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課本、課文這一重要資源,還需要巧妙運用課內外的其他資源,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這些資源包括與課文、教材密切關聯的類似文本、相關實物、圖片、視頻等,能夠幫助學生對課文、教材獲得更真切的了解、更深入的感受。筆者以二年級下冊識字課文《“貝”的故事》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
《“貝”的故事》所在單元是一個識字單元,以傳統文化為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在識字寫字中發現偏旁之間的關聯。課文是以兩個語段加一些圖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部分文字和圖片說的是“貝”字的起源,也就是常說的造字故事;第二部分談的是“貝”的意義拓展,后面有一個泡泡提示語提出了拓展學習的要求。從課文安排的識字、寫字目標和課后練習安排的訓練看,本課基礎性教學目標是:認識“甲、貧”等15個生字,學習多音字“漂”,會寫“貝、財”等9個生字;發展性教學目標是:能講述“貝”的故事,了解“貝”字旁的字的含義,感受形聲字偏旁表意的特點,進一步把握形聲字學習的規律。
基于上述梳理,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前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類似的文章,為識字課文的學習打基礎。前置學習的內容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外文章《趣說“舟”字》,說說甲骨文“舟”字是什么樣子的?文章中出現了哪些用“舟”做偏旁的字?這些字表示的意思多數與什么有關?你還知道哪些用“舟”做偏旁的字?在這篇文章中,你積累了哪些與“舟”有關的成語?請你把這些思考的內容,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前置學習的效果得以充分體現;教師通過學生的匯報了解學情,在學生容易疏忽的地方給予指導。教師安排這樣的前置性學習任務,借助課外資源,能夠有效突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限制,引入趣味性的表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思考的良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閱讀的文章《趣說“舟”字》說起,讓學生復習帶“舟”字的成語,并打趣地說:“當我們乘著舟來到海灘上時,會有哪些新的發現呢?”當學生說出海灘上有許多貝殼后,教師肯定學生的發現,適時用課件出示課題《“貝”的故事》,還將“貝”字標紅,突出這是本課要學習的對象。
展示課題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貝”字的字形結構特點,探討書寫要領,形成共識:整體上偏長,重點筆畫豎撇舒展,關鍵筆畫捺點支撐穩當。學生在課本上完成描紅、練寫后,互相評價“貝”字寫得是否有穩當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多種美麗、奇特的“貝”實物圖片,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哪一種“貝”最漂亮、哪一種最奇特、自己最喜歡哪一種,作為文本閱讀的“開胃菜”,并順勢提出自讀課文的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用筆標記文本中的生字,讀不流利的地方多讀幾遍;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標記自然段,分自然段把課文讀熟,邊讀邊思考:最早的“貝”與甲骨文的關系,后來的“貝”與財富的關系,學習第1自然段,解決“貝”與甲骨文的關系。作為學習的對象“甲骨”是第一次出現在課文中,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課件展示一些典型的甲骨文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甲骨文的由來有初步的了解。甲骨文在寫法上以畫圖為主,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一些象形字(日、月、水、火等)的古文字寫法,進而對甲骨文形成比較清楚的印象。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教師出示兩種圖片資料:一是古時候人們把貝殼當作飾品戴在身上,二是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使用的情形。學生觀察圖片資料,紛紛發表自己對貝殼的看法:貝殼當飾品戴在身上有象征意味,說明貝殼很漂亮,也很珍貴;貝殼當錢幣體現的則是貝殼本身在人們看來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流通使用。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與“貝”有關的字詞,如“賺、賠、購、貧、貨”等字就顯得很輕松了。
經過上面的前置學習和課堂學習,學生對“貝”字的起源和意義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但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習,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根據泡泡提示語的要求,運用課外資源安排學生拓展閱讀《“玉”的變身》,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玉”與“王”有什么關系?大多數“王”字旁的字與什么有關?你還知道哪些“王”字旁的字?這些“王”字旁的字有哪些共同特點?其次,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講述課文故事,強化學生對形聲字形旁表意的印象。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文本特點和教學要求,科學運用課內外資源指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