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應靖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用時最多,尤其在低年級,閱讀教學屬于為整個語文教學打好基礎的階段,并不是一味強調多讀,而需要與其他語文教學活動,比如聽、說、寫、思、演、畫等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互相推進,使閱讀教學呈現豐富多彩的樣態,才能讓閱讀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在低年級教材中,往往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對于閱讀教學來說,這些插圖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用來幫助識字量有限的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是學生閱讀文本的助手。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在圖文對照中學習課文,有效降低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
比如,教學《秋天》,課文中有兩幅插圖,右邊的插圖上出現的“落葉”“天空”“雁群”與課文描寫的景色有對應關系。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圖上看到了什么,學生說出的一般都是單個的詞語,很少有直接說出完整句子的情形;然后教師帶學生讀讀課文中的句子,注意課文中的句子是怎么說出插圖中的內容的;接著再讓學生邊看插圖邊讀課文中的句子。這種教學方式將看圖學文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應當重視培養學生在讀中思考的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
比如,教學《曹沖稱象》,課后練習中提出了說說為什么曹沖稱象的方法好的思考要求。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經過比較,明白了曹沖稱象的方法方便易行。教師如果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你也來到了曹沖稱象的現場,能不能對曹沖的方法提出改進措施,使稱象活動更方便易行呢?這樣的問題就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尋找改進的方法。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可以用官員們代替石頭走到船上去稱量,就省去了把石頭搬上搬下的麻煩。學生將閱讀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得出了答案。
在低年級教材中有許多故事類課文都有分角色朗讀、表演的要求,這是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學習有感情朗讀的要求設置的。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把閱讀與表演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借助表演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比如,教學《狐假虎威》,學生在學習故事內容后,對寓言寓意的理解有難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注意將狐貍的“神氣活現、大搖大擺、搖頭擺尾”和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情形表演出來。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領會了狐貍和老虎兩個角色的表現,對故事的寓意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閱讀與口頭表達的結合相對要多一些,與書面表達的結合往往需要教師提供表達支架。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運用口頭表達的機會很多,每一次回答問題都是口頭表達。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表達得體、清楚、完整,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讀寫結合訓練。
比如,教學《蜘蛛開店》,課后練習有續編故事的要求,教師可提示學生替小蜘蛛思考:三次開店都遇到困難的原因在哪兒?如何解決?學生發現是“招牌”中“每位顧客”的說法出了問題。經過討論,學生認為需要對顧客分類收費,即普通顧客每位只收一元,特殊顧客價格面談。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續編故事,改寫小蜘蛛編織店的“招牌”,看看誰寫的符合要求。學生都很樂意幫小蜘蛛的忙。
低年級學生不僅喜歡生動形象的課文插圖,而且喜歡自己動手用繽紛的色彩表達自己想象的世界。在閱讀教學中,遇到表達方面的要求時,他們往往會天真地問“能畫出來嗎”。對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這一學習特點,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用畫筆代替語言進行表達。
比如,教學《風娃娃》,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出自己心目中“風”的不同形態,并在所畫的圖下寫明是什么風,在做什么事,這樣就做到了閱讀與圖畫的有機結合。
總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仔細研讀文本,分析學情,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教學效果。