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城/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 錢振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大常委會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牢牢抓住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歷史機遇,把休閑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聚力挖掘和打造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農游景觀和主題活動,提升全區休閑觀光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吸引力,增強農業產業發展后勁。
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專門編制《吳江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21-2025年)》《吳江區休閑農業“十四五”專項規劃》《吳江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規劃》等專業規劃,先后制定出臺《關于系統優化農業營商環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蘇州市吳江區推進共享農莊(鄉村民宿)發展實施方案》等激勵政策。
創建休閑農業品牌。聚焦產業集群集聚式發展,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帶、環元蕩美麗鄉村群兩大片區建設初具規模,蘇小花、白相里、長漾里等多個新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和網紅打卡點不斷涌現,融創桃源森林度假區、藍城曲水善灣等優質鄉村度假項目進展順利,吳江大米、吳江香青菜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逐步打響,全區休閑農業從“獨立盆景”到“連片風景”的發展格局初步成型。
帶動農村增收增效。一大批返鄉創業人員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創業的重要載體,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筑和文化等關聯產業發展,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形成城鄉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相互聯通的生動局面。休閑農業使農村閑置的破舊民房、瀕臨失傳的文藝技能變成為民增收的經營性資源。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吳江區于2021年成功獲評首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區現有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旅游點150余個,其中精品點80余個,走出一條生態賦能彰顯“江南韻”、文化賦能還原“小鎮味”、產業賦能走出“現代風”的具有吳江特色的休閑農業發展道路。
資源要素聚合裂變。休閑農業片區化逐步推動農村從零星發展向集群發展轉變,空間布局從城市郊區和景區周邊向更多適宜發展的區域拓展,創建并豐富眾多主題鮮明、類型多樣休閑體驗新類型、新業態和新模式,從生產要素組合、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組織多樣化方面賦能現代農業,極大豐富現代農業內涵。
科學發展規劃不健全。目前全區各板塊間發展不均衡情況仍然比較突出,環長漾和環元蕩一東一西兩大片區發展迅速,其他片區相對落差較大。部分項目周邊停車難、用廁難、進出道路標識不明晰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農文旅融合不夠深。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規劃并實施的意識不強,缺乏將成熟景區游客引向休閑農業基地的引流機制,節慶活動的推介帶動機制尚不完善。營銷手段主要依靠各經營主體單兵作戰,沒有統一包裝、宣傳,呈現“小而散”的自由發散態勢。管理和生產人員多由農民自己擔任,經營能力參差不齊。
滿足需求檔次不夠。全區現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旅游點150多個,大體可歸為觀光、餐飲、民宿、采摘等四大類,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利用資源差異性不明顯,導致項目同質化、開發低層次化等問題,不能突出“新、特、優”的特點,且與農業生產全生命周期體驗結合不夠緊。
發展要素存在制約。休閑農業用地的土地價格較高,指標難以及時落地。部分休閑農業只將一產和三產連接,多以種植基地采摘、餐飲、休閑項目等相結合,與農產品的加工環節連接較薄弱,產品附加值不高。
以規劃引領促進休閑農業升級。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制定發展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向優勢區域聚集。注重因地制宜與多規合一。有條件的板塊盡快編制實用型村莊規劃,挖掘村莊現有存量,確定休閑農業新建項目選址,把“鄉村振興專項用地指標、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5%可用于休閑農業項目建設”等一批用地利好政策用好。
以完善設施促進休閑農業升級。統籌考慮休閑農業項目周邊交通、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區、鎮、村、點”互通互達公共交通體系,完善慢行道路建設和自駕系統服務信息。吸引本地知名餐飲企業入駐,引導村級經濟合作社和本村本土企業參與精品民宿、鄉村客棧、房車營地等新業態建設,構建特色鮮明、管理規范的吳江休閑農業服務新格局。
以豐富業態促進休閑農業升級。通過舉辦休閑農業項目專題推介、小分隊點對點招商、引入第三方招商機構等模式,吸引國內外大品牌運營商、知名酒店集團進入休閑農業發展市場。利用大公司完備的營銷渠道和專業的運營力量,建成一批高質量、有顯示度的休閑農業項目。
以打造精品促進休閑農業升級。利用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短視頻、直播平臺等線上渠道,借助沉浸式營銷、場景式營銷等新興模式,把營銷范圍覆蓋到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優勢,探索加強與周邊縣區合作,與上海市青浦區、嘉興市嘉善縣等地形成資源互補和文化交流,嘗試打造跨省域的長三角鄉村旅游路線。
以主體培育促進休閑農業升級。出臺休閑農業人才引進和培訓獎補政策,吸引經營管理人才投身休閑農業,提高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和水平,解決人才缺乏困難。引進社會資本,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游企業等投資開發休閑農業項目。
以規范管理促進休閑農業升級。搭建休閑農業服務信息共享平臺,為經營主體提供開放性、共享性服務。強化行業運行監測分析,構建完善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監測統計制度。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搭建農產品電商供銷平臺,充分運用VR、5G 等新技術、新手段,為產品研發、農產品宣傳推廣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以統籌合作促進休閑農業升級。聚焦區域合作,圍繞環長漾、環元蕩、大運河文化帶等三大休閑農業發展片區,組建行業同業協會,發揮各自在市場、農業、旅游等方面的優勢,抱團、打包參與宣傳推介和品牌營銷。聚焦產業融合,推動建立農業產業異業聯盟,鼓勵物流配送企業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形成線下聯展、線上聯銷的新型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