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樂
摘 要 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探究新教材背景下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法。嘗試以鏈條式任務驅動,以單篇精讀帶動單元群文聯讀,關注人物與社會環境的共生與互動,剖析特定社會環境中人的生存狀態,探究鑒賞文學作品的新形態和新思路。
關鍵詞 大單元? 主題教學? 任務驅動? 單篇精讀? 群文聯讀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采用大單元的編排模式,關注文本之間的關聯,注重單元知識點的整合和提煉。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為例,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以單篇精讀為基礎,與單元作品進行聯讀拓展,設置“任務鏈條”引導教學,涵蓋單元知識點和能力點,幫助學生內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整合單元內容,提煉單元教學主題
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導讀”中提煉出“單元主題”和“學習目標”。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所選五篇小說都是古今中外小說中的名篇佳作。本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因此應緊緊圍繞這一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展開教學,努力落實新課標精神。五篇小說涉及中國現代小說、中國古典小說、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西方現代派小說,樣貌豐富,風格迥異,它們關照現實生活,飽含了作家對生活的冷峻觀察和嚴肅思考。本單元人文主題是“觀察與批判”,引導高中生領會作家對社會現實和人生世相的洞察和批判,閱讀欣賞小說,學會觀察生活,思考人生,提升審美情趣和品位。
二、基于單元視域,精讀單篇呼應主題
大單元教學要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相互補充,在單元主題統籌下,群文聯讀之前可進行單篇精讀。單篇教學中,要提煉“微、精、深”的子任務,小口切入,深度挖掘。以《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為例,要從小處著手,著重分析人物與社會環境的共生關系,以“人物形象”“社會環境”為關鍵詞,師生對“造成小說中主要人物扭曲變形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的子任務進行深入探討,探究出造成人性扭曲變形的深層原因。
《裝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套中人”別里科夫可悲、可憐、可惡、可恨的典型形象,讓讀者體會到幽默諷刺的語調下批判的力量。小說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進行了充分的鋪排和漫畫式的勾勒,復雜的環境是人物生活的真實空間,人物形象描寫與人物生活的歷史空間和地理空間、情節發展、人物命運走向相生互動。圍繞“探究人性的異化”中心任務,依據“觀察與批判”單元主題和學習目標確定以下教學任務:
任務一:理文脈。通過沉浸式閱讀梳理文章脈絡,采用對話交流的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通讀文本的基礎上,獲取對作品的整體直觀感受,快速找出別里科夫身上的種種套子。
任務二:探意脈。培養學生的進階式思維,提升對社會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探究在虛構的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代入社會環境,走進小說人物,尋找答案。
任務三:明意圖。探討主旨,感悟作家人文情懷,遷移現實,提升觀察能力,加強學生的素養養成訓練。
任務四:品主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正義的判斷立場和接收社會評價的能力,并能夠學以致用。
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以邏輯關聯的任務鏈條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環節一:初讀文本,直觀感受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通過沉浸式閱讀梳理文章脈絡,讓學生在梳理文本的基礎上通過篩選顯性信息,找出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投影圖片,即教材的插圖。插圖是對套子碎片內容的綜合總結,讓學生對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有一個直觀立體的感受。
環節二:再讀文本,培養學生進階式思維。環節一已對文本顯性信息進行了篩選,環節二應探索深層次的隱性信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探究圖片內涵,分析人物身上“套子”形成的原因。
環節三:從文本走向社會。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出個人、國家的套子。這個環節是由課內走向課外的教學嘗試,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
環節四:探討主旨。完成閱讀文本的三步驟:表層(顯性)、深層(隱性)、更深層(深邃),感悟作家的人文情懷。從本文作者契訶夫聯到前一篇作品《祝福》的作者魯迅,體會郁達夫“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這一話語的內涵,感受中國民族魂魯迅與俄羅斯民族魂契訶夫在文學創作上的共同之處。
環節五:學以致用。引述兒歌《挖呀挖》事件,讓學生談談對這一事件的觀察與思考。這一環節能落實語文學科工具性價值,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真實世界,完成知識的應用與遷移,達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正義的判斷立場和接收社會評價能力的目的。
三、遵循邏輯設計,群文聯讀深化主題
小說單元教學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圍繞單元主題、情境嘗試的推進式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引領學生思考和鑒賞,嵌入小說鑒賞的知識點,成為進階式的學習臺階,實現深度學習。本課教學設計以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意識、文化理解四個核心素養為依據,細化學習任務并在真實情境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學情調整和制定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基本問題。設置學習任務,將學習評估滲透到教學的每一環節,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調整教學節奏,推動學生與文本建立更深層的互動。由單篇閱讀推向主題的深層次、多維度挖掘,引導學生呼應單元主題“觀察和批判”。通過學習一篇文章引導學生會閱讀一類文章,進而推動群文聯讀。
基于對《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的社會環境與人物命運的探討,根據單元主題目標,以一課精讀帶動單元多篇閱讀、橫向聯讀,結合具體文本內容分析社會環境對人物心理的影響,進而體會人物從內心扭曲到行為、語言甚至是形體上的變異。引導學生理解人物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不能孤立地欣賞單一的人物形象,也不能淺近、空洞地談批判性,要關注人物與社會環境的共生性以及人物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由此深入探究社會環境對“人性異化”的作用,落實本單元“觀察與批判”的人文主題,培養小說閱讀的關鍵能力。
別里科夫和祥林嫂都是社會底層的弱者,也是舊社會、舊制度扭曲下的變形人,雖說國家民族不同、時代背景不同,但作家對社會底層被侮辱、被損害者深切的同情與悲憫卻是一樣的。通過單元資料的整合,可以將《祝福》《裝在套子里的人》進行聯讀,從敘述視角、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個性化語言分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梳理,探討作品的價值。
活動一:賞大師名作,品視角魅力。
活動二:從次要人物看作者創作意圖。
活動三:個性語言蘊深意,解碼特征我來談。
統編教材單元學習任務是高度整合的,這給教與學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需要設計單元主題學習“任務鏈條”。這個單元的作品都是經典,反映了人類深刻的思想情感,是作者所處時代最好的表達方式,也是作者所處時代語言的典范。對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沒有充分的閱讀,沒有對每篇文本的獨立閱讀和思考,因整合而設計的關聯閱讀便會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整合單元文章,但也不能放棄對單篇文本的閱讀理解。另外,還要聯系社會進行解讀,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連接學生的生活感悟,觸動內在情感,實現對社會現實的關照。
四、新課改下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積極效果
1.實現了新課改理念的扎根
在新課改大力實施的背景下,教師從之前的把完成教學任務當成首要職責,變成現在把育人當成首要職責。教師的視角也慢慢由題海戰術轉變為對學生自身的關注,即對“人”的關注。教師實現了傳授與指導并重的轉變,充分認識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了解到學生的真正需求和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發展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進步能做到時刻掌握,并及時給予肯定和引導。學生漸漸從答題機器轉變為喜歡語文、愛上語文并認為語文賦予了他們更豐富的人生情感的自主學習者。教師和學生朝著“一起在文學世界里徜徉”的目標積極努力。
2.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大單元主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系統把握作品內容。單篇課文的細致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每篇課文的內容,大單元主題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進行知識建構,讓學生從整體視角解讀單元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握單元文本的個性與共性。學生在這種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中思維得到開發,逐漸將自己引入課本作品的閱讀鑒賞中。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進行適當的情景引入,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研究、探究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外語言文化的絢麗多彩,感受到哲學思想博大精深的內涵,最終激發出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與內在熱情。
3.夯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大單元主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增強了基礎知識的原始積累。在教師的深入引導下,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化為己用。教師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激發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了他們課外閱讀的能力,進而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樹立單元意識,以大單元主題為中心進行整體教學設計,體現完整意義的課程單元,能夠切實提高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