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嬋基
泡泡提示語作為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助學系統的一種形式,以學習伙伴的口吻對學生學習進行提示。這種提示具有提示學習、指導學法、啟發想象、引導質疑和拓展實踐等功用,這些功用通常指向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在統編教材教學中,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教學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泡泡提示語為抓手,從多種途徑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學習規范方面的泡泡提示語,在低年級教材中比較常見,意在讓學生進行模仿,打開學習的思路,舉一反三。這一類的示例有“我還知道……”“我還能說……”“你還知道哪些……”等,經常出現在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中。這樣的泡泡提示語除了鼓勵學生在語言學習上多積累、多運用外,還具有發散思維的作用。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識字加油站”中,安排學生在熟悉的單位認識相應的職業名稱,如在學校中認識“教師”,在工廠中認識“工人”,在醫院里認識“醫生”,在軍隊里認識“軍人”,在此基礎上,學習伙伴以泡泡提示語提出“我還知道很多職業”,意在讓學生從自己知道的單位中去認識更多的職業名稱,如機關里有“干部”,農村里有“農民”,醫院里還有“護士”,工廠里還有“工程師”等。這樣的識字方法指向在生活中識字這一自主識字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可以隨時隨地開展識字學習活動,即每到一個地方,看看那是什么單位,里面都有從事哪種職業的人,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及時向他人請教。
又如,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我的發現”中,在第一組口字旁的字“吃、叫、吹、咬”旁邊安排了泡泡提示語:“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關”,意思是讓學生讀讀其他兩組字,思考提手旁的字和足字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關。在學生發現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有關,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腳有關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中發現的規律:在形聲字中,能夠根據形旁(偏旁)猜出字的大致意思。無論是在生活中自主識字,還是發現形聲字的規律,都是識字教學中重要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指向學習方法的泡泡提示語,通常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上的難點,一個提示語指向一個知識點。在統編教材中,這些泡泡提示語由淺入深地揭示語文要素之間的層級關系,在編排上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認真研讀學法提示類泡泡提示語中隱含的遞進要求,指導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訓練,習得語文學習方法。
比如,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在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一課第二段的“孤單”一詞下有這樣的泡泡提示語:“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聯系上文了解詞語意思”,可見這一泡泡提示語正是指向聯系上文(第一段)了解詞語(孤單)意思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到上文看看哪些內容體現了“孤單”這一詞語的意思,學生能夠抓住“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知道“一”就是單獨的一個,因此顯得很孤單。在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第三段的“陡峭”一詞旁,出現了一個泡泡提示語“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此前學生學習過猜讀音,學習過根據形聲字的形旁推測字的大致意思,也學習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義,結合這樣的方法,就可以猜出“陡峭”一詞的意思。學生可以先聯系平時常說的“陡”一般指坡度大的地方,再看“峭”是山字旁,把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山的坡度很大,像直立的一樣。在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第二段開頭出現了“五彩繽紛”一詞,在段落結束處出現了泡泡提示語“讀到這里,我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提示學生可以聯系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也可以綜合運用此前學習過的了解詞義的方法,通過圈畫這一段中出現的多種表示顏色的詞語,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學生將這類泡泡提示語聯系起來,就能初步掌握理解詞語意思的系列學習方法。
具有理解質疑功能的泡泡提示語,往往以學習支架的形式呈現,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把握文章主旨。對這樣的泡泡提示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提示深入文本具體語境開展探索活動,強化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落實。
比如,四年級下冊《貓》一課中有這樣的描寫“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一旁的泡泡提示語是“從‘小梅花我體會到……”。《貓》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貓在稿子上踩上腳印,一般人會認為貓在搗亂,把稿紙給糟蹋了,可能會把貓攆走甚至一把將它揪起來扔到一邊去。但是,老舍先生不但沒有責怪貓,反而欣賞起貓在稿紙上留下的印跡,并以“小梅花”作比,足見老舍先生對貓是多么喜愛,簡直是愛屋及烏了。這樣的理解就能夠強化課文重點學習目標的落實。
又如,五年級下冊《牧場之國》一課第五段出現的泡泡提示語是:“我體會到了文中描繪的荷蘭牧場的寧靜之美。”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可見這一泡泡提示語指向課文學習的重難點。對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第五段中找出靜態描寫:一是對“寂靜”的描寫,“誰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二是對“平靜”的描寫,“整個天地都暗了下來”后,牲畜也都“沉睡”了,“只有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些表達體現了在牧場上聽不見任何牲畜的動靜,只能用“寧靜”來形容天地之間所處的狀態,這種沒有任何打擾的情形就是一種讓人覺得無比安靜的世界。這就是這一靜態描寫的效果所在。
指向啟發想象類的泡泡提示語,在統編教材中有不少是結合文本中的留白提出來的。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貫穿在小學各個階段。教師在相應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文本的留白處引導學生開展想象活動,總結提煉想象的方法與路徑。
比如,二年級上冊《雪孩子》一課的結尾出現的泡泡提示語是:“看著雪孩子變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小白兔所想的內容在文本中就屬于留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留白組織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站在小白兔的立場去想象。有的學生想象與雪孩子在一起玩的快樂,希望白云馬上變成雪孩子飛下來接著玩;有的學生想象雪孩子救火時的勇敢,對著白云大聲說:“謝謝你!我會永遠記住你!”有的學生想象雪孩子累了,正在天上休息,身上蓋著柔和的云被子,睡得可香啦,睡好了就會下來和自己玩耍;還有的學生想象雪孩子在天上上學去了,他要研究一種不怕火、不怕高溫的衣服,下次來玩時就穿上這樣的衣服,想玩多久就玩多久……這些以雪孩子為中心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小白兔不舍得雪孩子離去的基礎上,既有對與雪孩子相處的美好回憶,又有對與雪孩子再次相遇的憧憬,體現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有效方法與路徑。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泡泡提示語多方面的助學功能,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