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紅
所謂“三個文化”是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中提倡的三個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內容的學習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三個文化”內容的課文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處于零散的狀態,需要教師采用群文閱讀的策略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三個文化”。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漢字文化、古代蒙學讀物、古代文學作品、歷史名人故事以及文化藝術與常識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的正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教學需要關注語言形式,注重積累內化,助力學生形成豐厚的文化積淀。因此,教師需要從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采用群文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夯實傳統文化的底蘊。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教師可以用來組織群文的主題有很多,僅以古詩詞學習為例,可以是相同主題,如愛國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等;還可以是相同作者、相同表達方法等。在具體群文組織中,教師既可以選擇不同冊次中的古詩詞,又可以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古詩詞,如用邊塞作為群文閱讀的古詩詞閱讀主題,以教材安排學習的課文王昌齡的《出塞》和王翰的《涼州詞》為主,選擇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王維的《使至塞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進行組群閱讀活動。在這一組邊塞詩中,教師選擇了唐代部分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的經典作品,體現出了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可以看出邊塞詩的題材開闊,有的描寫邊塞風光、邊塞將士的軍旅生活,有的表達了將士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還有的表達了戍邊將士思鄉的情思。這些內容能夠充分體現唐朝時期尤其是盛唐的時代強音,具有雄渾、磅礴、豪放、瑰麗和浪漫的風格。學生讀這樣的邊塞詩,不僅能夠積累大量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新課標針對革命文化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圍繞偉大建黨精神”,重視“反映理想信念”。對照這樣的要求,統編教材中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為反映對象的作品都屬于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引領學生感悟革命精神。如教學《七律·長征》,同單元的課文《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雖然屬于革命文化類課文,但與學生學習和領悟長征精神無關,所以教師需要以《七律·長征》為重點,采用“1+X”的形式組織群文閱讀,相關的文章有《艱苦歲月》《金色的魚鉤》《飛奪瀘定橋》《豐碑》。通過這些課文的閱讀,學生能夠從中感知《七律·長征》中紅軍走過的“萬水千山”充滿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在一次次戰斗中,多少紅軍戰士獻出了生命,即使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斗中,也有許多紅軍將士永遠長眠在雪山、草地中,但是紅軍戰士沒有被困難擋住前進的腳步,他們憑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步步走完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二萬五千里長征。當學生感知了這樣的長征精神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如果把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也比作一次長征的話,我們需要怎樣面對和克服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安排的蘊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課文分散在不同單元中。從主題教學的角度看,教師需要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如抗美援朝是發生在建國后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事件,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相關作品組群教學,如《青山處處埋忠骨》《黃繼光》《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在那場偉大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從偉大領袖到普通戰士所付出的巨大犧牲,體現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朝鮮戰場上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打出了國威、軍威,打敗了美國侵略者,保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學生閱讀課文,從中理解和領悟抗美援朝精神,傳承和弘揚的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傳統,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三個文化”是一個整體,對涵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傳承和弘揚“三個文化”中樹立文化自信。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群文閱讀”教改實驗專項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傳承弘揚‘三個文化的小學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3)GHBZX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