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非 鄒 坤△ 遲振海 王勝靈 王 鵬
卒中是康復科常見的中樞神經疾病,臨床上65%卒中后生存者因后遺癥而無法自理或喪失勞動能力[1]。偏癱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在卒中人群總體發病率約44%,多發生在卒中后的半年內,該階段是病情穩定且康復潛力最大的恢復期。HSP患者表現為肩部中度至重度疼痛,限制肩部活動和上肢運動,對康復治療產生負面影響,若病情未得到遏制則會發展為肌萎縮、上肢畸形殘疾[2]。目前針對卒中后HSP患者的治療包括藥物外敷、理療干預等[3,4],但臨床長期效果一般。Maitland松動術是指通過關節的功能位運動來協助鍛煉和提高肢體運動能力,其療效已在既往肩關節類疾病研究得到證實[5]。熱敏灸以重視灸感和經氣傳導的特點,近年在卒中后康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循證證據普遍不高[6]。故筆者以熱敏灸聯合Maitland松動術干預HSP,以期為卒中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診于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康復科的108例HSP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制成分組信息卡,將卡片裝入黃褐色紙質信封分配隱藏,納入患者時按入組順序拿取編號信封,完成隨機分組,對數據統計分析者施盲。研究過程有4例脫落,實際完成104例(對照A組34例、對照B組35例及觀察組35例),3組基線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江西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腦部影像提示腦梗死體征;中醫參照《中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7]:偏癱、言語不利、口舌歪斜、共濟失調等,且中風后6個月內出現上肢功能障礙、肢體肌張力增高,患側在休息或運動時伴有中重度肩痛。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性別、民族、籍貫不限;年齡40~75歲;腦卒中病程在1~6個月;自愿簽署知情同意。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A組:在常規卒中治療[8]上聯合熱敏灸治療。熱敏灸操作如下[9]:點燃艾條(江西熱敏灸醫院生產,規格:22 mm×160 mm,成分:艾絨、川芎、羌活、獨活、細辛等),在百會、手三里等進行熱敏探查,當出現透熱、擴熱、傳熱等即為熱敏穴。百會采用單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深透至顱內或沿督脈向前向后傳導。手三里采用單點溫和灸,部分感傳可直接到達頭部,灸至病所,以敏消量足為度,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共治療4周。
對照B組:在常規治療上加用Maitland術。Maitland術操作如下:①分離牽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術者站在患者患側,將雙手放置于患側肱骨近端,用適當力度做出冠狀面牽引動作,使關節面分離;②前后方向滑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術者雙手放置于患肩肱骨近端,固定后用力,使肩前向肩后方活動,達到盂肱關節呈矢狀面滑動的目的;③長軸牽引:患者準備姿勢同前,用枕墊至于患肩下方,術者使用雙手將患側手臂持握,借用自身身體向后傾斜產生的力量將手臂向尾端牽拉,因每次進級時外展角度不同,故需根據進級的情況進行縱向尾側活動;④肩胛骨松動:在此操作時應提前進行患肩周邊肌肉放松,術者單只手將患肢上臂握住,余下一手放置于患側肩胛下緣下,以拇指與其余4指分開的姿勢將其托住,分別往3個方向對肩胛骨進行10次的活動,動作結束后繼續進行滑動肩胛骨的活動,術者將患側腋窩由下向上包繞,一手從肩峰上相對抱握患肩,通過雙手虎口,拇指和其他4指分別進行4個方向的活動,以每秒3~5次速度為佳,上述每個手法操作間隔10 s,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共治療4周。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上加用對照A組和B組聯合治療,操作療程同上。
1.4.2 觀察指標①數字評定量表(NRS);②Fugl-Meyer量表對定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③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觀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變化。
1.4.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評定。治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肩關節活動正常,療效指數≥81%;顯效:疼痛等癥狀有明顯改善,肩關節活動有輕度受限,61%≤療效指數<81%;有效:疼痛等癥狀有略微改善,但關節活動仍有受限,50%≤療效指數<61%;無效:疼痛和功能障礙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5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4 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 2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3組選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RS評分治療后,3組患者NR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NRS評分較對照A組和B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NRS評分比較 (分,
2.2 Fugal-Meyer評分治療后,3組患者Fugal-Meyer評分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患者Fugal-Meyer評分較對照A組和B組更高。見表3。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Fugal-Meyer評分比較 (分,
2.3 Barthel指數治療后,3組患者Barthel評分均有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評分明顯高于其他2組。見表4。

表4 3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評分比較 (分,
2.4 總有效率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3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例,%)
HSP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功能障礙表現,根據HSP肌張力增高的病理特點,多認為其是患肢肌肉痙攣導致的,是卒中后患者在功能康復上面臨的挑戰[11,12]。HSP可歸于中醫學“痹證、偏枯”,《中醫內科學》[13]載:“筋攣節痛,不可以行”,中醫病機在于中風患者體質偏弱,臥床日久而筋脈無以濡養,血運不暢則內有瘀結,治當以益氣通絡、舒筋活血為法。《靈樞經》[14]述:“灸之所宜,火自當之”,可見古醫家對灸療推崇備至。熱敏灸是在傳統懸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技術,有效激發經氣,促進氣至病所,本研究觀察組選取的熱敏穴部位以百會和手三里為主,百會是督脈常用穴,《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15]言:“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所會”,有補陽填陰、醒神開竅之效,發現對百會施灸可顯著改善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經功能,減輕氧化應激損傷。手三里屬陽明經[16],根據“治痿獨取陽明”,灸該穴有調氣血、疏經絡之功。
Maitland術對卒中患者療效顯著,能控制外周神經傳入中樞系統,實現對患者皮層刺激,從而緩解HSP癥狀[17]。本研究采用的Maitland手法主要根據患側關節的活動水平受限,在較大的范圍內進行肌力訓練和運動控制訓練,使關節活動范圍緩緩增加,此外,該運動手法能提高醫患配合程度和依從性,這對指導康復治療和縮短治療時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8]。
《素問·異法方宜論》載:“圣人雜合以治所以異而病愈”,說明中醫聯合多種臨床療法的綜合方案能增強協同作用,本研究熱敏灸與Maitland術聯合療法能有效緩解肩部肌肉痙攣,改善生活質量,對卒中后患者的臨床康復有指導價值,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