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燕
高階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創設多種真實的語言學習語境為主要路徑,讓學生在進入深度思考與學習中,通過綜合分析、比較,開展語言學習實踐活動,有效達成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標。
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讓學生進行批注與交流,或者開展閱讀理解訓練,這對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作用不大。如何讓學生在常規閱讀活動中進行高階思維訓練呢?
1.在豐富的交際語境中訓練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創設適合言語交際的語境,可以采用采訪、協商、爭辯等互動形式,讓學生在情境化活動中提出促進深入閱讀的問題,指向高階思維的發展。
首先是采訪語境的創設。統編教材中有大量敘事類文本,課文中多有很獨特的人物及其表現。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采訪者的身份對人物開展采訪活動。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樂于參與這種采訪活動,但是,為了完成采訪任務,學生必須對文本中的人物及表現有深入研讀、分析與評價,然后提出適當的問題進行互動,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高階思維學習訓練。如教學《守株待兔》,教師在教學總結階段可以創設交際語境:對那個守株待兔而不再得兔的宋人,如果你對他進行采訪,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學生進入這樣具有開放意味的交際語境,需要從多個層面設計問題,比如,你想沒想過這么多年樹樁上就撞死了一只兔子的原因是什么嗎?你有沒有見過不同的兔子都撞死在同一個樹樁上呢?守了這么多天再沒有出現第二只兔子,你還會守下去嗎?因為最后只能問一個問題,所以學生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評價,看自己對哪個問題最感興趣、哪個問題弄清楚了最能幫助自己理解寓言中蘊含的道理。
其次是協商語境的創設。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之間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和解決問題,就需要通過協商來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需要學會傾聽,并懂得適時提出與合理表達自己的疑問,進而解決問題。仍以學習《守株待兔》為例,課文結尾說“身為宋國笑”,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協商的交際語境:合作探究這里的“宋國笑”究竟有哪些情形?如何“笑”的?學生可以在小組之間分工協作,探索“宋國笑”的多種情形。學生分別交流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宋國人的“笑”……學生通過協商完成的問題探究,能夠把“守株待兔”在不同人心目中的認識看得更清楚,思維更深刻。
再次是爭辯語境的創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文本中有爭議的內容,提出適合學生開展爭辯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中又可以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在爭辯中,學生一方面積極從文本或生活中尋找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依據,另一方面對對方的觀點提出質疑、批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獲得發展。
2.在多樣的提問策略中訓練
對于小學生來說,深度閱讀要求體現在能否指向明確的深層次問題,這是學生自主學習得以深入的關鍵,當然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點撥。
首先是抓住興趣點提問。在敘事類文本閱讀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夠從文本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情節、細節,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思考自己為什么感興趣,有了這種思考就能夠提出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是老屋為什么明明要倒下了,最后竟然總也倒不了,學生由此可以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老屋自己要倒下去的原因是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的原因又是什么?弄清楚上述原因再進行比較,學生就會判斷老屋最終的結果。
其次是抓住疑問點提問。即使是一些很普通的文本,學生采用預測的策略學習時,往往也能夠在文本中抓住預示結果的蛛絲馬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蛛絲馬跡提出問題,逐層揭開文本的神秘面紗,真正地發現文本中的問題,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質疑意識。
學生學會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是通向培養高階思維的有效路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聚焦多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
1.在思維整體建構中訓練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采用單元整組編寫,每個單元還有自身的整體架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重視對單元整體架構的注意與把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建構能力。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異域風情”,選編的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介紹的都是外國的一些著名景點,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口語交際是“我是小小講解員”,習作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綜合這些學習內容,教師可以確立本單元的高階思維學習目標:學會整體構思,運用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介紹一處位于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樣的訓練需要把單元內多方面的學習內容綜合起來進行整體建構,使學生在了解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基礎上,采用單元重點學習的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介紹,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思維整體建構水平。
2.在聚焦語言片段中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品味、咀嚼、揣摩精彩的語言片段表達是教學的重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隱含在語言片段表達背后的深層意蘊。首先是抓住文本的細微處或矛盾處的語言表達。學生在深入閱讀中,關鍵要抓住作者在文本中細微、獨特的語言表達,開展自主學習、分析、評價活動,達到進行高階思維訓練的目標。
比如,課文《慈母情深》中,“我”明明渴望買一本屬于自己的長篇小說,但是,“我”拿到母親給的買小說的錢后,竟然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學生要抓住這種很明顯的矛盾表達,進行品讀、分析與探究,從中找出“我”內心的變化軌跡,把握“我”成長中的關鍵事件影響。學生經過品讀會發現:“我”能夠來到母親的工廠要錢買一本長篇小說,背后是母親平時對“我”喜歡看書的充分肯定,從而使“我”內心萌發這種欲望;而“我”看到母親在惡劣的環境中辛苦地工作,感到了母親掙錢十分不容易,加上旁邊女人對“我”的喊話,使“我”在那一刻長大了,覺得孝順母親比買自己喜歡的長篇小說更重要,這也是“我鼻子一酸”的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蘊。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策略促進學生思維進階,有效達成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