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暢 王秋鳳 馬永慶 劉淹清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相應節段頸神經根受累,出現單側或雙側頸、肩痛,伴患側上肢麻木、放射痛等,多發于中年人,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CSR中醫屬“項強、頸肩痛、頸脊急、痹證”等范疇,臨床治療方法多樣。美式整脊是近年來治療CSR療效確切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通過矯正脊椎小關節紊亂,改變脊柱力學結構,減輕頸肩部壓力,緩解神經根壓迫,進而改善相關癥狀[2-4]。但該療法操作前,須對患者的脊椎關節活動度以及有無相關禁忌證進行全面詳細的評估,不僅要詳細觸診患者肌肉軟組織和骨骼,還要詳閱相關影像學資料,預防造成脊髓損傷的風險。聯合中藥、推拿等多種輔助手段能更好地提高治療效果,且能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復發率[5]。劉淹清主任中醫師勤于臨證,博學廣承,臨床運用美式整脊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病證10余載,療效可靠,且擅用盧氏欽安醫學治療疾病,劉主任基于“扶陽”思想常用扶陽宣痹湯,在臨床治療頸椎病患者中效果滿意,且能減少患者復發率。筆者有幸跟隨劉主任于門診學習,本研究重點探究美式整脊聯合扶陽通痹湯在CSR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并評價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86例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中醫科門診2021年10月—2023年1月就診的CSR患者,辨證均屬風寒濕痹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例)。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例,
1.2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6]中CSR的診斷標準,患者有如頭、頸肩部疼痛樣異常感覺,并伴頸項僵硬,頸肩部肌緊張,頸項、肩臂活動受限等典型神經根癥狀;臂叢神經牽拉或壓頂試驗(+);頸部勞損或外傷史;頸部正側位平片提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向;頸CT或MRI可見頸項韌帶變厚、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或突出;受試者自愿參研并簽署同意書。且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無頸髓壓迫征象者;患者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調查。中醫風寒濕證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主癥為頸肩及上肢麻木串痛,以痛為主;次癥是頭部沉重感,頸項僵硬,活動不利,畏風惡寒;舌脈表現為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緊。
1.3 排除標準①有頸椎椎體骨折、滑脫、手術史及非CSR型頸椎病;②頸椎腫瘤或結核致椎體骨質破壞;③先天性頸椎發育畸形;④認知、溝通障礙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⑤妊娠或哺乳期;⑥不能完成本研究。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增加運動刺激頸部,伏案工作者需保持脊柱的正直,注意間隔休息,避免頸椎長時間維持在屈頸姿勢。
對照組給予傳統推拿聯合美式整脊治療。傳統推拿治療具體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頸項部風池、風府、頸夾脊、天窗;肩背部肩井、大杼、風門、天宗;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進行點按 3~5 min;后采用法放松患者頸肩部,同時搓揉患側肩部至前臂,持續5~10 min;再提拿雙側頸項及肩井部肌肉,最后抖動患側上肢數次結束,15~2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療4周。美式整脊具體操作:上述推拿治療結束后,參考《美式整脊技術:原理與操作》[8],患者體位取仰臥位,頭置于床頭外部,首先術者對頸椎橫突進行觸診,確認病變椎體節段,然后將一只手指腹與頸椎橫突契合,另一只手置于患者側頭部,適當用力將患者頭部向后拉伸、側屈和旋轉,鎖定頸椎關節,最后施加小于5°的旋轉矯正力,有時可聽到關節彈響[9]。1次/d,5次/周,共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口服扶陽宣痹湯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葛根20 g,雞血藤30 g,僵蠶10 g,淫羊藿15 g,干姜5 g,炮附片10 g,炙甘草10 g。臨證加減:痛重者加葛根30 g,延胡索20 g,炮附片12 g;久病氣虛者加大黃芪用量至60 g;瘀重者加當歸、紅花10 g;濕偏重者加薏苡仁、蒼術、片姜黃各15 g;麻木重者加全蝎4 g。中藥水煎服,1劑/d,早晚溫服。共服用4周。2組均隨訪3個月。
1.4.2 觀察指標①疼痛情況。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評估2組患者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0分無疼痛,10分疼痛劇烈;1~3分計輕微疼痛;4~6分計疼痛影響睡眠;7~10分計強烈疼痛或疼痛難忍,影響食欲與睡眠,越高計分疼痛越劇烈。②頸椎功能。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評估2組患者頸椎功能依據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1],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頸椎功能越好。③療效判定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相關內容制定。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功能正常;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仍存在麻木及疼痛等神經根性癥狀;有效:癥狀、體征較前減輕,仍無法正常勞作;無效:癥狀、體征未見變化。④復發率。統計2組患者療程結束后3個月的復發情況。復發率=復發例數/總有效例數×100%。
1.4.3 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選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組內差異選用配對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選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4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疼痛情況治療前,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3 頸椎功能治療前,2組N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NDI評分比較 (分,
2.4 復發情況隨訪期間,觀察組復發2例(4.7%),對照組復發5例(11.6%),經比較,2組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222,P>0.05)。
CSR是頸椎病最常見類型,發病率高達60%~70%[12],其發病多認為是由于頸椎退行性變,致頸椎生物力學結構改變,進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血管,產生無菌性炎癥,導致頸痛、項僵及上肢麻木或放射痛等癥狀。也有報道自身免疫也可能參與了此病的發生[13]。中醫認為CSR發病可能為“人年五六十……皆因勞得之”(《金匱要略》),與人體內在之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有關;“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素問·痹論》),與風寒濕外邪侵襲有關;“體虛弱,若中風寒,隨邪所中之筋則攣急,不能屈伸”(《諸病源候論》),與內虛外邪共同致病相關。總屬內虛標實。目前CSR中醫證候暫無統一標準,一般分為風寒濕型、氣滯血瘀型、肝腎虧虛型和氣虛型[14-17],而風寒濕型臨床最為常見。劉主任非常重視“陽氣”在此病發病與治療中的作用,認為中老年人肝腎漸虧,加之久坐或俯頭勞作致勞損筋骨,陽氣不足,氣血失于溫煦,筋骨經脈失于濡養,風寒濕邪得以乘隙而入,正虛邪阻,氣滯血瘀,終致頸項肩臂失榮不通而發病。治療當以扶陽通絡、益氣活血、逐瘀通痹為治則。
美式整脊又稱脊椎矯正技術,通過矯正紊亂的頸椎生物力學結構,復位頸椎椎體小關節,改善椎間盤等組織水腫,促進炎癥吸收,恢復關節組織平衡,改善疼痛、肢體麻木等癥狀[2,4]。扶陽宣痹湯在宣痹湯基礎上以“溫陽”立法,重用黃芪,加附子、干姜、淫羊藿等,以溫陽益氣、通絡去痹為主[18]。
據上述研究結果,干預4周后,觀察組NDI、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美式整脊聯合扶陽宣痹湯能有效減輕CSR患者疼痛程度,促進其頸椎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美式整脊療法通過調整頸椎生物力學結構,松解頸神經根,改善椎間盤、韌帶、血管等組織緊張關系,調整椎間關節失衡狀態,減輕頸肩部組織壓迫,使頸椎功能得以恢復[19]。扶陽宣痹湯具有溫陽宣痹,活血通絡之功。方中黃芪、桂枝益氣溫陽,強衛通絡;附子、干姜溫腎散寒、宣痹通絡;淫羊藿、雞血藤溫腎散寒、活血通經;葛根舒筋解痙;甘草、白芍取芍藥甘草湯之義,可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黃芪中黃芪提取物可減輕炎癥水腫,緩解疼痛[20]。附子含次烏頭堿、烏頭堿等生物堿,具有明顯鎮痛作用[21]。葛根含多種異黃酮,可緩解肌肉痙攣,延緩椎間盤退變[22]。桂枝中桂枝揮發油可抑制炎性因子聚集,減輕炎性反應[23]。雞血藤具有抑制T細胞活化,減輕椎間盤異常免疫反應作用[24]。白芍中白芍總苷可促進無菌炎癥吸收,緩解疼痛[25]。諸藥合用,標本同治,扶陽通絡,益氣活血,逐瘀宣痹。隨訪期間,聯合扶陽宣痹湯組較美式整脊組復發率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偏少有關,未來相關研究可以加大樣本量,詳細比較其復發率差異情況。
綜上,本研究表明美式整脊聯合扶陽宣痹湯應用于CSR的治療,能更好地緩解疼痛、改善頸椎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療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