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浩 薛 毅 朱嬌麗 王曉芳 金卓卉 王 鑫△
尿路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染之一,每年導致1.5億人發病,即使經過有效的抗感染治療,30%~50%的患者仍會發生復發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1]。rUTI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社會帶來巨大經濟負擔[2,3]。中醫將rUTI歸為“勞淋”范疇,吳門士材學派醫家認為此病多屬氣虛邪伏,擅用益氣透邪的補中愈淋湯防治rUTI。本研究主要探討補中愈淋湯聯合頭孢唑肟應用于rUTI患者,對臨床療效、癥狀改善、炎癥指標及復發率方面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法將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90例rUTI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2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體量指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手冊》[4]中尿路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半年內發生2次及以上或1年發生3次及以上者診斷為rUTI。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5]中關于勞淋的相關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②本研究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③診斷及本次治療前未接受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對試驗使用藥物過敏者;③有泌尿系統結石、畸形等屬復雜性尿路感染者;④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唑肟鈉(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1 g,國藥準字H10890062)治療,4 g/d靜脈滴注,連續使用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中愈淋湯加減口服。補中愈淋湯組成:炙黃芪 30 g,黨參 15 g,升麻 10 g,柴胡 6 g,麩炒白術 10 g,陳皮 6 g,茯苓 10 g,當歸 10 g,桂枝10 g,浮萍10 g,鴨跖草 30 g,車前子 15 g,六一散 30 g,紫菀10 g。口干舌紅者,可酌加麥冬、五味子;身熱溺黃者,可加黃芩、萹蓄;形寒怕冷者,可加炮附片、生姜。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制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尿常規無白細胞,中段尿培養陰性,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尿常規正常或趨于正常,中段尿培養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尿常規顯著改善,中段尿培養偶有陽性;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尿常規仍有較多白細胞,中段尿培養陽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 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癥狀量化評分標準,在治療前后,評估患者尿頻尿急、腰酸乏力、尿淋漓不盡等證候的嚴重程度,無癥狀為0分,輕微癥狀為1分,中度癥狀為2分,重度癥狀為3分,根據嚴重程度進行量化積分,積分與證候嚴重程度呈正相關。③炎癥反應:在治療前后,分別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10 ml,靜置后離心取上清液,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降鈣素原(PCT)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④復發率: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評估尿路感染復發情況。

2.1 臨床療效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尿頻尿急、腰酸乏力、尿淋漓不盡方面的積分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2.3 炎癥指標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IL-6、IL-1β、CRP和PC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上述炎癥指標水平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IL-6、IL-1β、CRP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炎癥指標對比
2.4 復發率治療結束后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復發率對比 (例,%)
復發是尿路感染防治中的重點和難點,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感染發生后,即使經正規抗感染治療,尿路致病菌仍可在腸道上皮細胞內、膀胱上皮細胞內長期留存,導致感染復發[1]。此外尿路致病菌可導致膀胱上皮干細胞表觀遺傳學改變,從而影響膀胱上皮黏膜層,使后續更易出現嚴重、持續的感染[7,8]。
中醫將rUTI歸為“勞淋”范疇,吳門醫派士材學派醫家對此病有較多研究。在病因病機方面,士材學派祖師爺李中梓在《醫宗必讀》載:“勞淋者,因勞倦而成,多屬脾虛”[9]。士材學派第二代醫家沈朗仲在《病機匯論》[10]中載:“勞倦傷中,氣虛下陷,令小便淋漓不快”。均提示正氣不足是勞淋的重要原因。在治則方面,李中梓治患淋多年,痛如刀錐,久服清熱通利而不愈之人時曾言:“醫者皆泥痛無補法,愈疏通則愈虛”[9]。沈朗仲言:“今人之治淋者,專以苦寒通利為主,不知通利太過,則中州氣弱”[10]。在用藥方面,李中梓“勞于脾,宜補中益氣湯與五苓散分進”[9]。沈朗仲以參、芪、歸、術、陳皮、甘草煎湯送服地黃丸;或補中益氣加生地黃、六一散加減[10]。士材學派第二代醫家蔣示吉認為勞淋勞倦則發,治以人參、黃芪、當歸、白術[11]。可見重視扶正,反對過用通利,是士材學派醫家治療勞淋的基本思想。
士材學派第十一代傳人、江蘇省名中醫金慶江在繼承先輩治驗基礎上擬補中愈淋湯防治rUTI療效確切。補中愈淋湯由炙黃芪、黨參、升麻、柴胡、麩炒白術、陳皮、茯苓、當歸、桂枝、浮萍、鴨跖草、車前子、六一散、紫菀組成,全方共奏益氣扶正、透邪外達之功[12]。本研究中,補中愈淋湯聯合頭孢唑肟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尿頻尿急、腰酸乏力、尿淋漓不盡等癥狀,降低IL-1β、IL-6、CRP等炎癥指標,有效降低復發率。《黃帝內經》載:“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補中愈淋湯方中黃芪、黨參益氣,升麻、柴胡升提,白術、陳皮、茯苓益氣健脾,可起到補中益氣之功,中氣足則溲便不變,乏力改善;此外桂枝可助膀胱氣化,合五苓散之意,正可改善排尿不適等癥狀;紫菀為士材學派特色用藥,雖入至高,擅于下趨,使氣化及于周都,改善排尿不適、淋漓不盡[13]。因病屬急性期,方中加入清熱的浮萍、鴨跖草、六一散增加清熱通淋之功;筆者團隊在體內外研究中發現紫菀可促進膀胱上皮細胞內細菌的清除,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14]。腸-膀胱軸異常是rUTI的重要原因,腸道中的益生菌產生的丁酸鹽減少使腸上皮黏膜屏障功能減退,尿路致病菌更易定植;此外膀胱上皮黏膜層的異常也使機體更易出現嚴重、持續的感染[1,7]。黏膜屏障功能與中醫中氣固攝、防御功能頗有相似之處,而黏膜屏障功能的異常類似于正氣虧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補中愈淋湯可補中益氣,可能通過修復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減少復發的作用。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和髓系細胞發育因子與復發風險相關[15],補中愈淋湯聯合頭孢唑肟治療降低復發率可能與其降低IL-1β、IL-6、CRP等炎癥指標水平相關。
綜上,補中愈淋湯聯合頭孢唑肟治療rUTI雖在臨床有效率方面無明顯提升,但更好地減輕了患者排尿不適、腰酸乏力、尿淋瀝不盡等癥狀,降低炎癥指標,減少復發。但補中愈淋湯通過修復黏膜屏障還是減少細菌在組織中的定植抑或是其他機制發揮作用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