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媛
妊娠期嘔吐是婦產科常見病癥,患者在孕早期往往出現惡心、嘔吐、厭食、頭暈、乏力等癥狀,但部分患者惡心嘔吐癥狀較為頻繁,嚴重影響正常飲食。妊娠期嘔吐的發生多與促性腺激素有關,孕期激素的大量分泌容易導致胃酸分泌抑制,長時間惡心嘔吐還會產生一系列并發癥,不利于胎兒的發育,也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常采用補液、止吐、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方法,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盡理想,且停藥后癥狀有所反復。妊娠期嘔吐屬中醫學“惡阻”范疇,患者孕期氣機上逆,脾胃失和,遂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治療應以降逆止吐、調理脾胃為方向。現將柳林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妊娠期嘔吐的工作予以分析,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柳林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妊娠期嘔吐患者10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73±3.29)歲。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59±3.46)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西醫診斷符合《實用婦產科學》[1],患者妊娠期間惡心嘔吐癥狀頻繁,進食量明顯減少,或入食即吐,厭食,精神狀態不佳,乏力,B超顯示處于孕早期。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婦科學》[2],患者主癥為妊娠早期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嘔吐頻繁,常于飲水或飲食后嘔吐,進食困難,次癥為精神萎靡,身體乏力,脘腹脹滿,嗜睡,納差,舌苔白,舌淡,脈滑,符合脾胃虛弱證的標準。②年齡20~4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③通過輔助生殖受孕;④異位妊娠或胚胎發育異常;⑤對治療藥物過敏。
1.3 方法2組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補液量根據患者脫水情況,如脫水嚴重,應適當增加補液量。如患者嘔吐癥狀相對較輕,采用口服維生素B6(天津金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2020319),1片/次,2次/d。對于嘔吐嚴重、失水明顯并伴有電解質紊亂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生理鹽水、葡萄糖、平衡液的方法,并加入氯化鉀、維生素B6、維生素C等。將15 ml氯化鉀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518)、0.2 g維生素B6注射液(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3021023)、2 g維生素 C注射液(浙江康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2777)加入至5%的葡萄糖溶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2409)500 ml當中,進行靜脈滴注,配合肌肉注射0.1 g維生素B1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613)。如患者體質較差,在以上補液治療基礎上,可適當補充脂肪乳、氨基酸。治療頻率為1次/d,7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穴位貼敷、耳穴貼壓、情志疏導的綜合方法治療。①穴位貼敷。將姜半夏、紫蘇葉、砂仁等放入姜汁中調和,形成膏狀,取硬幣大小分別貼敷于患者內關、足三里、神闕、中脘等穴位,1次/d。②耳穴壓豆。在單側耳穴分別取對應的肝、腎、脾、胃、神門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貼敷,貼敷后用手指適當按壓,15 min/次,3次/d,每2 d換對側耳穴,輪流貼敷。③情志疏導。中醫認為肝氣的疏通可影響人體脾胃功能,情志不暢則肝郁,從而加重脾胃負擔,不利于嘔吐癥狀的恢復。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情志疏導,向患者講解成功經驗,鼓勵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情緒,樹立積極心態,通過聽音樂、交談以及其他休閑放松活動,轉移注意力,減輕心理壓力。以上治療時間7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痊愈: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消除,能夠恢復正常飲食。顯效: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明顯緩解,胃腸癥狀明顯減輕,基本恢復正常飲食。有效: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有所改善,可進食。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②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惡心嘔吐、厭食、頭暈、乏力等癥狀給予中醫證候評分,分值為0~3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③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記錄患者惡心嘔吐消除、尿酮體轉陰、水電解質恢復的時間。④胃腸功能。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胃泌素、胃動素水平。⑤復發率。記錄2組患者的復發例數,計算復發率。

2.1 總有效率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惡心嘔吐、厭食、頭暈、乏力等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比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比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治療后,觀察組惡心嘔吐消除、尿酮體轉陰、水電解質恢復的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2.4 胃腸功能治療前,2組患者胃泌素、胃動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胃腸功能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2.5 復發率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00%,對照組復發9例,復發率為18.0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11,P=0.001)。
妊娠期嘔吐是婦產科常見病癥,患者以孕早期嘔吐常見,臨床表現為反復性的惡心、嘔吐,并伴有厭食、頭暈、乏力等癥狀。部分患者孕早期惡心、嘔吐癥狀相對較輕,但仍有部分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嘔吐頻率高,甚至出現脫水,難以正常進食。妊娠期嘔吐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和休息,不利于胎兒發育。而且患者由于胃泌素較高,會引起胃酸以及胰液分泌,使病情發展[4]。所以患者在輕度妊娠期嘔吐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避免發展為妊娠期劇吐,給妊娠結局帶來風險。
總體來看,妊娠期嘔吐多與孕期激素水平變化、胃腸道因素、遺傳、心理因素等有關[5]。女性處于妊娠狀態時,體內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例如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明顯上升,胃酸分泌隨之變化,隨著HCG上升,患者會感到惡心,甚至出現嘔吐。不同患者自身體質存在很大差異,其嘔吐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也會因人而異。另外,妊娠期過度的緊張焦慮同樣會增加嘔吐風險。臨床對于妊娠期嘔吐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通過為患者補液,緩解患者惡心嘔吐的癥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飲食。例如維生素B6、維生素B1、維生素C、氯化鉀等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維生素B6用于治療妊娠期嘔吐;維生素B1用于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氯化鉀可防止進食不足、嘔吐導致的低鉀血癥,同時配合補液以促進水電解質平衡。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雖然短期療效顯著,但停藥后部分患者仍有可能病情反復。
妊娠期嘔吐屬中醫學“惡阻”范疇,人之脾胃互為表里,屬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方可運化水谷,脾胃虛弱,胃氣上逆,則會出現嘔吐。處于妊娠期的患者,經血停閉,血聚沖任以供養胎兒,同時沖氣旺盛,挾肝火上逆犯胃,導致脾胃虛弱,難以承受日常進食消化。故妊娠惡阻的病因多為脾胃失和、沖氣上逆,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是治療的主要原則[6]。考慮患者本身嘔吐頻繁,進食相對困難,中醫穴位貼敷、耳穴貼壓、情志疏導等綜合療法可發揮無創、不需要經過胃部消化的優勢,促進患者癥狀的改善。
穴位貼敷可通過經絡傳導來調和臟腑[7],將藥物貼敷在相關穴位,局部藥物濃度較高,經過局部吸收有助于增強治療效果。其中姜半夏降逆止吐,紫蘇葉理氣止吐,砂仁溫脾開胃,姜汁止吐,諸藥合用有助于理氣安胎、和胃止吐。同時選擇脾胃對應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內關、神闕等,可協助通暢五臟六腑,緩解惡心嘔吐癥狀。人的耳部聚集了眾多穴位的反應點,能夠連接全身臟器,通過耳穴壓豆的外部治療,選取對應穴位,可幫助緩解相關癥狀。王不留行籽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針對患者嘔吐癥狀,選取脾、胃、肝、腎等對應穴位,有利于固腎安胎、健脾和胃、止嘔降逆、舒肝養血,同時神門可鎮靜安神,促進情志調節。而且外部治療避免了胃腸道的刺激及胃腸滅活[8],不會增加患者的胃腸不適。此外中醫重視情志疏導的作用,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情志調節,可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身心處于放松狀態,形成健康的情緒支持[9]。同時,妊娠期嘔吐的嚴重程度與治療的難易程度直接相關,所以當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時應及早診斷治療,避免病情發展為妊娠期劇吐[10]。
本次觀察組和對照組入院后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中醫穴位貼敷、耳穴壓豆、情志疏導等綜合療法,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中醫證候積分、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胃泌素和胃動素、復發率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妊娠期嘔吐的臨床效果值得肯定,有助于改善患者自身體質,加速癥狀緩解,臨床可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