穴古籍研究與臨床應用更加密切。讓大陵穴在臨床中能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使古籍服務于現代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