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玉 宋丹丹 劉 琳/江蘇省宿遷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是農業農村部門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環節。宿遷市大力提升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政治能力、法治能力、實戰能力、專業能力、創優能力,積極打造紀律嚴明有正氣、作風過硬有擔當、團結協作有溫度的“三有”執法隊伍,為建設農業強市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錘煉政治能力,在鍛造過硬隊伍上走深走實。堅持將政治引領作為提升執法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推動黨的建設與執法業務互融并進。建立“黨建+”工作體系,每月開展黨建理論、“三農”政策、法律知識、作風紀律等方面學習,邀請干部職工家屬共同參加“家風大講堂”,推廣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標準、亮作為和“雙報到雙服務”等有效做法,持續提升農業綜合執法良好形象。拓展執法講堂深度,開設“農業執法大講堂”學習平臺,邀請司法、公安、法院等部門專家進行專題授課,強化一線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調查取證、法律運用等實務技能;定期組織隊內執法骨干結合日常工作,剖析典型案例、交流辦案心得、拓展業務知識;先后開展“崗位鍛煉述職會”“優秀案卷學習匯報”“農業執法能力青藍對抗賽”等活動,培養既能辦好案件又能講好心得經驗的復合型執法人才。拓寬外出培訓廣度,與農業農村部干部管理學院建立常態化聯系,定期選送執法骨干參與專題培訓;組織全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從樹立法治思維、轉變執法理念、強化應急處置、規范案卷制作等多維度進行系統學習,推動執法隊伍綜合素質整體提升。
夯實法治能力,在推動規范執法上見行見效。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不斷健全推動規范執法的法治保障體系。全面規范執法工作流程,嚴格落實《行政處罰法》及農業農村部《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農業執法“六條禁令”要求,圍繞工作行為、應急備勤、案件辦理、文書制作等12個方面制定《宿遷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規范指引》,進一步明確履職要求和工作程序。規范行使自由裁量權,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立改廢釋情況,依法審慎調整綜合執法事項目錄,會同市農業農村局法規處重新修訂農業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323項,配套制定應用規則,壓縮自由裁量空間,努力推動市域內同一事項相同情形同標準處罰、無差別執法。探索信用評價分類執法監管試點,針對市轄區315家重點農資經營主體,依據近三年執法檢查、行政處罰等情況,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 四個信用等級,與“雙隨機”抽查比例(頻次)反向掛鉤,并建立違法失信主體取消“信用承諾+容缺辦理”、先證后核等適用資格,提升行政執法“無事不擾”而又“無處不在”的差異化監管能力。試點內容被評為全省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創新項目。
強化實戰能力,在工作主責主業上落地落實。堅持圍繞主業提升效能,開展“5+2”“白+黑”常態化巡查執法。種植業領域,在認真落實部省部署安排的“農資打假專項治理”“穩糧保供”等專項行動的基礎上,自行組織“促種業發展,護糧食安全”等專項行動,扎實開展網絡農資打假“凈網行動”,切實提高日常巡查與準確檢查覆蓋面,2023年共檢查種子生產經營主體1200余家,抽檢主要農作物種子293個。畜牧業(含動物衛生監督)領域,建成宿遷市動物衛生監督視頻監控與智能識別系統,在全市生豬定點屠宰廠、病死畜禽收集點和無害化處理廠等116個場所,設置可視化監管系統和智能分析預警網絡;圍繞獸藥經營、飼料生產經營、屠宰場所、動物診療機構等6類主體,逐月排定重點檢查主體和范圍,構建常態化監管、有重點整治的工作機制。漁業領域,重點針對內河水域非法捕撈等違法違規行為多發情況,在古黃河等重點水域建立協管員隊伍,發動基層力量參與舉報監督;在黃墩湖部署漁政無人機智能艙,通過航線規劃、自動巡航、數據調度等方式,有效提升執法監管覆蓋面和精準度。農機執法領域,先后組織開展農機合作社入戶執法檢查、道路安全聯合執法、“鐵牛衛士”等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持續抓好種養環節藥物使用、落實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私屠濫宰等領域常態化執法,認真落實監督抽檢、執法抽檢任務,積極推動食用農產品質量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落地實施,全年對1300余家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入戶宣講。

拓展專業能力,在服務鄉村治理上善作善成。全力服務普法宣傳,充分將釋法說理貫穿于執法全過程,在市內媒體開辦“農業法治園地”專欄,針對農資打假、動物防疫、衛生用農藥購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與群眾生活緊密的執法領域,組織開展“我執法·我普法”系列宣講會,深入各類主體發放宣傳材料,力求通過對生產經營戶的政策宣講和檢查指導,將法理情理講清楚、把條文規定講明白,讓執法一線變成普法前沿。全力守護群眾利益,聚焦假劣農資坑農害農、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突出矛盾問題,主動聯合公安、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會同市檢察院開展黃河廊道漁業資源保護專項行動,與江蘇京宿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簽署《黃河故道漁業資源保護合作協議》,探索設立公益護漁崗3個,借助環衛人員覆蓋范圍廣、機動作業性強的優勢,協同查找違法線索、清理違禁漁具、保護水域生態。全力護航“三農”事業,按照靠前服務、拓寬路徑、主動作為的思路,以護糧食安全、護生態安全、護生產安全、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業執法護發展”主題服務,組織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農機執法上門服務、養殖安全用藥入戶警示等各類活動。
增強創優能力,在提升執法效能上聚焦聚力。每周編印《農業綜合執法工作信息動態》,匯總通報全市農業執法案件查處工作情況,建立重自身建設、樹良好形象、比主責主業的工作導向。注重實施考核激勵,以縣區農業(漁政)執法機構、市支隊內設大隊(科室)為主體,建立平時與定期、定性與定量、自查與總評相結合的執法效能評議體系。市支隊結合執法文化墻建設,建立執法工作實績季度展示榜,曬出各大隊工作成績、評選季度執法之星,作為執法效能評議的重要內容;全市農業執法機構根據執法效能評議情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評選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組織交叉執法教學,面向縣區采取互相檢查、現場辦案、實地講解的形式,先后組織開展假劣農資、獸藥經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現場執法教學活動。加強案卷審查管理,建立完善立案、扣押、處罰決定等6個風險點位的內部審批流程,形成由法規科扎口的案件內審機制,圍繞證據認定、法律適用、文書制作等方面逐案進行書面審核。每年組織案卷評查,抽取種植業、動物衛生監督、農機、漁業漁政、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案件,進行縣際間背靠背交叉互評,逐步消除執法薄弱環節、案卷問題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